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高产高效蚕桑示范基地 推动大姚县蚕桑产业快速发展

2016-04-05赵奇宇杨发忠何三平

中国蚕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大姚县蚕室蚕农

李 燕 赵奇宇 杨发忠 傅 荣 何三平

(1大姚县蚕桑站,云南大姚 675400; 2楚雄彝族自治州茶桑站 云南楚雄 675000)

建设高产高效蚕桑示范基地 推动大姚县蚕桑产业快速发展

李 燕1赵奇宇1杨发忠1傅 荣2何三平2

(1大姚县蚕桑站,云南大姚 675400;2楚雄彝族自治州茶桑站 云南楚雄 675000)

大姚县实施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楚雄综合试验站大姚县蚕桑生产高产高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来,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团队成员从桑园管理、消毒防病、科学饲养、省力化养蚕器械推广应用到入户服务零距离指导蚕农,实现了示范园区蚕桑生产高产高效,带动了全县蚕桑产业快速发展,提高了科技人员和蚕农的蚕桑生产管理及生产技术水平。高产高效养蚕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大姚县蚕桑生产的发展,2010—2015年桑园面积以年均394.2 hm2的速度递增,年均增幅为14.47%;蚕种饲养量以年均4 702.3盒的速度递增,年均增幅为25.55%;蚕茧产值以年均803.83万元的速度递增,年均增幅为50.94%。全县的桑、蚕良种推广率达95%以上,小蚕共育率达99%,统一消毒防病率达99%,纸板方格蔟普及率达74%。

大姚县;蚕桑;技术体系;示范基地;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大姚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下辖县,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属亚热带干燥气候,具有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干湿季明显,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1]。大姚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生产优质蚕茧[2]。2009年,大姚县被列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25个综合试验站之一的楚雄综合试验站的试验示范县,同年大姚县蚕桑站在大姚县石羊镇大中村李家庄组实施楚雄综合试验站大姚县蚕桑生产高产高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期间,团队成员严格按照《任务书》的要求,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带动效果明显,推进了大姚县蚕桑产业快速发展。现将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成效与技术经验介绍如下。

1 大姚县蚕桑生产取得的成效

1.1 实现了示范区蚕桑生产的高产高效

2009年,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区李家庄组原有蚕农113户,项目团队成员通过摸底调查后,动员桑园面积少、养蚕规模小、技术不成熟的小户或散户进行桑园流转;目前,该示范基地拥有桑园20 hm2,蚕农87户。几年来,通过对桑园管理、家蚕饲养全过程技术的不断集成,项目实施区的蚕桑生产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5年共饲养蚕种1 451盒,产茧量53 681.2 kg,产值1 894 947.80元;平均每667 m2桑园饲养蚕种4.8盒,产茧量178.9 kg,产值6 316.49元;平均盒种产茧量37.00 kg,盒种产值1 305.96元。每667 m2桑园饲养蚕种从2009年的2.7盒增至2015年的4.8盒,增长了77.78%;每667 m2桑园产茧量从2009年的91.1 kg增至2015年的178.9 kg,增长了96.38%;每667 m2桑园蚕茧产值从 2009年的 2 362.18元增至 2015年的6 316.49,增长了167.40%;小蚕共育率从2009年的92%增至2015年的100%(表1)。

1.2 带动了大姚县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推进了大姚县蚕桑产业向着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促进了蚕农增收和蚕桑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大姚县桑园面积从2009年的2 725.1 hm2发展到2015年的5 090.5 hm2,以年均394.2 hm2的速度递增,年均增幅为14.47%;饲养蚕种从2009年的18 405盒增加至2015年的46 619盒,以年均4 702.3盒的速度递增,年均增幅为25.55%;产茧量从2009年的650.68 t上升至 2015年的 1 813.63 t,以年均193.83 t的速度递增,年均增幅为29.79%;蚕茧产值从2009年的 1 578.00万元上升至 2015年的6 400.98万元,以年均803.83万元的速度递增,年均增幅为50.94%。2015年大姚县全县投产桑园平均每667 m2饲养1盒蚕种,产茧量38.9 kg,产值1 320.00元。小蚕共育率从2009年的90.5%上升至2015年的99.3%,增加了8.8个百分点(表2)。

表1 2009—2015年楚雄综合试验站大姚县蚕桑生产高产高效示范基地(石羊镇大中村李家庄组)蚕桑生产情况

1.3 提高了科技人员和蚕农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姚县示范基地的建设,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团队成员得以与相关功能研究室专家实现对接,并有机会参加蚕桑专家举办的各种蚕桑技术的综合培训、接受蚕桑专家的实地指导。如,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蚕病研究室老师的指导下,大姚县示范基地试用植物药原艾蒿粉预防僵病,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以及通过一对一的学习与交流,掌握了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及家蚕微粒子病的识别等技能。使当地的科技人员多次获得比较全面的综合专业知识学习和更新机会,提高了大姚县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蚕桑高产高效养蚕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培养锻炼了科技人员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提升了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团队成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使大姚县蚕区涌现了一批蚕桑科技典型示范户,成为依靠蚕桑科技养蚕致富的冒尖户,大姚县示范基地的87户示范户中,79户成为蚕桑万元户,90%的示范户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栽桑养蚕“技术明白人”“土专家”和“蚕桑义务宣传员”,有力地辐射带动了大姚县10 158户养蚕户中的3 766户成为万元户;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蚕桑生产工作的开展,养蚕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蚕农科技意识得到提高,科学技术接受能力明显提升;坚定了蚕农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使蚕农认识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产值,能有效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为今后蚕桑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 推广了多项蚕桑生产新技术

随着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带动了大姚县蚕桑生产新技术的推广。一是在7 826户蚕农中累计推广省力化简易蚕台14 211套,为蚕农节约生产成本近700万元;二是推广地火垄4 898个、抽烟排毒器 2 340个、自动加温补湿器1 126台、机动喷雾器7 436台,4项合计15 800个(台),推广户数占总养蚕户的77%;三是推广叠式蚕台1 998个、切桑机95台、消毒机156台、养蚕大棚66个,新建标准化蚕室882座(32 143.2 m2),组织无人植保机联防桑园200 hm2;四是认真组织抓好管桑4项关键措施(桑园翻耕、施肥、伐条、病虫害防治)和养蚕3项核心技术(100%小蚕共育、100%统一消毒、100%纸板方格蔟上蔟)的推广落实,全县的小蚕共育率达99%,统一消毒防病率达99%,纸板方格蔟普及率达74%,管桑、养蚕水平明显提升,蚕茧质量和效益有了很大提高。大姚县示范基地高产高效养蚕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辐射带动了全县蚕桑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1.5 改善了生态环境

通过高产高效养蚕集成技术推广应用的示范带动,树立了绿色发展理念,带动大姚县新植桑园面积以年均14.47%的速度递增(表2),桑树种植区域绿化面积不断增加,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等恶性自然灾害得以有效遏制,对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调节局部小气候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每667 m2桑园每年可剪伐桑枝700 kg以上,可解决蚕农部分生活燃料;有效地减少了对活立木的采伐,有利于天然林的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2 实施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保障措施

2.1 成立和组建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团队 制定实施方案

由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楚雄综合试验站牵头,成立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楚雄综合试验站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执行监督、检查验收等工作;结合生产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组建大姚县示范基地高产高效养蚕集成技术试验示范的专业团队;紧紧围绕蚕桑生产优质、高产、低耗的目标,充分体现州、县、乡“三级联办”,以县为主,以点带面,注重实效,注重长效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大姚县示范基地的各项工作,具体措施按“项目技术措施”规定,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做到“三到位、四统一、五配套”,即:经费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节令统一、品种(品名)统一、规程统一、管理统一;组织领导和实施人员配套、技术方案和措施配套、室内和田间观测记录配套、测产记录配套、工作日志和工作总结配套。

2.2 加强团队人员培训 提高蚕桑生产技术水平

在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各岗位专家不辞辛劳,定期或不定期地多次深入大姚县示范基地现场督导、对接、指导,激发了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单位科技人员和大姚县示范基地广大蚕农的工作热情。借助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平台,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单位在蚕事生产活动关键时期,每年组织县、乡、村蚕桑科技人员到各项目点交流观摩学习2次,进一步统一工作方法和技术措施;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团队成员加强与省、州和其它兄弟县(市)的交流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并积极参加省、州、县组织的各类科技培训班6次,依托体系岗位专家的技术优势,及时与专家有效对接,利用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反馈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3 高产高效栽桑养蚕技术与经验

3.1 推广蚕桑生产新技术 提高栽桑养蚕水平

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期间,大姚县全面推广“蚕桑良种+小蚕共育(打孔膜覆盖叠式蚕台育)+地火垄+大蚕省力化蚕台育+优良蔟具上蔟”;强化“养蚕3项核心技术”和“管桑4项关键措施”;强力推广小蚕使用叠式蚕台、自动加温补湿器,大蚕应用省力化蚕台育、斜面条桑育、大蚕地桑育和使用优良蔟具纸板方格蔟上蔟;示范推广应用小蚕商品化、大蚕15 d饲养和大棚养蚕等节本增效的养蚕模式。

3.2 抓好桑园基础 突出规模效益

3.2.1 选择优良桑树品种 2015年大姚县的桑园面积为5 090.5 hm2,桑树品种以农桑8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 、女桑为主,桑园的良种覆盖率达95%。大姚县示范基地内20 hm2桑园栽植的农桑12号、农桑14号优良桑品种,栽植时全部从浙江省购买。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蚕农注重缺塘补株,确保每667 m2桑园种植密度不低于1 200株。

3.2.2 确保桑树树型整齐 重视大姚县示范基地桑树的树型养成,采用低干有拳式树型养成模式,每株留拳4~5个,确保达到千株万条[3];每年于1月上中旬封梢,在立夏节前5 d完成夏伐。保证每667 m2桑园产叶量在2 500 kg以上,饲养蚕种达4.5盒,生产鲜茧在150 kg以上,产值在5 000元以上。

3.2.3 加强桑园肥水管理 在桑园肥培上,重视增施有机肥料,补施磷钾肥。每667 m2桑园施用有机肥1 500 kg,施用无机肥尿素(含N≥46.4%)80 kg、蚕桑复合肥(N∶P∶K=13∶6∶6)120 kg。结合冬季桑园翻耕,普施有机肥;3月上旬灌水时增施春肥,每667 m2桑园春季化肥用量占全年的30%;5月下旬至6月上旬施夏肥,每667 m2桑园夏肥的化肥施用量占全年的40%;8月上中旬施用秋肥,秋肥的化肥施用量占全年的30%。

3.2.4 科学防治桑树病虫害 大姚县蚕桑站结合桑树病虫害野外定点测报的病虫情指数和蚕农常年养蚕累积的经验、天气预报,及时发布桑树病虫情报,把握治虫适期;防治桑树病虫害时选用品种对路的桑园农药,注意农药品种的交替使用,避免多次重复使用单一药剂,不擅自加大药液浓度,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对大姚县常年发生危害的桑树病虫害,如褐斑病、朱砂叶螨、桑瘿蚊、桑粉虱全年进行防治5次,即:3月上旬施用40%乐果乳油+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喷雾桑树枝干(“白条治虫”),主要防治朱砂叶螨;5月下旬夏伐后用10%溴虫腈+10%世高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喷雾桑树枝干和桑拳(“光拳治虫”),主要防治朱砂叶螨、桑粉虱;7月下旬、8月下旬用40%敌敌畏+50%多菌灵粉剂1 500倍液喷雾桑树,主要防治桑瘿蚊、桑褐斑病;11月上旬用20%杀灭菊酯乳油3 000倍液喷雾桑树,主要杀死桑瘿蚊、桑粉虱等害虫的越冬虫卵(“关门虫”)[4]。

3.3 抓好全面消毒 突出蚕病预防

蚕桑技术员通过培训、面对面指导,结合家蚕流行病害调查预警数据分析,让蚕农充分认识到无病才能高产。消毒是关键,做好蚕病预防,精心饲养,蚕茧优质、丰产才有保障。

3.3.1 严抓养蚕前消毒 做到蚕室内外杂物不清除干净不打扫冲洗不消毒,蚕具冲洗不干净不消毒,所用设施不消毒3遍不养蚕。养蚕前抓好“一扫、二洗、三刷、四晒、五消”这几项关键步骤,对蚕室和蚕具进行“三消一熏”[4]。即:第1次消毒,在养蚕前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液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喷洒消毒,不留死角,蚕具正反面全部喷湿,消毒后保持湿润30 min,次日将蚕具搬出晒干;第2次消毒,用含0.3%有效氯的蚕用消毒净[三氯异氰尿酸粉(蚕用)]对蚕室、蚕具进行喷洒消毒,用药量不少于225 mL/m2;第3次消毒,用2%石灰浆对蚕具进行浸渍消毒。对小蚕网、蚕筷、鹅毛等小用具进行煮沸30 min消毒。最后1次药液消毒结束后的当天傍晚,趁湿熏烟,架空大小蚕具,根据蚕室空间大小按4 g/m3的用量用毒消散烟熏剂[复方聚甲醛粉(蚕用)]进行熏烟消毒,室内温度保持24℃左右,密闭24 h后,打开门窗排味、排湿,蚕具移到室外曝晒。晒后的蚕具严格管理,未经消毒的用具不带入蚕室内,已消毒过的用具不带出蚕室外[4]。

3.3.2 重视养蚕过程中全程消毒 重视新鲜石灰粉的使用,蚕饲养前备足用量。重点抓好蚁蚕、各龄起蚕、将眠蚕等几个易感期的关键消毒。小蚕期坚持每天早上使用含2%有效氯的漂白粉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1次;大蚕期前3 d每天早上撒1次新鲜石灰粉或藿香正气散(中药大小防)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大眠时使用新鲜石灰粉撒于蚕座并止桑,起蚕先用含3%有效氯的漂白粉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后再饷食。蚕期合理正确地添食红霉素胶囊(蚕用)、盐酸诺氟沙星溶液(蚕用)等抗菌素预防家蚕细菌病。如遇连续阴雨天气,蚕室内用优氯净熏烟剂[二氯异氰尿酸钠、聚甲醛粉(蚕用)]进行熏烟消毒;及时淘汰弱小蚕和迟眠蚕,除沙后及时把蚕沙运到远离蚕室和桑园的地方堆积沤制15 d,发酵后再用于其它农作物的施肥。

3.3.3 及时“ 回山消毒” 养过蚕、结过茧的地方,遗留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及时做好“回山消毒”是控制和杜绝传染性病原物扩散与蔓延的关键措施。因此,每季蚕结束后,大姚县示范基地的专职技术人员都严格督导蚕农及时进行“回山消毒”,强调把“回山消毒”当作头等大事对待,不能马虎。蚕具、蔟室、周围环境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喷雾消毒;方格蔟用2%的甲醛溶液喷洒消毒后,再用塑料薄膜包裹并放到阳光下曝晒,堆闷4 h以上,然后去除塑料薄膜晒干后保存备用。

3.4 精心饲养家蚕确保优质高产

3.4.1 应用省力化养蚕技术 在各期蚕的饲养过程中,坚持省力化、科学化。一是小蚕共育户使用自动加温补湿器,精确控制温湿度;精选桑叶,注重成熟一致,确保家蚕生长发育健壮整齐的生长条件。二是大蚕饲养用省力化蚕台,充分利用蚕室空间,节省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春蚕2眠期间桑树全面摘芯,提高桑叶叶质和产量。四是蚕室不足的农户,在就近桑园处建盖养蚕大棚。五是蚕室条件合适的蚕农,在5龄第3天采用地蚕育技术。六是蚕上蔟时全面使用纸板方格蔟室外预挂室内营茧技术,提高蚕茧质量。七是推广应用省工、省力、省时的切桑机和机动喷雾器,大姚县示范基地省力化养蚕器械推广率达100%。

3.4.2 加强通风换气 俗话说“小蚕靠烘,大蚕靠风”。小蚕期,给桑前30 min,揭去有孔薄膜,适当打开门窗,进行换气。在整个大蚕期,重视蚕室空气对流,保证蚕体健壮。如遇到阴雨低温天气,先给蚕室加温再给桑,然后边开门窗、边加温排湿、边通风换气,使蚕生长在一个适温适湿的环境之中。

3.4.3 稀座饲养 扩座、匀座是否及时,直接影响到蚕的生长发育。如蚕头分布不匀或过密,容易导致蚕吃桑不匀,引起弱小蚕,并造成眠起不齐,直接影响到大蚕饲养。紧紧抓住“稀”这一要点,每次给桑前都扩座、匀座,确保稀放;做到蚕座不均匀不给桑,一蚕三位,蚕不碰蚕,蚕不挤蚕,蚕座平整,蚕头均匀,每头蚕都能吃饱、吃足桑叶。

3.4.4 良桑饱食 注重桑叶的采、运、贮,适时采叶,做到科学巧安排,采取上午采叶中午喂,傍晚采叶晚上喂。干旱天气,坚持早晚多采叶,中午不采叶。合理贮藏桑叶,多数情况下是随采随喂,确保桑叶新鲜,提高蚕的桑叶食下率。每2 d使用1次含0.3%~0.5%有效氯的漂白粉液对贮桑室、蚕室地面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贮藏桑叶时间不超过12 h,如发现桑叶在贮藏过程中发生蒸热,随即翻动桑叶散热[4]。

4 经营管理理念与体会

4.1 实行集约化经营 注重规模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流转,蚕桑生产逐步向规模大户集中,大姚县示范基地试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动员桑园面积小、养蚕技术不成熟的小户或散户将其拥有的桑园转让给有技术的大户承包,管桑养蚕时,返聘其农户参与管理、饲养,大姚县示范基地有26户参加了土地集约化经营。小户或散户的蚕农一方面能学习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采用无人植保机防治病虫害,有效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能就近务工,提高自己的生产兴趣、生活水平,提升幸福指数。

4.2 提高蚕农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

按照高产高效养蚕集成技术的要求,提高大姚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坚持“示范先行、典型引路、样板带动、辐射面上”的原则,通过技术培训,引导蚕农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蚕农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这是实现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广高产经验和树立典型的做法,有利于蚕桑生产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应用,有利于推动蚕桑产业的提质增效,有利于加快实现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目标,有利于增加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大姚县通过实施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辐射带动了周边蚕农从事蚕桑生产,提高了大姚县单位面积桑园产值及蚕农的种养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发挥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实现了大姚县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佚名.大姚县[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luXU_nY7Q9ViSRJ_L9aPs5fnqbeoKnKBw6538ZaQXs-Zmfs-GgvG7Vynkvr0Ojye2Kn0wXrWjHGY4LqsllXr1la.

[2]楚雄彝族自治州蚕业志编纂委员会.楚雄彝族自治州蚕业志[M].楚雄:[出版者不详],2009.

[3]鲁兴萌.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4]丁善明,黄平,罗坤,等.云南蚕业实用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S88-9]

C

1007-0982(2016)03-0071-05

10.16839/j.cnki.zgcy.2016.03.019

2016-02-28;接受日期:2016-05-16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22)。

第1作者信息:李燕(1972—),女,云南大姚,本科,农艺师。Tel:0878-6218232,E-mail:cherry12043256@qq.com

猜你喜欢

大姚县蚕室蚕农
秋蚕饲养前消毒防病技术
沼气养蚕的技术
大姚县总工会: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
躲雨
农村养蚕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
大姚县总工会:助推贫困户产业脱贫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
又叫“下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