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写作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2016-04-03温万春

文学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创新性写作能力英语教学

温万春

高校英语写作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温万春

英语写作是高校英语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英语写作面临着较大困难和挑战。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探寻先进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运用创新性教学等途径,详细阐述了高校英语写作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高校英语 写作教学 创新性策略

写作是个语言输出的过程,学生通过写作,运用自己掌握的词汇、语法知识进行语言输出,一方面,能够对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巩固,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笔者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创新性英语写作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创新性思维,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写作是项利用语言进行情感、思想表达的思维活动,也是人们开动大脑、进行语言组织的一个过程。对于高校英语教学而言,教师要注重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写作阶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首先,在搜集写作素材的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得良好的语感,为今后的英语写作打下基础[1]。在这一阶段,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再次,在语言成文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创新往往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层面上的,所以学生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激发自己的创新性思维。通过二者相互结合,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二、探寻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英语对于我们而言,是一门外语。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不高,和我们所处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然而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当前许多高等院校采用的英语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大问题。目前,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过程法、体裁法、新范文法等一些先进的写作教材方法,已经流传至国内。因而,高校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对这些先进的国外写作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我们国家高校学生的特点,探寻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英语写作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对于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者而言,对学生的创新性写作给予评估,是其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要注重给予科学、公正的评估,以帮助学生改进写作当中的缺陷,提高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我国传统高校英语教学中,主要采用评分的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方法效率低、可信度低,并且无法真正的为改进学生英语写作提供重要的信息反馈,这种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创新性写作教学中,英语作文的评估和修改,可以分为自我修改、生生互改、教师评估、定稿这四个阶段。在自我修改这一环节,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主动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2]。生生互改,是学生之间的互相修改,这有利于学生能发现其他学生作文当中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修改,则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教师除了纠正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外,还要注重写出恰当的评语,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写作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四、开展创新性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英语教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高校学生对英语写作普遍性有畏难情绪。这种现状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英语写作是检验学生掌握英语词汇、语法知识的重要手段。英语新课标要求,必须改变传统英语教学重视英语词汇、语法知识却忽视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教学现状。因而,高校英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英语兴趣,注重采用“课堂教学、实践、合作交流于一体”的创新性教学模式,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阅读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的语感,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有东西可写。教师还要注重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从句子、段落、整篇文章这三个层次方面,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

结束语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而要想学好语言,就离不开写作。创新思维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高校英语教师首先要从素材搜集,写作框架、成文修改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还要注重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建立科学的评估手段,进行创新性英语教学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性写作能力英语教学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