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的轨迹
——两岸当代单簧管音乐发展述略

2016-04-01冯巧婷

黄河之声 2016年22期
关键词:单簧管作曲家钢琴

冯巧婷

(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历史的轨迹
——两岸当代单簧管音乐发展述略

冯巧婷

(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单簧管自十九世纪末从欧洲传入中国至今百余年,不但受到国人的喜爱,更吸引了许多中国音乐家为其创作乐曲。但因政治与时空变动的影响,1949年以后两岸在单簧管音乐创作上各自发展并形成不同的风格与特色。本文将对1949年后两岸的单簧管音乐分别作介绍,在台湾部分,笔者将整合台湾现有的单簧管音乐文献,并加上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对整个台湾单簧管音乐发展作详细介绍;中国大陆部分,则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重新对其单簧管音乐发展作系统性的分析归纳统整。笔者希望藉由本文的探讨让两岸人民对彼此的单簧管音乐发展有更深的认识,促进两岸单簧管音乐的交流,并让中国单簧管艺术能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继而更好的推广至国际舞台。

单簧管;中国作品;两岸;当代音乐;创作

中国单簧管作品创作发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左右,冼星海为女高音、单簧管与钢琴所创作的室内乐作品《风》为其发端,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其后这段期间,作曲家们创作了很多风格特色各异的作品,例如王焱的《牧马之歌》、陈其钢的《晨歌》、卿烈军的《驴车》等。

本文将以笔者的博士论文①为基础,针对中国当代单簧管曲的发展作深入研究,而由于1949年后两岸的单簧管文化与作品的发展迥异,因此笔者将分别从中国大陆与台湾两部分来阐述中国当代单簧管音乐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大陆当代单簧管音乐创作的发展

中国大陆目前公认的第一首当代单簧管作品是1952年由张梧为单簧管与钢琴所写的《苏北调变奏曲》。此曲采用了西方变奏曲式以及苏北地区的民歌旋律来描绘农村的生活景象,因其旋律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且曲式简单易懂,这首作品很快地便在中国大陆被广为接受与流传。②自此之后,单簧管作品创作便开始蓬勃发展。

根据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搭配个人对其风格特色演变的归纳分析,笔者将中国大陆的当代单簧管创作发展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为1949年到20世纪60年代、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第三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③

第一阶段起始于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取得政权主导,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时期的作曲家受到自1930年起以黄自、萧友梅为主的作曲家们所提倡运用欧洲古典传统创作技法将“中国特色”融入作品中的影响,在创作单簧管作品时多会将“中国特色”的概念融入作品中,因此这时期许多的创作都可以很清楚地见到中国民间音乐的影子。以辛沪光所创作的《回旋曲》为例,此曲可分为三个部分,一开始的小快板部分采用了由G音开始的五声音阶G-A-B-D-E,转到行板乐段时则运用了从D音开始的五声音阶D-E-F#-A-B,其后的快板部分又回到了G音开始的五声音阶。虽然调式改变,但是整首曲子皆在中国民间音乐的五声音阶范围内。这个时期著名的作品除了张梧的单簧管与钢琴作品《苏北调变奏曲》以外,还有辛沪光的《草原歌声》与《蒙古情歌》、④王焱的《牧马之歌》、杨庶正的《抒情曲》、牛万里的《秋收》等。

第二阶段约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因素影响,除了乐器的种类因为演出需要没有减少以外,音乐体裁与结构是受限的,许多当时候的作曲家,在创作上便采用民间元素来创作以达到通俗易懂、政治宣传的目的,而音乐的内容则多与政治有关。这时候较为著名的作品包含了由向振龙从《红色娘子军》所改编的《斗笠舞》、《解放》,王志坚的改编曲《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恩情》,严天义的《快乐的女战士》等。

第三阶段则是从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直至今日。“文革”过后,中国大陆开放对外界的交流,加上交通的进步,信息的获得更加容易,作曲家在创作的技法运用上也越来越多元。有的作曲家在创作作品中大量的运用西方20世纪后的创作技法,有的则运用单簧管模仿了中国乐器的音色,也有些作曲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与西方创作技法互相结合进行创作。

虽然作曲家的创作方式不尽相同,然而整体而言,这个阶段的中国作曲家在单簧管曲上的创作技法主要可以归纳成两大类:中西融合和继承传统。以中西融合来说,作曲家们在创作上除了运用中国本身的音乐创作手法以外,也加入了西方音乐创作理念。这一类的代表作品包含了陈其钢为单簧管与弦乐四重奏所作的《易》,运用欧洲音乐创作手法将中国易经的概念融入作品中;何训田为单簧管独奏所作的《香之舞》,运用了许多如复音、不规则节拍、大幅度变化的力度等20世纪以后的西方创作技法来描绘东方佛教文化;郭鸣的《道白》,运用了中国道家思想与中国戏曲元素,结合序列音乐、微型复调等20世纪的西方创作手法来创作。

“继承传统”,指的是作曲家在这类单簧管作品创作上会运用更多的中国传统音乐特色,包含了模仿民间乐器音色,例如在孟昭侠的《故乡的云》里就运用了颤音来模仿河南乐器坠胡的音色;中国传统音乐演奏技法,例如李昌云所改编的四重奏作品《白毛女》运用双吐和循环换气等技法模仿京剧中的紧打慢唱;民间音乐素材运用,例如卿烈军的《汾河畔的牧羊人》运用了河北和山西地区的民间音乐等。与前述“中西融合”相较之下,“继承传统”的音乐类型因与中国的关系更为密切,听众的接受度更高。

整体而言,中国大陆在单簧管音乐的发展上来说受到政治的影响极深,其风格特色也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不同。下表将根据发展时间的特色与变化,对上述中国大陆在当代单簧管音乐的发展作一统整(表1):

表1.中国大陆当代单簧管音乐发展

二、台湾当代单簧管音乐创作的发展

如前所述,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1949年后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当代单簧管作品发展上各有其特色。就笔者资料研究,目前对台湾当代单簧管音乐的发展尚未有系统化的详细分析介绍文献,因此笔者将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搭配个人对台湾当代音乐特色等的归纳了解,统整出台湾当代单簧管音乐发展概况。

台湾的单簧管作品在体裁与形式上有非常多元的变化,独奏作品之外,室内乐也是作曲家们经常运用的创作形式。⑤台湾的单簧管音乐创作始于1950年左右,当时著名的作曲家包括了江文也﹑张昊和沈炳光等。第一首台湾的当代单簧管作品是张昊于1951年为木管五重奏与钢琴所写的《导奏与快板》。

台湾当代单簧管音乐的发展根据创作元素与风格的使用不同,笔者将其分成四个时期:萌芽时期,传统与创新兼容时期,前卫多元时期以及创新与重现期。⑥

萌芽时期大约是在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自1950年开始,陆续从国外留学回台的音乐家将他们所学到的西方20世纪音乐技法引进台湾音乐界,这些音乐家包含了郭芝苑、陈泗治等人,然而真正将西方现代音乐概念广为发扬的是许常惠。许常惠甫归台所举办的第一场个人音乐会呈现出许多对当时来说是十分不和谐、刺耳的音乐特色,虽然引起许多争议,却也把现代音乐的概念带进台湾。⑦除了西方的创作风格,许常惠也渐渐对本土音乐产生兴趣,着力于挖掘台湾的本土音乐特色,在他的带领下,一批音乐家开始试图将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作曲风格和理念相结合,产生新的音响效果。这一时期著名的单簧管作品包含了许常惠在1960年为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所作的《五重奏》;卢炎在1967为长笛、单簧管、圆号、大提琴、小号及两位打击所写的《七重奏》;以及史惟亮为单簧管与钢琴所写的《单簧管小舞蹈》。

传统与创新兼容时期约为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左右。在这一时期,台湾政治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例如退出联合国、中日断交、中美断交等、这些刺激使得当时的音乐家对本土文化的探索越加强烈,反映在音乐上,便是更多的作曲家们追寻自己文化的“根”,在作品中添加了更多中国传统音乐,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然而,虽然作曲家们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与应用,但西方的创作技法仍持续运用在作品创作上,甚至使用了更现代的作曲技法特色,例如表现主义中的不和谐、无调性和机遇音乐等。在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作品包括温隆信在1974年所做的室内乐作品《眠》;赖德和在1968-74年间为木管五重奏所作的《闲情二章》;卢炎在1972-73年间为长笛、单簧管、圆号、大提琴、小号和两个打击乐所写的《浪淘沙》;郭芝苑在1974年为单簧管与钢琴所写的《小奏鸣曲》等。

前卫多元时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左右,这时期又一批赴欧美留学的音乐家学成归国,将欧美较为前卫的音乐形式带入台湾,加上自1973年起亚洲作曲家联盟成立以后,台湾作曲家与其它国家的作曲家们交流更为便利,接收了更多新的创作手法和元素,因此到了1980年以后便形成了一个前卫与多元化并存的创作时期。这时期的作曲家在创作上手法多变,有些作曲家承袭前面两个阶段的创作手法,将西方音乐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使用,并在两者间寻求平衡点;有些作曲家则使用更为前卫的作曲风格来创作,譬如使用“最新”和“最现代”的作曲技巧-如实验音乐,噪音音乐和简约音乐等。普遍而言,作曲家们在创作时会将听众-尤其是没有古典音乐背景的听众-考虑进去,因此他们所写出来的音乐是较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这时期的单簧管作品包含了钱南章在1984年为木管五重奏所写的《莫扎特的绮想》;吴丁连在1984年为长笛、单簧管、伸缩号、大提琴、打击乐和钢琴所写的《五月反响》;卢炎在1985年为双钢琴、单簧管、小提琴所写的《四重奏曲1985》;潘皇龙在1987年为木管五重奏所写的《台湾风情画》等。

最后一个时期是创新与重现期,约从1990年开始至今。这时期的音乐发展仍然十分活络,许多政府单位以及民间艺术团体纷纷成立,然而相较于前一时期,在音乐创作风格上来说更多的是从不同方面对本土文化的运用。在题材选择上,作曲家不单是从文化或纯音乐技术的角度,有时候还涉及了人文和环境方面的议题。例如许雅民在1993年为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及钢琴所写的《生命的悸动》主要是在探索人生;郭嘉琳为纪念台湾921大地震而作的木管五重奏《重生、希望、爱》;张昊在1998年为木管五重奏所作的《道情》表现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及其风情;锺耀光在1999年为单簧管与小型室内乐团所作的《极光》亦是为台湾921大地震的受难者而作等。

下表将对上述台湾从1949年至今的当代单簧管作品风格特色发展,以及代表作品作一分析归纳(表2):

表2.台湾当代单簧管音乐发展

三、结语

两岸的当代单簧管音乐由于政治时空背景等的分隔,在发展上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上文即是将1949年以后的中国当代单簧管音乐从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的发展按照时间脉络作详细介绍。

就整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当代单簧管发展来看,“文化认同”,亦即所谓的“中国文化特色”使用是两岸作曲家在创作单簧管作品时最喜欢运用的元素。在中国大陆方面,从50年代左右的张梧创立第一首单簧管独奏曲开始使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样板戏”在音乐创作上的使用,到70年代以后融合多元的元素创作,中国传统文化在作曲界一直都占有一席之地。

而综观台湾当代单簧管曲的发展历史,“本土音乐元素”亦是台湾作曲家在创作上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从60年代开始许常惠等作曲家对民族文化在创作上的提倡一直到90年代以后对本土人文与文化的关注,虽然在创作手法与风格上不断推陈出新,但对中国传统的重视仍是创作的重点元素。这些中国精随的运用,让单簧管作品呈现出其独特﹑引人注目的风貌。

整体而言,中国的单簧管作品数量十分丰富,也有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创作产生,这就如同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卞萌曾提过的:中国钢琴的演奏发展是建立在中国自己的作品基础上,有好的中国钢琴作品出现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⑧在单簧管音乐的发展上也是如此,要更好的推广单簧管艺术,有赖于更多中国现当代单簧管曲目的创作。

笔者希望藉由本文的研究分析,能让大众对中国当代单簧管音乐发展有比较清楚的概念,同时也希望根据本文对中国当代单簧管音乐的介绍,让演奏者和创作者们更深入的探索中华文化在单簧管的传承,将中国单簧管艺术推广至世界舞台上,形成独特的中国单簧管文化。

注释:

① Chiao-Ting Feng, Innovation: Chinese Folk Music Influence in Contemporary Clarinet Repertoire. ProQuest LLC, 2013.

② 马妮.浅谈单簧管《苏北调变奏曲》的创作与演奏.音乐天地,2012, 08:51-52.

③ 笔者对中国大陆的当代单簧管作品的阶段分期主要参考了邸晓嫣的“中国单簧管作品发展述略”、张佳凤的“对中国单簧管发展历史的回顾和民族化思考”、卞萌所著的《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展》与梁茂春所编着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49-2000)》等。

④ 《草原歌声》与《蒙古情歌》皆描绘了草原上的景色风光及牧民们的生活景象。

⑤ 详细的台湾当代单簧管作品列表可参见林祖鑫所写的《台湾作曲家单簧管作品目录》。

⑥ 本文对台湾当代单簧管作品的时期划分主要参考简巧珍的《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新音乐创作发展之轨迹》、许常惠的《台湾音乐史初稿》以及陈郁秀主编的《音乐台湾一百年论文集》。

⑦ 简巧珍.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新音乐创作发展之轨迹.乐韵出版社,2004:259-260.

⑧ 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39-140.

[1] Burkholder, J. Peter & Grout, Donald J. & Palisca, Claude V.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6.

[2] Chiao-Ting Feng. Innovation: Chinese Folk Music Influence in Contemporary Clarinet Repertoire. ProQuest LLC, 2013.

[3] Swain, Joseph Peter. Harmonic Rhythm: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4] 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5] 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著.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湖北艺术学院作曲系译.巴托克书信论文选.世界文物出版社,1993.

[6] 邸晓嫣.中国单簧管作品发展述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 08:46-52.

[7] 邸晓嫣.单簧管中国作品演奏技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8] 郭华.对单簧管中国作品创作的思考.黄河之声,2012,07:126-127.

[9] 何训田.香之舞I.Schott Music出版社,2012.

[10] 胡凈波.《道白I》中的道--论郭鸣为单簧管与交响乐队而作的《道白I》中的创作亮点.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04:9-14.

[11] 许常惠.单簧管和钢琴奏鸣曲Op.27.乐韵出版社,1996.

[12] 金光日,卿烈军 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单簧管学会 编.中国单簧管作品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13] 梁茂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49-2000).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14] 吕振斌.诗与乐的合一-王建民〈音诗--四季掠影〉解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3,04:32-35.

[15] 林祖鑫.台湾作曲家单簧管作品目录.草稿,2003.

[16] 马妮.浅谈单簧管《苏北调变奏曲》的创作与演奏,音乐天地, 2012,08:51-52.

[17] 武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18] 向延生.音乐辞书条目「新音乐运动」释义的再思考.音乐研究, 2004,01:75-78.

[19] 张佳凤.对中国单簧管发展历史的回顾和民族化思考.群文天地, 2012,05:63,67.

[20] 张梧 主编,中央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 编.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单簧管考级教程(业余).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冯巧婷(1986-),女,中国台湾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音乐艺术博士。

猜你喜欢

单簧管作曲家钢琴
高音单簧管的发展历史及在管弦乐作品中的运用
单簧管的革新对其音乐及学派发展的影响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蒙古国作曲家联盟访问团在内蒙古交流访问
长大可当作曲家
单簧管的演奏与教学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