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疑似Q热感染患者的药学治疗实践1例报告

2016-04-03郝丽宏韩永龙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多西环素监护

郝丽宏,韩永龙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上海 201306)



疑似Q热感染患者的药学治疗实践1例报告

郝丽宏,韩永龙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上海201306)

Q热感染;药学监护;药学会诊

Q热于1935年首次在澳大利亚的Queensland地区发现,病原体为贝氏柯克斯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菌。该病遍及全球几乎所有国家,是分布最广的人兽共患病之一[1]。Q热感染的宿主范围极宽,包括节肢动物和许多脊椎动物。人类Q热的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家畜(特别是牛、羊),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也可因饮用污染的奶制品经口传播[2]。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Q热发生[3,4]。但因其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加上我国医务人员对其缺乏认识,诊断率较低,导致其在国内报道比较少[5-9]。作为一名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本人在药学会诊中曾遇到过1例疑似Q热患者,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1.1病例摘要

患者,男,49岁,农民,因“高处坠落伤致胸腰段疼痛、双下肢运动与感觉障碍近3 h”于2015年5月26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手术外伤史,入院前2月曾内蒙古旅游。

入院查体:T 36.8 ℃,P 73次/min,R 20次/min,BP 109/59 mmHg。患者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切题,查体合作,平车推入病房。

诊断:①胸11、胸12骨折,脊髓损伤,截瘫;②双侧多发肋骨骨折;③双侧血胸;④双肺肺不张;⑤左胸壁皮肤裂伤。

1.2主要治疗经过

入院后6月1日行胸11、胸12骨折胸后路切开减压、内固定植骨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术后医师考虑患者创伤较大,继续每8 h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1.5 g抗感染治疗。术后患者病情较稳定,一般情况好,切口处疼痛,术口引流通畅。6月8日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8 ℃,无咳嗽咳痰,肺CT提示肺不张,双侧胸腔积液,左侧气胸,胸外科会诊后,建议给予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抗生素更换为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5 g 每8 h静脉滴注进行抗感染治疗。6月13日患者体温高达38.6 ℃,血象不高,PCT 0.107 ng/ml,尿培养阴性,患者无鼻塞、流涕及咽痒等症状,因患者有胸腔积液,左肺呼吸音低,医师考虑肺部感染可能性大,调整引流管位置并继续目前抗感染治疗。6月16日,患者仍有发热,体温38.2 ℃,患者双侧血气胸,已拔管。复查血象不高,尿常规阴性,PCT 0.072 ng/ml,呼吸道病原体九联检示:Q热立克次体IgM抗体(弱阳性),外斐试验(阴性)。

1.3会诊

临床药师会诊:患者为中年男性,无基础疾病。术后第7天出现发热症状,经验性应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进行抗感染治疗8 d后发热无缓解,药师通过与护士及患者家属沟通,发现患者体温高峰多出现在下午,因此建议医师首先进行结核相关检查,以排除结核可能;并建议体温开始上升时(如寒战时)抽取外周血2套进行病原学检查+药敏;临床药师综合考虑整个发病及治疗过程,结合实验室检查(血象、PCT、尿常规、呼吸道九联病原体、外斐试验等),与医师沟通排除切口、神经及泌尿系感染,排除药物热可能,考虑患者入院前2月有内蒙古冶游史,基本符合Q热潜伏期14-39 d(均数为20 d)的特点,且Q热立克次体IgM抗体呈弱阳性,因此考虑有Q热可能,但鉴于无法确诊及无相关病例的治疗经验,建议医师给予多西环素进行诊断性治疗。建议剂量为多西环素100 mg,每日2次,首剂加倍。但考虑患者确实存在胸腔积液,不排除肺炎,药师建议增加治疗而非更换药物进行治疗,并建议复查呼吸道病原体九联。

呼吸内科会诊:建议胸部引流及胸水培养;每日静脉滴注联合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0.4 g,3-5 d,观察体温变化。

医师采用呼吸科建议增加左氧氟沙星0.4 g,每12 h静脉滴注。超声定位下给予右侧胸腔积液抽吸,抽出淡血性液体330 ml并送检+药敏。6月20日,患者最高体温38.9 ℃,发热时伴寒战,血象及PCT均正常。

1.4临床药师主动沟通及建议

自第一次会诊后,临床药师对该患者进行药学监护,主要监护患者的体温变化。药师发现:更改治疗方案后,患者体温无明显改善,且有上升。此时临床药师主动与医师沟通,再次建议应用多西环素进行治疗,但患者有胸腔积液,医师决定采用联合治疗方案,考虑患者应用酶抑制剂类药物已有12 d,且无明显治疗效果,继续使用会导致筛选出耐药菌、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不良后果,因此,药师建议应用左氧氟沙星联合多西环素片治疗。6月22日抗感染治疗方案更改为左氧氟沙星0.4 g,每12 h静脉滴注,联合多西环素片100 mg,每日2次,首剂加倍。

6月23日,患者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好,配胸背部肢具床上坐起达30 min。6月29日,患者诸情况尚可,神清,体温正常无不适,配腰卡床上坐起,继续应用多西环素抗感染治疗。7月3日,停用多西环素。此后患者体温正常,积极康复训练。

2 治疗建议及药学监护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结合患者特点给出个体化治疗建议,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及用药依从性等,并对患者进行了全程的药学监护。

2.1药学监护计划及结果

药师为患者制定药物治疗的同时也为其制定了个体化的监护计划。①因患者有发热症状,因此将体温列为主要监护要点,而患者在更换治疗方案后的第2天体温便恢复正常,停药后患者也未再有发热症状(随访至患者出院前11月1日),证明多西环素治疗有效。②实验室感染相关指标的监测。为获得致病菌阳性结果,药师建议医师在患者体温开始上升期抽取外周血2套进行病原学检查+药敏,6月23日外周血(需氧+厌氧)结果提示阴性;胸水培养结果阴性。血象、PCT等感染性指标基本正常。复查Q热立克次体IgM抗体结果仍为弱阳性。综合以上实验室检查判断为非常见细菌性感染,符合Q热的实验室特点,且在应用多西环素治疗后患者体温迅速下降至正常,印证药师的判断。③应用多西环素治疗后第2天,体温迅速降至正常,药师与医师沟通后,根据患者为壮年、体健、免疫力正常等特点,且考虑此次为急性发病,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灵敏,医师与药师商量后认为,药物治疗时间10 d为宜。治疗10 d后,患者体温持续正常,切口恢复良好,胸腔积液吸收良好,并已开始功能恢复训练,予以停药。④整个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肝肾功能及其他不良反应体征,患者对药物耐受性良好,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2.2用药教育

主要从药物不良反应角度出发,做好用药交代及监护。多西环素的常见不良反应除了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外,还常见食管溃疡,因此药师嘱患者在服药时要多喝水(≥200 ml),并在服药后尽可能保持上身直立。因牛奶可降低多西环素的药效,所以嘱咐患者用药期间不要饮用含奶制品。因多西环素与左氧氟沙星均有光过敏的不良反应,药师嘱患者家属在用药过程中及前后,尽量让患者避免接触强烈的阳光。

3 讨论

Q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Q热多表现为自限性流感样症状,也可表现为急性肝炎和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Q热病程通常在6个月以上,可有多系统受累[10]。Q热在国内报道比较少,可能与我国医护人员认识不足导致误诊、漏诊有关,目前仅有7例慢性Q热病例报道[5-8],2007年有1篇急性Q热肺炎44例的回顾性报道[9]。Q热的诊断手段和治疗均相对简单,正如本文中的患者,只要使用恰当的药物,患者病情便可以迅速得到好转,关键在于能想到本病并且有检测抗体的条件。特异性抗体检测是目前临床最主要的诊断手段,而我国绝大多数医院并不能进行Q热的相关检查。因此,对于发热原因不明的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对其冶游史进行详细询问,特别是牛羊等畜牧业较发达地区的旅游经历者,要高度怀疑Q热的可能,可以进行诊断性多西环素治疗(0.1 g,每日2次,首剂加倍)。Q热预后良好,不用特效药物治疗者病死率仅1%,特效药物治疗后则病死率更低。急性Q热患者体温多在使用多西环素后短期内出现下降或至正常,若3-5 d体温仍无下降则可判定为无效治疗,此时应考虑其他病原菌可能。本文中的患者,在给予更换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后3 d,患者体温无下降,血象及PCT等指标基本正常,而更换多西环素治疗后第2天,患者体温便降至正常,证明多西环素治疗有效。

该患者出院时,虽诊断为Q热,但笔者认为判定为疑似Q热更为恰当,主要原因为没能分离出病原体。而从患者的冶游史、血清抗体弱阳性及使用多西环素治疗有效等综合考虑,临床诊断符合Q热,但具体感染部位并不明确。因此,作者认为应加强临床与实验室的结合,提高Q热确诊率,此外,还应积极加强流病调查研究,防治结合,减少发病率。

[1]Hartzell JD,Wood-Morris RN, Martinez LJ,etal.Q fever:epidemiology,diagnosis,and treatment[J].Mayo Clin Proc,2008,83:574-579.

[2]Parker NR,Barralet JH,Bell AM.Q fever[J].Lancet,2006,367:679-688.

[3]俞树荣.中国Q热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6):456-459.

[4]冯晓研,吴敏,罗敏.我国Q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3):219-220.

[5]徐胜勇,于学忠.1例危重症Q热患者诊治经过[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6(8):595-596.

[6]周宝桐,王焕玲,范洪伟,等.Q热心内膜炎四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3):184-187.

[7]乔飞,盛云峰,高蕾,等.慢性Q热一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5):358.

[8]王晓峰,张树林.Q热并发心内膜炎一例[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7):490.

[9]程仕虎,刘又宁,李朝霞,等.44例被误诊为普通性肺炎的Q热柯克斯体肺炎病人的回顾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10):2335-2339.

[10]Raoult D,Marrie T,Mege J.Natural histor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Q fever[J].Lancet Infect Dis,2005,5:219-226.

郝丽宏,女,1984-07生,硕士,主管药师,E-mail:hlh2006100@aliyun.com

2016-07-28

R513.4

B

1007-6611(2016)10-0959-03DOI:10.13753/j.issn.1007-6611.2016.10.021

猜你喜欢

多西环素监护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多西环素涨至800元/kg,95%的原料暴涨,动保企业也快扛不住了!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血清亲环素A与慢性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
盐酸多西环素长效注射液对猪喘气病的临床治疗试验
亲环素A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性的研究
米诺环素治疗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28例
多西环素对单侧输尿管结扎大鼠肾组织的影响及可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