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死亡教育探究

2016-04-03杨邦林

文学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品德课思想品德中学

杨邦林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死亡教育探究

杨邦林

我国传统文化里没有死亡教育,人们忌讳谈论“死亡”这一话题。当被问及“人为什么会死”、“死了会去哪里”时,家长总是避而不谈,觉得不吉利。而当前社会暴露出诸多问题,青少年轻生或伤及他人的事件频发。死亡教育,在当下变得尤为迫切,本文立足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探究如何将死亡教育渗透到学科当中,以供参考。

中学 思想品德教学 死亡教育

一.死亡教育的内涵

早在1975年就有学者对死亡教育的内涵作了如下阐释:“死亡教育是探讨生死关系的一个教学历程。这个历程包括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

而后,又有学者对此产生了新的理解,他们认为:“死亡教育所探讨的不止是死亡本身的问题,更包含了人们对自己及身处的这个世界的感觉与情感。死亡教育也应探讨我们的价值观、理想和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从而帮助人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并增进人们生命及人际关系的品质。”

二.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1.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同样,死亡教育引导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审视生命、善待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还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由此可见,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特殊形式。在美国,生命教育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美国的中小学都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甚至成立专业协会,出版专门杂志。

死亡教育不仅引导人们认识到死亡的客观必然性,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特殊形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从而在这基础上树立积极的生命观。

3.二者的终极目标一致。前文也已提到,生命教育旨在遵循生命发展原则,唤醒生命意识,提升生命质量。死亡教育也是为实现生命价值服务,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生命,这与生命教育的初衷不谋而合,二者的教育目标一致。

三.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死亡教育的必然性

为人父母,总希望能保护孩子远离疼痛、悲伤和恐惧,不容许生命中出现灰色地带。然而,我们可以选择回避敏感话题,却永远无法规避规律和意外。成长中缺少“死亡教育”,青少年们就会不知死、不畏死,对生命轻视、淡漠。

从小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引导,生命这一概念对他们而言模糊而神秘。带着迷惘走进高中、大学,以身试法。马加爵、林森浩都是高校学子,转身便成了杀人凶手。让人痛心的校园命案并未休止,最近又曝出某高校大一男生将室友残忍杀害。这些孩子似乎对他人的生命毫不怜惜。究其根源,从小生命教育缺失,尤其是成长过程中死亡教育的缺失。

四.思想品德课渗透死亡教育的方法探究

1.充分发掘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思想品德教材素材丰富,教师可充分发掘利用以开展死亡教育。在社会领域,如社会福利院、医院、博物馆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丰富生命体验,学会生命关怀。

2.课堂内外开展专题实践活动。中学阶段最具可塑性,这一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将直接影响三观养成。而思想品德课正是青少年良好品德与观念养成的最佳环境。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专题活动。

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相关影视作品,可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课堂外,可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地震遗址”参观等活动。教导他们正确认识死亡,认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可预知的意外灾害等。通过课堂内外死亡教育的点滴积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3.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队伍。青少年缺乏人生阅历和经验,常常陷入挫折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时刻洞悉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防患未然。

死亡本身就是一个敏感话题,如何巧妙融入到教学活动并恰到好处地讲解给学生?这需要教育部门和领导机构充分重视并给予支持,组织教师参加定期培训并严格考核,保证死亡教育在思想品德课堂上顺利实施。

夏凤鸣在《“死亡教育”三题》中提到:“进行死亡教育一是利用教材渗透生命可贵的意识;二是是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正确体认死亡;三是借助典型实例来昭示轻生的愚昧。”中学思想品德课正是开展死亡教育的土壤。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承担起青少年死亡教育的重任。当然,一切教育都是点滴中潜移默化的,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万源市旧院中学)

猜你喜欢

品德课思想品德中学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在多解中学创新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未雨绸缪 静等花开——基于“儿童立场”下的品德课前准备策略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