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茶诗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包容

2016-03-31何顺莉

福建茶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著作茶道茶文化

何顺莉

(四川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 638000)

明清时期茶诗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包容

何顺莉

(四川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 638000)

明清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其间曾涌现出大量的以“茶”为吟咏对象的诗作,即茶诗。明清时期的茶诗蕴含着一定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内容,也是研究明清茶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从茶诗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明清的茶诗创作,在此基础上,从多方面对明清时期茶诗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包容进行了探索。

明清茶诗;美学思想;艺术包容

“茶诗”是指以茶为主题所作的诗,中国既是“茶的国度”,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与诗的融合古已有之,许多诗人和文学家倾向于以“茶”为吟咏对象,留下了很多茶诗经典著作。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茶诗著作糅合着中国的茶文化与诗文化,深刻的体现着一些文人艺术家的审美意识、饮茶风尚。明清之际的茶诗数量就有很多,这些茶诗著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情趣,并体现出一定的艺术包容,内容极为丰富。因此,重新翻开明清的经典茶诗著作,深入探究其中的茶诗韵味,将对研究明清茶美学以及茶艺术产生重大意义。

1 明清茶诗创作

明清的茶诗数量有很多,其中也不乏一些经典之作。走进明代历史会发现,明初的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呈现的也是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在茶诗著作的发展方面,明代还难以与唐、宋相媲美。即使如此,明代也有一些值得称颂的茶诗著作家,较为著名的有陈继儒、徐渭、文徵明、黄宗羲、袁宏道、徐祯卿、唐寅等。另外,明代的茶诗著作有很多不同的体裁,出现较多的是绝句、宫词、律诗、竹枝词、古诗、茶词等。从茶诗著作的内容来看,则有:煎茶诗、饮茶诗、名泉诗、名茶诗、茶具诗、采茶诗、造茶诗、茶功诗及其他诗。而众多的茶诗著作中,也有一些令人称道的优秀作品,例如明代中期文征明的一首诗作《煎茶诗赠履约》:

嫩汤自候鱼生眼,新若还夸翠展旗。

谷雨江南佳节近,惠泉山下小船归。

山人纱帽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

酒客不通尘梦醒,卧看春日下松扉。

这首诗作中,作者用清新的笔调描述了惠山品茗之境,体现了文人作家的一种闲适生活状态。在清代,也曾出现很多较为著名的茶诗著作家,例如陈章、曹雪芹、龚自珍、乾隆皇帝、高鹗、顾炎武等。此外,在茶诗著作体裁方面,清代与明代的差异不是很大,主要有绝句、律诗、竹枝词、古诗、茶词,这些体裁都在明代出现过,不同的是清代出现了“道情”。而清代的茶叶诗词题材与明代极为相似,多为:名茶、茶圣陆羽、煮茶、饮茶、名泉、茶具、采茶、造茶、茶园、茶功等。清代茶诗著作家用诗的形式将茶道、茶文化、茶艺术进行宣扬,同时也传达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品位,为后人留下了一些经典的茶诗著作。例如清朝中叶著名诗人袁枚所著的《试茶》:“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逌然……”,其中描写的是福建人普遍种茶的情形,置身其中,仿佛进入茶世界。著作中有值得品味的句子。例如“瓷壶袖出弹丸小”、“笑煞饮人如饮鸟”,体现了袁枚对功夫茶艺比喻的贴切。而“细咽欲寻味外昧”、“叹息人间至昧存”,又可以看到袁枚品茶已经达到了极高层次,真正掌握了品茶艺术的精华。

2 明清时期茶诗的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是审美主体对美的思想认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对美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其中融入了认识主体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很大程度上展示了社会的审美气质和时代理想。基于明代茶诗中的美学思想,同样融入了茶诗著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倾向,彰显着文人艺术家的气质。

2.1茶诗中的“恭谨仁厚”之美

“恭谨仁厚”符合儒家的礼仪规范,是对儒家思想艺术精华的一种诠释。但是,在明清的茶诗著作中,这种思想意识同样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明清的茶诗著作家怀有“仁者”的心理,并赋予茶诗著作以“仁”的美学思想,著作中蕴含着本人的惜茶意识。例如明代阮曼锡的一首茶诗著作《安溪茶歌》:

“安溪之山郁嵯峨,具阴长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买,五钱不论凭官芽。溪边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真伪混杂人赜聩,世道如此良可嗟。吾哀肺病日增加,蔗浆茗饮当餐霞。仙山道人久不至,井坑香涧路途赊。江天极目浮云遮,且向闲庭扫落花,无暇为君辨正邪。”

著作中,诗人阮曼锡平铺直叙,将自己所思所感娓娓道来,笔调轻盈,情感真挚,全诗渗透着一种“仁爱”之情。从诗作的内容来看,作者时而担忧“为价甚贱供万家”,并对“居人清明采嫩叶”抱有一种期望之心,但同样也有一种“可嗟”之心,不满“真伪混杂”之情景。然而,在可嗟可叹之后,也有值得作者心生欢喜的事情,茶叶的畅销为作者带来一丝安慰,“西洋番舶岁来买”让作者有了喜悦之情。另外,茶叶功能颇多,“蔗浆茗饮当餐霞”也是让作者感到愉悦的原因。[1]另外,如高启的《采茶词》,在勾勒美好自然之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茶叶生产者“以茶谋生”方式所寄予的同情。另有清代乾隆所作的《烹雪叠旧作韵》,蕴含着皇帝对万千百姓的牵挂,还有《观采茶作歌》描写了对茶农辛酸的体会。总之,“恭谨仁厚”的美学思想贯穿于明清的茶诗著作中,体现了茶诗著作家的一种主观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2茶诗中的“风雅闲适、本真自然”之美

基于明代的茶诗著作家来看,多为“自然派”茶人,他们提倡质朴诗风,追求与自然的融合,注重对品茗意境的营造,最终达到“茶镜、人境、意境”一体的审美境界。

首先,明代茶诗著作中体现一种“本真自然”之美。明清之际,很多文人著作家在品茗的过程中倡导“清饮雅赏,品位自然”,大力追捧茶风的简约化,体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茶”的一种审美趋向,也突出了他们的精神旨趣。例如朱升的《茗理》一诗:

“一抑重教又一扬,能使草质发花香。神奇共诧天之妙,易简无令性物伤。”

这首诗作中,诗人对明代绿茶的制作工艺作了一个详细的介绍,强调“恐花香因而太泄”影响茶叶品质,要“复扬之”,将其簸动,掀开,散热。这样,通过时而“抑之”时而“扬之”来控制香气变化,直到“草气消融,花香氤氲”。其中,“不损伤茶叶的本质属性”是作者所坚持的根本原则。

3 明清时期茶诗的艺术包容

从某种程度上说,诗也是一种艺术,它借助某个主题传达诗人的追求和向往,超脱现实,又根植于现实。从明清茶诗著作来看,其中很好的体现了一种艺术包容,这种艺术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3.1茶诗著作与道家文化的融合

明清的茶诗著作对道家文化有着充分的体现,首先,在明代的茶诗著作家看来,茶事是用以修身养性的,他们在品茗过程中致力于追求一种“自我之道”。茶文化艺术观以“虚、静”为核心,其中体现的就是茶诗著作家对自我的一种认知。基于道家学说的观点来看,“虚、静”本为道家艺术观的范畴,庄子曾言:“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境也。”,意为人们如果想洞察世间万物的一切,其精神就要进入虚静状态。老子也曾发表观点:人们只有“致虚极,守静笃”,才能进一步洞察世间众生的生长规律,从而认识自然。此外,道家提倡自然之学,强调人性与天道的契合,推崇心灵的和谐。明清茶诗著作中,文人也倾向于追求天人合一,亲近自然,寻求与自然的融合。例如顾清的茶诗著作《煮茶》:

“未有金犀辟夜寒,每蒙龙凤赐宫团。自分玉岭千寻润,小试春旗一叶单。

屋里松涛从地起,窗前梅月几时香。飘然便欲凌风去,清浅蓬莱水又宽。”

诗中,诗人描写了一种“神游于物”的飘然凌风,展示的是一种道家风范,再如顾璘的《赋煮茶图》、杜浚的《茶喜》等著作,同样体现了茶人寻求独立人格,茶道修行,在悟道中领会超脱境界的一种倾向。[3]

3.2“禅茶一味”之境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内容。而基于文化关联的角度来看,“茶、禅、诗”三种文化元素则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3.3对茶道艺术的彰显

茶道,即品茗的方法与意境。明清茶诗著作者借助茶诗著作来传达自己对茶道艺术的认识和看法,体现了对茶道艺术的包容。例如杜浚以茶为命,曾经写下茶诗著作《喜茶》,表达了自己对茶的感悟和喜爱。[4]这首诗有一个序言,描绘的意境正是“湛”、“幽”、“灵”、“远”。这种品茶意境,很大程度上彰显了一种茶道艺术,体现了茶诗著作者对茶道的领会。例如“澡吾根器”,其中体现的是“茶”对提升道德修养的效用;而“美吾智意”,则是蕴含了“茶”与学识之间的联系;再如“改吾闻见”,其意为茶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修养;而“导吾杳冥”,是利用茶道来明示自己,彻悟人生真谛。这些已经超越了物质水平,进入到精神水平,正是茶人所追求的目标。

4 结语

总的来说,明清茶诗著作中体现了一定的美学思想,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茶诗中的“风雅闲适、本真自然”之美和茶诗中的“恭谨仁厚”之美。茶诗也是一种艺术,明清茶诗著作在彰显美学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包容,例如茶诗著作与道家文化的融合,茶诗著作中的“禅茶一味”之境,茶诗对茶道艺术的彰显。茶诗反映的是茶诗著作者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趋向,不论是其中美学思想的彰显,还是茶诗的艺术包容,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不可否认,这些茶诗著作对研究明清茶文化、茶艺术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1]林思翔.君品香茗韵味长——序阮蔚蕉《诗出有茗——福建茶诗品鉴》[J].福建茶叶,2015(1):55-56.

[2]王汭男,潘一斌,孙海龙等.福建省茶文化爱情主题旅游的可行性分析与发展对策[J].福建茶叶,2013(1):27-31.

[3]潘玉环,沈文凡.意象与造境——浅析唐代茶诗艺术手法[J].语文建设,2014(10Z):46-48.

[4]王秀萍,朱海燕,朱旗.明清茶学思想的审美内涵——以茶诗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76.

何顺莉(1981-),女,四川华蓥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著作茶道茶文化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体验茶道魅力
李帆著作系列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