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写生到感知”——1526年到1821年的英国绘画

2016-03-31文/胡

北极光 2016年2期
关键词:写生感知人物画

文/胡 洁



“从写生到感知”——1526年到1821年的英国绘画

文/胡 洁

摘 要:绘画在英国的传统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德国画家汉斯荷尔拜移居伦敦后带来了欧洲文艺复兴的经验,也改变了英国艺术实践的面貌,后续的绘画历史可以从两条线去理解:一是西方艺术如何作为一种手段去图解圣经新约的历程。一战后基督教的思想受到了巨大冲击,人们开始逐渐质疑对基督教的信仰而接受存在主义的哲学。二是人们对绘画的认知的改变。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着这两个互相连接的观点,探讨英国的绘画如何在基督教主题中植根,如何被政治事件影响并融入到英国艺术家作品之中的。

关键词:英国绘画;人物画;感知;写生;风景

一、从荷尔拜因到凡·戴克

荷尔拜因于1526年带着学者伊拉莫斯的推荐信来到伦敦,并在托马斯·莫尔爵士那里得到了赞助并画了许多莫尔爵士家人与朋友的肖像。《托马斯.莫尔爵士》是在他到伦敦不久后所作。这幅画先用颜料进行勾勒,最后再罩上一层棕色的调子。画作通过数笔就已经把模特面部刻画的极其精准。在画莫尔爵士的另一幅作品中,他背靠一副绿色窗帘坐着,颈上挂着一串金色项链,头戴黑色帽子,衣着有皮草领子与天鹅绒袖子的大衣,光源来自一个固定的位置来表现不同的肌理和特性。影响荷尔拜因最主要的人是尼德兰大师扬·凡·艾克,他非常细致地表现了光的效果,完善了油画的技法。

这幅《莫尔爵士》画面对称,对人物描画细致入微。荷尔拜因为了体现权力感而克制自己的情绪欲望,把雇主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的《两位使节》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画的是法国大使丁特韦尔和拉沃尔主教赛尔维。画中两人站在幕帘前,胳膊搭在盖有东方风味毯子的桌子上,正对观者,一脸和善。桌子上精心陈列着一系列物品,幕帘最左上方有一个很小的耶稣受难像。人物前方是一具大头骨。他们的姿势对观者开放,以一个沉默对等的第三人称走进了这幅画。他将绘画主体安排在柯斯玛蒂路面上和耶稣受难像之下,并将人类征服地球的各种标志和工具环绕四周,用心地把这两人置于观者面前,使他们像地球上的权威者但同时也无法脱离神的掌控,观者也因此与他们共享了一个隐喻的空间。

荷尔拜因去世后,英国艺术界再无要闻,直到尼古拉斯·西利亚德的出现。他曾为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工作,收入稳定。

《玫瑰花丛中的少年》画的是埃塞克斯的第二伯爵,画面上一位高大英俊的少年斜倚在树上;在《女人肖像》这幅作品,他在画面上运用了留白的方法,利用微小密集的点画出的阴影来凸显珍珠和蕾丝的立体感。西利亚德于1619年逝世。次年尼德兰画家凡戴克开始为詹姆士一世工作,1632年英国的新国王查尔斯一世授予凡戴克爵位,他发展出一种放松自在的风格。一直到18世纪末,这种画像的模式成为英国绘画的主导。例如,在《查理一世骑马肖像》中,它展示了查理一世领导着骑士们投入战斗的场景。不像荷尔拜因的《两个使节》,查理一世被描绘为在智力、精神和身体上都明显优于常人的真命天子。

二、英国绘画新时代的黎明

1641年凡戴克逝世,查理一世在1649年被处决。艺术界进入了一个平静的状态。18世纪中期由于经济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性的超级大国。英国绘画新时代的黎明也逐步到来。如布莱克、菲丝利、盖恩斯伯勒、贺加斯、雷顿、雷诺兹、赖特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艺术家,1768年皇家艺术学院也成立了。皇家艺术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是约书亚·雷诺兹爵士。雷诺兹和同时代的许多人沿用了凡戴克对绘画方法的定义。在雷诺兹的《子爵凯珀尔》这幅画中,很容易看出凡戴克的影响。凯珀尔被描绘为一个具有权势的人。画中他戴着着涂粉的假发,握着剑柄。从观者的视角看,凯珀尔高高在上。他身后是一个模糊的户外场景,比人物自身更富有表现力。雷诺兹不仅是一个画家也是一个艺术理论家。他所著的《演讲录》系列,概述了他的艺术思想。

三、一种新的感知

18世纪末期,艺术界产生了一些新想法回应了工业革命。浪漫主义开始盛行,约翰·康斯特布开始在探索中崭露头角。其最著名的画作是《岱莱姆峡谷》。法国艺术家席里柯在1821年看到康斯特布画的《干草车》后大为震撼。在巴黎极力推荐他的作品,随后《干草车》在巴黎沙龙展出时获得了金质奖章。康斯特布尔直接面对风景,以更精确的方法来记录自然,他的艺术哲学和在巴黎的成功鼓舞了法国年轻一代的画家。后来他们建立了巴比松画派,学校也开始使用康斯特布的方法,而不再像凡戴克、雷诺兹和庚斯博罗只是把风景作为背景。康斯特布通过建立自己的绘画方法,成为英国第一个把影响扩散到了国外的画家。

在康斯坦布的《玉米田》中我们看到有一条小溪,一个小男孩趴在溪边,身后有一只狗。被赶到小路上的羊群正准备穿过通往玉米田的大门,门的一边有位行走着的人,背景是在远处田地工作的两个男人和一座教堂。男孩,门,田地里的男人和教堂被画在一条轴线上,像一段“从童年到安息之地”的人生叙述。

参考文献:

[1](美)西方艺术教育史.阿瑟·艾夫兰,刑莉,常宁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英)英国史.大卫·休谟,刘仲敬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13.

[3]荷尔拜因.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西方美术史教程.李春著.陕西:陕西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当代艺术教学与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写生感知人物画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写生与美术教学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