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象深刻的陌生人》作后指导实录

2016-04-01叶晓峰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外貌背影板书

给学生发讲义,然后开始上课。

一、习作评价,巩固知识

师:上午我们学习了怎样写一个印象深刻的陌生人。同学们也进行了写作,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作文要求。

PPT出示作文要求(略),生齐读作文要求。

师: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的作文达到了写作要求。这些同学的表现特别突出(PPT出示学生名单,共表扬了17名学生,略)。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课前下发的“范文一”,请罗淑佳同学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写作经验。(生鼓掌)

罗淑佳:我的作文写了一位时尚的公交车司机帮助乘客的事。(师板书:以事写人)为了让人印象深刻,在第二段中,我运用了外貌描写。“一头黑色的卷发,穿着一条浅绿色的裙子,耳垂上吊着的耳环经过阳光照射发出刺眼的光,我心中感叹:这是个多时尚的人啊!要是她走在街上,我一定看不出她是个公交车司机。”放大细节,突出她是一个很时尚的人。(师随学生发言板书:细节放大 凸显人物个性)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我还记得当时,那司机的笑容就像春日清晨的阳光一样,温暖、灿烂。”这样可以生动地突出她的笑容富有感染力。在文中,我还添加了感受,如第2段,“我当时看着她是那么一个时尚的人。于是我怀疑她不是个公交车司机,认为可能是随便来代班的”。这是我看到她时的初步感受,是为了写出我的担心:这么时尚的人开车,我们会不会有什么危险呀?(师板书:感受)她帮助了两个乘客,使我感受到“雷锋是好事做了一火车,她是好事做了一公交车”。(师板书:表达情感 深化主题)

师:这位同学写了自己的情感,还有对人物的评价,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好事做了一公交车”,与雷锋进行了类比。刚才她的写作经验有——以事写人,把细节放大,写独特、具体、生动,加上自己的感受,等等。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讲义上的第二篇文章,它对哪些细节进行了放大?写到了哪些感受?有没有运用到修辞?请拿出笔,一边看,一边圈画。

学生阅读、圈画,老师巡视。

师:请同学来交流一下。

生1:文中写了一件事,收废品的人到“我”家来收废品,后来又把“我”不小心夹在废品中卖掉的项链还给了“我”。文中多次进行细节放大,如写他的外貌,“那一张黝黑的脸,那双眯着的眼睛,那排透亮的牙齿,那张脸上晶莹闪烁的汗珠”。外貌描写多次出现,如第三段,“那是一张黝黑的脸,他眯着眼睛笑着,汗水从他额头顺着脸上裂开的皱纹,流到方方正正的下巴,皮肤透出亮晶晶的光泽,和洁白的牙齿一样引人注目”。第四段“又看到那一张黝黑的脸,他憨厚地笑了笑,笑得眼睛都皱了起来,他的手上遍布深深的勒痕,手背上也有浅浅的伤痕”。还写了动作,如“他的动作又快又准,手指像跳舞一样。称完了东西,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胡乱抹了一下脸,伸手从腰包中翻出钱,压平,再仔细地数了一遍才交到妈妈的手上”。全文放大了主人公的动作和外貌,独特、具体、生动。

师:一连串的动作,大家都圈出来了吗?(学生点头)

生1:这篇文章还着重描写他的声音,并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回收电器咯,回收旧报纸,彩电,冰箱……一阵阵吆喝声从窗外传来,声音洪亮清晰,不是一般回收垃圾者用的声音杂乱的扩音器。这阵吆喝像风一般吹过小区,尾音‘嗖的一下消失,又仿佛还在小区上空回绕。声音渐渐接近了,一下子变得深远,像一望无际草原上的呐喊。”还有写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多年过去了,那黝黑的脸,憨厚的笑,布满勒痕的手……时常伴随着那吆喝声,如一阵风吹进我的心底,那么深,那么远……”。

师:有没有写到感受?

生1:最后一句就是“我”的感受;还有“那么纯洁,那么动人,那么温暖”,也是感受。

二、灵活运用,巧妙提升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中的外貌描写出现了几次?

生齐答“4次”。

师:这4次反复出现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生2:有必要。反复出现的外貌描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所以要多次强调,加深印象,体现他让我印象深刻。(师板书:细节反复 加深印象)

师:那么在反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看一下文章中哪几个词经常出现?

生3:“黝黑的脸”“憨厚的笑”“眯着眼”。

师:这也是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就是说要选取典型的细节。(板书:典型)

师:这些细节出现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吗?

生3:不一样,有所变化。(板书:变化)

师:再来看看,细节反复出现的位置。(PPT展示范文“细节反复”的三段内容,略)

生(齐答):开头,第3段,结尾。

师:细节反复,可以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生4:前后照应。(板书:照应)

师:细节反复出现几次比较好?

生4:3次。开头,中间,结尾。

师:哪一处细节需要放得最大?

生(齐答):中间。

师:其实,不仅仅这位同学这样用,伟大的作家也照用不误。

PPT出示课文《背影》中的三个相关片段(略),请同学评说。

生5:三段有变化地进行细节反复。开头简单地说难以忘记背影;中间这部分,详写了父亲爬过月台时的背影;结束时,把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作为经典细节,再次呈现。

三、修改习作,达成内化

师:把最独特的、印在脑子里最深的内容进行反复,有可能只是一种姿态,有可能是某一句话,还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背影——“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样,就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所以,细节在整篇文章中运用的时候,一可以放大,二可以反复。请同学们回到罗淑佳的作文,看看她的文章最典型的细节是什么?

生6:“一头黑色的卷发”,“穿着一条浅绿色的裙子”,“耳垂吊着的耳环经过阳光照射,发出刺眼的光”。

生7:笑。“那司机的笑容就像春日清晨的阳光一样温暖、灿烂”,“司机发出了银铃般的笑声”。

师:看来衣着打扮和表情,都可以作为典型细节来反复。接下去请同学们对结尾“每每想起她的善良……”进行修改,改成用细节反复的方式来结尾。

学生修改,教师巡视。修改后学生按顺序发言。

生8:我开始向她学习,每每想起她那灿烂的笑容,我便会想到她的善良,让我忍俊不禁。

生9:我开始向她学习,每每想起她那如银铃般的笑声,像春日清晨阳光般温暖、灿烂的笑容,便会忍俊不禁。

生10:每每想起她的温暖、灿烂、银铃般的笑声,我便会忍俊不禁。

师:请其他同学评价一下,哪一种改法比较好?

生11:我觉得第二位(生9)同学改得最好,因为这才是具体细节,细节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她那闪亮的耳环”等细节也添加上去,这样印象就会更深刻。上午的作文中,已有一部分同学将细节放大写得很好了。老师摘录了一部分。

PPT出示部分学生的作文片段(略),学生阅读欣赏。

师: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修改自己的作文,寻找作文中已经放大的细节,运用到开头、结尾进行反复。要注意选取典型的细节,语言表达要有变化,结构上要前后照应,以加深印象。

学生修改完毕,师请部分学生上讲台投影展示。

生12上讲台展示如下:

(开头)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瘦小的身影,灵活的双手。

(结尾)他那灵巧的手,在袋子中穿梭交错,时时刻刻在我脑海中浮现。这就是让我印象深刻的陌生人。

生12:我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开头描写了我对他印象深刻的地方——他那瘦小的身影、灵活的双手;结尾一段,也是写他的手给我的印象,但有所变化。

师:这样写比直接说他让我印象深刻,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一些。

生13投影展示习作。

(开头)每当我穿过那个街道,我总会想起那个头发耷拉在肩上,穿得破破烂烂的女孩和她那空洞的眼神。

(结尾)直到现在,我还会想起她,空洞的眼神中仿佛透露出某种信息。穿着一双破烂的拖鞋,拖着音箱,跟在那个女人后面的样子。当我们在教室学习的时候,她会在哪里?她还好吗?我有点担心。希望我还能见到她,一眼就好。

师:好,前面的细节加上后面对她的担心,希望还能见到她。这样的感受加上,主题也就变得更深刻了。

师:请同学来说一说两堂课的收获。

生14:我懂得了写人物要怎样来放大细节,要独特、具体、生动,用点修辞,加点感受。为了加深印象还可以运用细节反复,要典型,有变化,前后照应。

生15: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如果细节运用得好,它甚至可以作为文章中的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出示PPT总结)

师:写人的文章,都可以用上细节描写,放大细节,并进行细节反复,帮助你提升作文的层次,因为它能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加点感受,可以深化主题。课后请把作文按照这些要求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下课!

(执教教师简介:叶晓峰,女,浙江省杭州市惠兴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杭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致力于写作教学研究和评价研究,主张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独立完成两个省级课题,合作完成三个省级课题,有20多篇论文、案例获省市区奖,多篇论文发表于全国核心刊物,在全国、省、市、区级教学展示活动中上公开课、观摩课30余节。)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外貌背影板书
两个背影
背影
背影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山里的背影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