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一点思考

2016-03-31熊义东

考试周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数学教学

熊义东

摘 要: 数学的教学模式方法有多种,在这些优秀的方法中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使数学学习起来更有趣、生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思考和建立合理情境的原则。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

为了让枯燥的数学生动有趣,让课堂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制造一些“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继续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设计“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想学数学。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事半功倍。比如,在《分式方程》这个内容的教学中,针对许多学生不知道、不重视“验根”,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与学生已有认知存在的矛盾的问题:

例如:a=b,a,b不为0,两边同乘a,得a■=ab,然后两边分别减去b■

得a■-b■=ab-b■,即(a+b)(a-b)=b(a-b)

两边同除以(a-b),得a+b=b

得a=b亦2b=b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b,得2=1

许多学生看完后,惊讶不已,结果是“2=1”,但是2不可能等于1。问题出在哪?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原因,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讨论结果,最后有小组认为问题出在“两边同除以(a-b)”这一步上:因为“a=b”,a-b=0,这不符合等式的性质。这时强调在解方程过程中要特别注意0,很容易导致解方程出现失误。如果平时没有验根的习惯,这个分式方程的解法必然出现错误。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内容要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设计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主动接触数学、实践数学、理解数学。例如,在《随机事件》一节教学时,可以设计如下情境:把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上1到6这几个数字,组织学生分组掷正方体。每掷一次前要思考如下问题:出现的数字小于0吗?会出现7吗?出现的数字是偶数吗?等等。这样,许多学生感到,如此陌生的“随机事件”内容,经过数学课堂转化到自己实践中,从而能使学生加深对随机事件含义的理解,感到数学学习并非那么困难。学生参与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问题情境不能随意设置,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育,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2.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思考性。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3.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4.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能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不同学生特征的多样的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5.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与要讲解的内容联系要紧密、自然。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消化学习内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内容的学习中所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如何建立合理的情境呢?笔者认为要遵守以下原则。

1.直观性原则,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有些教师对一些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要去装饰,花很大力气解决,这大可不必。例如初中数学中《平面展开图》的学习,这是实践课,应该让学生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挖掘课文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和发现新旧知识的矛盾,也可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产生的矛盾从而形成问题情境。

2.迁移性原则,通过所学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究。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解决直接开平方后学习配方法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导入直接开平方,“引导”学生大胆设问、各抒己见。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的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现象实质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3.可预见性原则,在对学生的典型的、普遍的错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能设置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学生的错误不仅证明他们的知识还不够完整,而且表明了学生具有的潜在的发展的可能性,所以教师应该把它看成设置适宜问题的情境的标志。

4.可讨论性原则。在讨论中,就学生对某一问题所持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设置问题情境,这种方法对激励学生思维活动是最有效的,通过学生争论,达到对问题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5.灵活性原则。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因为课堂很有可能不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的独立或合作学习很可能打乱固有思路。所以,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也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三个能力:1.深挖教材,储备知识的能力;2.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3.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数学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