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珂勒惠支素描个性表现语言特性

2016-04-04文/陶

美术界 2016年12期
关键词:素描艺术家艺术

文/陶 青

浅谈珂勒惠支素描个性表现语言特性

文/陶 青

凯绥·珂勒惠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她一直被认为是西方现代美术史上的现实主义艺术家,是世界上公认的几位版画艺术家之一,她的素描和版画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几乎每幅作品都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珂勒惠支对素描语言的高超驾驭能力,造就了她素描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些艺术价值是永恒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珂勒惠支;现实主义;素描;艺术语言

凯绥·珂勒惠支,原名凯绥·施密特,1867年7月8日生于德国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881年,珂勒惠支开始学习绘画,她喜欢到工地、码头画速写。1885年,18岁时由她在柏林大学读文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哥哥陪伴之下来到柏林,在柏林女子绘画学校学习。1888年,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去慕尼黑学习。在这里她看到很多前辈艺术家的作品,开阔了眼界,其中受克林格尔的影响很大。1891年,珂勒惠支与哥哥的朋友卡尔·珂勒惠支结婚,定居于柏林。1917年,珂勒惠支50岁生日时,举办了规模庞大的个人画展,并于1919年荣获柏林艺术学院教授头衔,成为该学院第一位女画家。1898年,她的作品《织工的反抗》展览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二年在德累斯顿获得金质奖章。1907年,《农民战争》成功使她获得了马克斯·克林格尔捐赠的“罗马别墅奖金”,珂勒惠支获得了在佛罗伦萨的罗马别墅里免费居住一年的机会,这样她到意大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考察。1927年,她曾应邀访问苏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大鼓舞了她,回国后创作的石版画《游行示威》《团结就是力量》《母与子》等,表明了她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新认识,艺术水平也达到一个新的境地。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纳粹执政,珂勒惠支成为第一批受到迫害的艺术家,她被迫离开柏林文学艺术协会,同时失去教授的职位,被放逐出国。1939年,二战爆发。她丈夫和孙子都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5年4月22日,珂勒惠支在德累斯顿附近莫里茨山去世。

每个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艺术语言特点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只有继承优秀的知识,才能利用和发展这些知识。珂勒惠支在素描艺术语言运用方面的高超造诣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对其素描作品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她素描艺术的认识和学习。

珂勒惠支素描在画面形式构架上的重要特点是鲜明、强烈,富于形式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角形

在珂勒惠支的画面中三角形被广泛地使用,她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画面构架的特性。在下图的作品《保护孩子的母亲》中,珂勒惠支刻画的是一位英勇的母亲抬起双臂把三个恐惧的孩子保护在自己身下的场景。母亲展开的身体形成一个稳定的正置三角形,这个形体充满了整个画面,像一座稳定而坚不可摧的大山,表现出了母亲保护孩子的勇气。

珂勒惠支《农民战争》组画中《磨镰刀》构图饱满,珂勒惠支没有刻画过多的背景和次要细节,直接切入主题,特写镜头一般的构图,使得人物形象在画面中极其突出。她选取了人物身体胸部以上的部分重点进行表现,人物形象在画面中占了很大的面积。画面中人物的半张脸和双手,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其中画面人物的右手紧紧握住,明显的结构和突出的血管显示出手部的力量感。这幅作品也是充分利用了三角形构图的稳定性,画面中人物的头和手臂的外轮廓线条形成了一个正三角形构图,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表现出了人物性格的坚韧不屈。

二、十字架

十字架式的画面构架有着宗教式的稳定感、庄重感和神秘感。作品《战场》表现的是一位母亲在战场上遍地的尸体中寻找自己儿子的画面,这个画面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珂勒惠支本人在寻找她在战场上死去的儿子。珂勒惠支采用了十字架形式的画面构架,画面的人物占据画面的中轴线位置与地平线形成一个十字架式的画面布局,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而且整个画面沉浸在夜晚似的黑色中,只有画面下方采用聚集光的方式,把一位在战争中牺牲青年的头部照亮。这种平稳的构图和光线的集中把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牺牲者的头部。画面给人的感觉极其平稳安静,然而这安静却渲染了一种忧伤的气氛。

三、漩涡式

作品《圆洞门里的武装》是珂勒惠支试图表现一个宏大而又充满运动感的战争场景,她十分巧妙地运用了漩涡式的画面构架形式。漩涡式的画面主线,使画面形成强烈的动感。画面中的人物和背景中的建筑边缘形成了一个大漩涡,珂勒惠支把画面中的人潮安排在漩涡的曲线上,看上去仿佛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动力,澎湃的人潮正向画面的右上角涌动。画面的主体前仆后继的人群被安排在了漩涡的中心位置,这样珂勒惠支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画面左下角,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无边无际滔天巨浪般怒吼的人群正高举武器向前冲来,气势庞大震撼人心。

四、洪水猛兽

《反抗》是珂勒惠支的《农民战争》组画其中的一幅。在这张作品中,画面主体是一位呐喊的妇女,她在用呐喊声激励愤怒的人群向前冲去。在妇女之后是向前冲的人群,珂勒惠支把愤怒的人群组合成一个向前的尖锥形。狂飙的人群如“洪水猛兽”般向前冲去,奔跑者向前倾倒的身体姿态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向前动势,蕴涵着惊人的力量,使画面产生一种强烈冲击感。由于人的视觉习惯是从左向右去观察画面,而画面中的锥形显示的是从右向左的运动趋势,这样就形成与人类视觉习惯相反的运动趋势,这样更加强了反抗的气势。呐喊的妇女紧握的双手高高举起冲破后面人群形成的斜线,形成向上挣扎的反抗力。画面的最亮部聚焦在前面的少年面部,突出了他张大嘴怒吼着向前冲去的形象。珂勒惠支利用构图和人物形象强力地表达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反抗。

五、捆绑

在创作叙事性的大场景素描时,画面中人物众多,场面宏大。艺术家要做到把众多的人物安排到画面中去,并且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动态、精神状态等,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然而珂勒惠支出色地用粗犷的线条,精确认真地描绘出这种画面。例如:作品《俘虏》中,画面中的人物被绳子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密不透风的整体,珂勒惠支运用象征性的语言,表现了一群被命运之绳牢牢捆绑住的痛苦形象。她为这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做了大量的草图,并认真分析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精神状态。我们从这幅作品中可以发现珂勒惠支对于这张作品的兴趣多在于对众多人物的组织上。她采用了“捆绑式”的构图方式把画面中众多的人物平铺地捆绑起来。给画面带来一种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仿佛每个人都挣扎着做着努力反抗,为了突出这种团结在一起的气势和力量,画面中的绳索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条绳索把单个的人物一一串联起来,从视觉的角度上来看,更能使画面显得统一,而又不缺乏细节。前面的男子动态体现出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他双手抱住自己那瘦弱的身体,仿佛也透露着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不幸。画面的黑白关系组织安排上也体现了珂勒惠支对画面的整体驾驭能力,她将画面大致分为三个大块面:天空、人物和地面,珂勒惠支把天空和地面的色调统一成灰色形成呼应,巧妙地将黑白层次穿插在人物之中,这一做法不仅把主体人物的鲜明形象突显出来,更是贴合了实际。同时也给画面营造出一种不安和恐惧的气氛,仿佛画面之外还在进行着一场血腥的屠杀。珂勒惠支有许多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这幅作品就是她试图用绘画这种方式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和对战争阴影下不幸人民的同情,从她的作品中我们仿佛也听到了一种歇斯底里的呼喊。读珂勒惠支的作品,不仅被她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所感染,更多的也是给后人以对战争的思考和警示。

珂勒惠支在素描创作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她的这些素描作品无论是内涵和外延都不会以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它的艺术价值不会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消亡,而会历久弥新。珂勒惠支作品曾经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哺育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艺术家。在当代珂勒惠支艺术对中国素描和版画艺术仍然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学习,对我们的素描学习和创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艺术家高尚的品格和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也是值得当代艺术家学习的。

【陶青,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素描艺术家艺术
武汉素描
素描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跟踪导练(一)4
凡·高的早期素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