APP下载

从“太虚幻境”回归“田园乐土”

2016-04-05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杨苑芳

师道(教研) 2016年12期
关键词:作文家长生活

文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 杨苑芳

从“太虚幻境”回归“田园乐土”

文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 杨苑芳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作者生活的作文是不可想象的。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的思维还处于表象思维的阶段,作文的内容应该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单元作文的主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处于一种虚空状态。如“战争中的儿童”相对于现代中国的小学生,“乡村生活”相对于城市的小学生,这些主题都是“虚”的。小学生面对“虚”的主题,又要“硬”写时,就只有绞尽脑汁,苦不堪言了。这种现状对儿童的成长很不利,很可能形成浮夸的文风和虚假的人格。

教材中规定的单元作文主题要写要练,而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在太遥远,学生茫然失措,老师指导乏力。怎么办?有可能解决的办法就是将“虚”的主题变为“实”的写作内容,即将“虚作”转化为“实写”。我通过思考和学习,尝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项目学习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项目学习把学生引向“实写”

我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主题的教学中,开展了《走,到乡村采风去》的项目学习,通过一系列阅读和实地采风等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进行乡村主题的写作教学。

1.分组、做计划、建立博客交流平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单元学习之初,对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宣布将进行为期两周的《走,到乡村采风去》的项目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组,定研究主题,合作制定学习计划,把自己定位为作家、诗人、画家、生物学家的角色。同时,我在天河部落建立了班级博客群组,供学生学习交流。每个学生自制个性化日志本,记录活动过程中的趣事和感受。第一天的准备工作完成后,许多同学在当晚的日志里写下了对活动的期待,活动还没开始,写作活动就已开始,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不用苦编,不用“虚作”,信手拈来。

2.将单元习作融入阅读教学中。每学习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拓展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如学完《麦哨》,推荐阅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在班级博客上传了众多乡土文学作品。这些充满乐趣的文字对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来说是精彩无限的,读完后意味无穷,我趁机引导他们写下了一篇篇精彩的读后感。他们在读后感中既向往作者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又感叹自己课余生活之乏味,阅读文学作品后的感受触动了学生写作的弦,让他们联系起了自己所接触的现实生活。写作的素材就这样产生了。

3.引进教学的辅助力量:听家长讲乡村故事。文学作品远远不够让学生了解乡村,于是,我引领学生回家让父母家人给他们讲乡村生活的故事。我联系了几位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家长写了一些回忆乡村生活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我也写了几篇下水文供学生参考。这些文章让学生间接地了解了乡村,找到了写作的素材。

4.引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体验和感知:走,到乡村采风去。在家委会的组织下,学生到乡村采风。“作家”进入农家,在农家洗菜做饭,写下了《乡村做饭记》,“诗人”在田间、山坡游走,在田间即兴创作了诗歌《乡村美》,“生物学家”走进了菜园观察昆虫,写下了《乡村生物研究报告》……此时,学生已不是被动作文,而进入了一种自觉的写作行为。他们从乡村获取了用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有了实实在在的东西可写,何必“虚作”?

5.加强相互促进和切磋:搭建展示平台。我将学生的作品编成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改编成相声、小品、绘本故事等等,学校将学生作品做成展板,供全校师生欣赏,并邀请了专家、家长来观看展示课。学生用心地展示着他们的作品,得到了老师、家长的鼓励。同时,我们还借助天河部落博客平台,让学生上传作品、互相交流,老师、家长也在网上进行点评,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探索后的思考

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老师只充当了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本来如“太虚幻境”般虚无的单元作文,学生却在田园上找到了创作的现实乐土,成功之处在哪?反思这次作文指导,我总结出四大成功因素。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于表达。“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是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习作定的首条要求。这一要求,《语文课程(2011年版)解读》给老师做出了具体的指引:“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一步步提高的成就感。作文教学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做到有话要写,有话会写,有话能写好。老师不断地给予引导与鼓励。”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和鼓励是关键,将“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让学生愿意写,有话可写,这是习作教学的关键。自主合作探究项目的学习方式与新课改作文教学理念是十分契合的。这次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访问、采风,激发了写作欲望,也就是乐于表达,当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时,就不再为凑字数而“虚作”。

2.实践活动——从“虚作”升华为“实写”。课程标准在写作的“评价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新课程改革后的写作教学特别注重倡导“生活本源”这一先进理念。小学生的写作离不开生活,学习写作必须深入生活。“生活有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的区别。”在这次项目学习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了三个板块的实践活动,阅读和访问家长的实践属于从间接生活中获取素材。到乡村采风属于从直接生活中获取素材。双管齐下,写作的素材无疑就扩大了无数倍,有了素材,学生就有了“实写”的资本。

(1)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获取间接写作素材。单元作文在教材中是放在单元最后,一般老师也是在单元后期才进行作文教学,事实证明这种安排不甚合理,不利于学生写作,因为给予作文教学的时间短,准备不充分,就会出现“虚作”的现象。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让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将单元作文教学融入课文阅读教学,并拓展阅读。这不仅降低了作文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主题的兴趣,还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了大量间接的感受,也就是写作素材,从而有话可写,转化成一篇篇质量上乘的读后感。即使是“虚”的主题,也可以让学生“实写”了,在“写作”的沃土中,种上了“阅读”,获得了收获。

(2)实地采风,获取直接写作素材。城市里的孩子常常忙于补习和参加各种兴趣班,缺乏乡村生活的体验。“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周边事物的认识大多数是从具体的事物入手,学生常常喜欢直接参与,直接感知然后获得经验。”为了让学生直接地感知乡村生活,我就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乡村采风,获得灵感,帮助写作。在田野奔跑、小溪戏水,在菜园捉虫,到山坡摘杨梅,看石磨,逗小狗、吃野菜,这些都是活生生又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素材,真实的见闻感受都写不过来,哪有时间“虚作”?

3.助学者——写作的推动力。

项目学习的教学空间是广泛的,社区和家长都可以成为助学者,在这次活动中,家长给学生讲述乡村故事,给学生写文章参考,并且一起组织去乡村采风,在采风活动中,家长扮演了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孩子了解乡村。家长的关注和参与,也让孩子的写作热情更加高涨,对写作是强劲的推动力。

4.多彩的展示平台——增强写作自信。这次项目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多种作品展示机会:天河部落博客群组、展板、展示课,当他们的习作成为“作品”供人欣赏时,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增强,特别是原来写作比较差的学生因为自信心的增强对写作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对写作有兴趣了,有信心了,他们也就乐于书面表达和交流,写作就有了持续性的动力。”对学生写作的长期发展来说,影响是深远的。

5.日志书写学习过程,升华写作成果。活动中,学生用日志的方式写下学习过程中的见闻感受,于是,一本本独具特色的日志本记录了这次项目学习中老师看不到,却实实在在发生着的精彩故事,如学生小组学习时的争论、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在家的学习情况等。没有“虚作”,全是“实写”,学习的过程那么精彩,不怕没有东西可写。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做到愿意写,有话可写,是写作教学的关键。在单元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生活体验的机会,寻找写作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语文,让学生走出“太虚幻境”的迷茫,回归创作的现实乐土。

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作文家长生活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生活感悟
家长请吃药Ⅱ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