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之比较

2016-04-04刘镔熳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

民族音乐 2016年2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唱法歌唱

刘镔熳(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之比较

刘镔熳(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对比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两种唱法发展至今,到底是融合在了一起还是互相借鉴自成体系似乎已有定论,但讨论仍在进行。在我看来,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工作者已将两者有机地、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借鉴其特点中的优秀部分,逐渐形成民族美声化等独特的唱腔。因此,找出两种唱法本质的异同对于我们研究其发展规律及未来发展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唱法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民族唱法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欣赏习惯,根据汉语的吐字发音,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文明的音乐文化,创造出了优美动听的民歌,从《诗经》的风、雅、颂到今天的新民歌,无不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最早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纯真声演唱,类似于现在的原生态唱法。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倍感亲切,但由于喉位较高,共鸣较少,因而显得不够柔美圆润。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唱法才开始逐渐走向专业化。部分音乐院校开设了民族声乐课程,设立了民族声乐研究机构,在继承传统的戏曲、说唱、民歌发声方法的同时,大胆地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吸收了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民族唱法听起来声音明亮,位置靠前,语言清晰,演唱亲切自然,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呼吸的运用上,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紧抓额窦、眉心,使声音集中靠前。运用民族唱法的歌手喉器的位置相对美声唱法歌略显得高一些,这并不妨碍歌唱,但必须要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在放松下腭,打开颌骨,提笑肌,舌头平放,脖子、肩部放松,强调腰腹肌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与美声唱法一致。近年来,民族唱法大胆地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地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唱法一个新的突破。

民族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独特的行腔韵味为精髓,重视唱“情”,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歌唱美学原则,并与形体表演紧密结合,使歌唱的情、声、字、腔、味、表演交相辉映。由于民族唱法体现了中国民族的艺术特点,符合中国民族对歌唱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演唱技法,并以其中国式的演唱形式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而受到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中国民族唱法造就了如郭兰英、才旦卓玛、郭颂、胡松华、李谷一、李双江、王宏伟、阎维文、彭丽媛、宋祖英、谭晶等一大批深受群众爱戴的优秀歌唱家。我国的民族唱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因历史条件的局限,基本上还停留在民歌、曲艺、戏曲等唱法的领域内,没有形成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的完整体系。虽然在民歌、曲艺、戏曲的领域内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演唱家,但从时代发展对声乐艺术的要求来看,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党的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和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在演唱技巧和训练方法上,学习、借鉴了美声唱法的长处,吸收消化后为我所用,保持了声音上甜、亮、圆、润、水的特色,但音域更为宽广、声音更加通畅明亮,表现力更为加强,不但能演唱一般的民歌,而且能演唱幅度宽广、色彩变化丰富、感情起伏强烈、富有戏剧性的大型音乐作品。同时,我国的各音乐、艺术院校的声乐系,也改变了过去美声唱法一统天下的局面,纷纷开设了民族唱法专业,专门培养民族声乐演唱的教学人才。如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就以培养民族唱法人才为主,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院校的声乐系都设有民族声乐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

美声唱法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

美声唱法是一种具有传统性的科学的歌唱方法,最初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成熟于18世纪、19世纪的那种雅致的意大利歌剧歌唱风格。美声唱法自产生以来,其演唱风格及演唱技巧,一直随着时代以及所演唱的作品的发展而发展,这种演唱方法由于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因此是歌唱艺术中最具权威和代表性的唱法之一。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自然、声音洪亮、音色美妙清纯、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特重的起音法、巧妙的滑音、稳定的持续音、有规律的渐强、渐弱以及装饰音等。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华丽、更灵活、更圆润、更富有光彩,音高更为准确,声音更具有穿透力。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认为美声唱法应该具有3项要求:具有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通过严格训练后.达到对极为华丽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能够唱得毫不费力;通过聆听赏析意大利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风格。这3项要求,给美声唱法做了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总结。规范的美声唱法,可以用几个字概括:通、实、圆、亮、纯、松、活、柔。美声唱法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人生理机制的自然规律,总结出一套符合生理条件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方法。2.根据人的生理特征和发生歌唱时的声音状态区分出不同的声音类型,把歌唱声音的运用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6个声部。3.按声部的音域范围扩展音域,应用音域宽广,可达两个八度以上。用声区理论和实践方法来统一高、中、低3个声区的音色。4.充分发挥发声器官的潜在功能和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声音运用的强弱幅度大,强声音量宏大具有穿透力,弱声亦有致远力。5.既有严格而统一的技术规范,又有较强的语言适应性。无论用何种语言演唱都必须咬字、吐字清晰。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共同点

1.无论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要求具有精神集中的力量。气息、声带、共鸣3个方面精神集中的综合在一起。

2.在气息的要求上相同。中国很早就有“气自丹田”一说。丹田,在脐下者为下丹田,在心下者为中丹田,在两眉间为上丹田。道家一般称人身脐下3寸为丹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腹。美声唱法要求胸腹式联合呼吸,人在无声抽泣时,小腹会自然膨胀,两肋会向外扩张,唱歌者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呼吸,教师往往用闻花或狗喘气来启发学生。所以,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对气息的要求应该是一致的,都要求中低声用说话的气息,高音的豪放是内部激动产生的。

3.声带可以在说话的基础上缩短,二者都能做到真假声结合运用。

4.按照生理机能方面讲,会厌部分能卷成小管,而且管子能下站,发出的声音教学上称为“咽音”。

5.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对声音效果的要求上具有共同点,都要求结实、干净、响亮、开朗。

近年来,民族唱法大胆地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唱法一个新的突破。不仅如此,在我国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或通过民族化的美声唱法同样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喜爱。

当然,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无论是在声音的本质上,还是在技术的运用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

1.声音特点的区别

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是:追求头腔共鸣,声音集中靠前,色调明亮,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追求字正腔圆;声音效果追求甜、脆、圆、润、水;气息运用灵活。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是混声唱法的运用,是真声与假声合理结合的唱法,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气息结实通畅、运用自如,声音圆润明亮。宽松丰满,强调整体的共鸣,讲究音色、音量、音域的完美。中国民族唱法和欧洲美声唱法都是通过声音表达情感,声音是歌唱的基础,是完成声乐作品的保证。因此,二者都十分注重歌唱状态的科学性,都十分注重充分发挥人体的发声机能,获取艺术化的嗓音。但是,声音只是表现的手段,而不是歌唱的终极目的。因此,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除了重视声音的训练以外,都十分重视歌唱者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其一,美声唱法不论在哪个声部,其音色均比民族唱法要暗一些。通俗地讲,美声唱法声音要靠后一些,民族唱法声音要靠前一些。随着音高的变化,其音色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换声区与高音区,美声唱法由于采用了“关闭唱法”以后,音色便有一个明显的由亮转暗的过程。而民族唱法虽然也采用了混合声,借鉴美声高音区的转换方式,但声音明显地要比美声唱法的高音遮盖声要明亮一些。中、高音区音色变化不大。其二,美声唱法发声时呼出气息排气量较大,中低声区则要求像叹气那样的排气量,而发高音时则需要像对着远处大声呼唤一样的排气量。通常我们要求歌者把叹气的感觉贯穿在歌唱的始终,用叹气的感觉去换气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发出的声音就显得淳厚宽广,圆润而富有威力。民族唱法在我国戏曲唱法的呼吸原则指导下讲究气量小一些,因此发出的歌声显得秀丽纤巧、明亮一些。其三,美声唱法多采用鼻咽腔做其共鸣上的调节,一般喉头位置放得较低,咽喉部位开口较大,声音通道放在舌咽壁的上下部位,发音管尽量放宽拉长,以得到基音最大的共鸣,从而从另一方面得到上部共鸣机构适当的泛音共鸣,这样所获得的声音音量宏大,音质圆润丰满,富有穿透力,一般演唱艺术歌曲或歌剧会获得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民族唱法采用这种声音演唱富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则往往会失去原有的民族特色。因而民族唱法在演唱中把共鸣腔体调节得相对短小一些,声波主要在硬腭及口腔前上部做振动,这样做其结果是声音比较靠前而相对开朗明亮一些,它便于汉语语言的发音吐字,使声音显得亲切自然、明亮清晰。其四,按照歌唱时声音颤动的规律,其声音振动幅度的大小,一般者随着音的高低与音量的大小而发生变化。

2.语言规律的区别

由于两种唱法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语言环境,所以在咬字、吐字、发音方面各具特点。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咬字吐字和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有直接的联系,意大利语是由拉丁语演变而来,每个音发出来都很平正、流畅、清晰。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连贯(1egato),而意大利语的确是一种相当连贯的语言,绝对不会有声门闭锁或者喉音的出现。它特别强调重音,对比鲜明,富于节奏感,单词多以元音结尾特别便于歌唱发声,对美声发声方式起了决定作用。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根植于中华民族民族语言特点,吐字咬字讲究五音(喉、舌、齿、牙、唇)四呼(开、齐、合、撮),所以用母语方言演唱本民族声乐作品可以更好地表现风格特色。尤其是我国著名的演唱家们,他们的演唱丰富了民族声乐的内涵,使中国民族歌坛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局面,而这之所以能形成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则是因为他们尊重了民族语言发音特点和习惯。

3.演唱风格的区别

早期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是随着正歌剧的兴起而产生的。美声唱法在19世纪以前,在正歌剧创作中,单纯追求声音的效果,有很大的炫技成分,不重视词义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到了20世纪初期的美声唱法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时期,而单纯追求声音美的现象了很大的改观,当时的歌唱家们的演唱把作品的情感、明亮的音色、辉煌的声音视为同等的重要。在美声唱法经历了漫长的300年来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通用的一种系统科学的歌唱方法。我国的民族唱法,也有人称之为民族民间唱法或中国民歌唱法等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明亮、圆润、宽广,呼吸上注重“丹田”之气的运用,演唱上讲究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民族唱法极富风格性,擅长演唱创作民歌与传统民歌,颇受群众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几十年来,我国民族声乐工作者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演唱特色的同时,一直在不断地摸索新的路子,尤其是在借鉴美声唱法使用真假声混合为技巧的训练方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使民族声乐的演唱理论与方法逐步科学化、系统化,为建立—个完整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学派奠定了基础。我国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比,在作品演唱上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真诚流露,表现得更为突出,尤其讲究声、情、字、味、表、意等几个因素的有机结合。而美声唱法在反映人物内心情感世界、作品思想内容方面与我国的民族唱法比较起来则显得更加含蓄些,没有民族唱法那么直接、直白。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他们共同追求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各自都以自己鲜明的特色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都通过悦耳动听的歌唱声音,以自身所独有的艺术魅力诠释声乐作品的内涵,引起观众内心情感的强烈震动,从而充分显示自身的艺术感染力。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

近年来,民族唱法大胆地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唱法的一个新突破。民族唱法通过借鉴美声唱法的呼吸法、发声法、共鸣法,充分注意了人声美学中腔体混合的立体共鸣及声音色彩的发挥,使其日趋合理与科学。这种唱法比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音域宽,音色柔和,讲究主位置、深呼吸,形成一种民族新唱法。这种唱法咬字、吐字清晰亲切,声音圆润明亮,有通畅的全腔体感,富于立体效果,风格浓郁感人,声音的功能性和可塑性强。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运用于民族唱法的训练中,使歌唱者的声音效果、艺术效果都不同于传统民族唱法。现在很多歌手通过学习和借鉴它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原理,来丰富自己的演唱,这样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也使民族唱法更加美声化。当然,民族唱法在美声化的同时,有的艺术家已经在思考着将美声唱法民族化,更符合我国听众的审美观点,美声唱法民族化和民族唱法美声化正是声乐工作者不断追求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中国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二者相同的共性特征,是十分明显的,也是十分广泛的。艺术风格与艺术韵味不同,美声唱法以激情、强烈、外露、鲜明、辉煌、优美、华丽等为风格特征,而民族唱法则以含蓄、蕴藉、婉曲、谐调、中和、柔美、内向等为风格特征。美声唱法的韵味是高雅、丰富、多彩;民族唱法的韵味在于声、情、字、韵、表的统一。

通过以上对西洋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对比,民族音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流行音乐更重要,它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特色。民族艺术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注定要吸收他民族的特色,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不仅如此,民族音乐艺术家也应积极了解吸收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特点,以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如此一来,民族音乐自然会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尊重不同民族声乐的差异性和平等价值,保护和提倡声乐文化多样性,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也是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综上所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无论从语言方面,还是从发声与演唱风格方面,都有其所长,随着音乐国际化的交流发展以及人的情感多元化及其审美观念的不断改变,不管何种唱法都在发生变化,应该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借鉴,共同繁荣。

[1]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3]丁雅贤.我的民族声乐艺术实践[J].乐府新声,2007(1).

[4]徐小懿.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继承和借鉴的几个问题[J].音乐研究,2002(1).

[5]张羡声.声乐科学还是声乐艺术——从中国的美声歌手不愿唱中国歌曲谈起[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1).

[6]倪瑞霖.美声唱法,它的发展轨迹及嗓音科学对其发声机理的若干重要阐释[J].音乐艺术,2007(1).

[7]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8]金铁霖.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CD].河南:黄河音像出版社,2005.

[9]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0]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居其宏.20世纪中国音乐[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12]姜嘉镜.声乐大师——郎毓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13]刘洋君.黄河之声.2009 (6) .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唱法歌唱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唱法、口法、声口与“叶堂唱口”
歌唱十月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