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和档案馆职业主体的比较与分析

2016-03-29邵辉

现代交际 2016年3期
关键词:比较分析

邵辉

摘要:职业主体对于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重要组成要素,两者虽在工作职能、学科建设以及工作内容上有一定的渊源和相似,但是在职业主体的现状、职业主体的职业伦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将从在职业主体现状和职业伦理两大方面对图书馆与档案馆的职业主体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为图书馆和档案馆职业主体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和档案馆;职业主体;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201-02

图书馆和档案馆虽然同属于一个一级学科门类,但是在职业主体的职业伦理方面却存在这很大的区别。但是在职业主体和职业伦理的规范、原则等方面,二者由于职业活动的不同,其发展现状和方向也有所不同。对职业主体现状和职业伦理的正确认识的认识不仅有利于档案馆和图书馆对自身建设和定位的准确认识,也有利于为两者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依据。[1]

一、职业主体现状

档案馆职业主体的职业活动包括主体、客体、技能和条件构成等要素,因此,以下本文将从档案馆馆从业人员职业主体、客体、发展趋势以及条件构成几个方面入手,对档案馆和图书馆职业主体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在职业主体方面。档案馆的职业主体包含了档案馆中各级各类专职人员。目前,我国综合档案馆专职人员在整体上呈现专门的档案馆人员数量逐年递增,部分部门人员起伏较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网络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档案管理专业化人才的缺失造成的。我国的图书馆职业主体主要包括正式员工和临时员工两类,正式员工分为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等级别,他们占有国家编制,工资由国家负责支付。临时员工在图书馆内则以非事业编制人员的形式存在,因此,是由图书馆支付工资。档案馆的职业主体中,总从业人员中,有1787%的从业人员受过大专以上档案专业教育。在以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中,有1261%的职业人员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而在图书馆职业主体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据的比例为311%。在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上,我国的一级公共图书馆中,大专以上人员比例达到70%以上,二级图书馆达到60%以上,三级图书馆达到50%以上。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图书馆职业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档案馆职业主体高。[2]

第二,在职对业客体的利用方式和原则上。职业客体是档案职业活动中职业主体的相对物。由于档案馆的行政隶属关系,基本上是作为党政机关的辅助机构存在,因而缺少开放力和亲和力。

第三,在职业技能要求和发展趋势方面。档案馆职业主体的职业技能必然是以档案这一职业密切相关的,具体来讲,涉及到的主要包括对档案的收集、保存、整理、检索、保管编目和提供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编和开发技能。档案职业主体目前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只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一般的技能,称为基础层,对从业人员要求较低。第二层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且该技能需经过教育和工作时间的长期锻炼,该层称为主体层。第三层称为辅助层,该层从业人员具有辅助性和服务性的特点。目前,我国档案馆职业主体表现为从业人员缺乏核心技能,岗位技能要求过低,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档案馆从业人员所掌握的技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在发展趋势上,档案馆职业主体目前普遍表现为对设备、方法、技能等的明显以来,在技术化趋势上也越来越表现为对管理的过程、方法、细节及其相应设备的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对图书馆员的技能要求较之前也更为广泛深入。该背景下,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资源、管理、存取等知识,也要求聪颖人员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此外,从业人员还应掌握正确的工作态度、技能和价值观以适应新环境的个人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快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分析和评估能力等技能。在发展趋势上,以书目或者自动化为中心的技术,图书馆已经经历,目前,正处于以资源数字和集成为中心的技术上,图书馆未来的技术发展上主要集中在服务的体系结构、网络服务和技术、个性化知识服务技术等方面发展。

第四,在职业条件方面。近年来,由于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档案馆职业主体的工作环境得以改善,具体表现在活动经费的增加、新档案馆的建立以及档案管理体制的完善。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由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其职业条件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具体表现为公共图书馆数量增加、经费投入加大、从业人员增多以及图书馆网络环境的改善。

二、职业伦理

图书馆与档案馆职业主体在职业伦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伦理的规范建设、基本原则和伦理教育三个方面[7]。

首先,在职业伦理的规范建设方面,档案馆的职业规范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在1996年的国际档案大会上确定的《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该准则中包含了十条内容,但是由于该准则的制定是依据欧美国家的经验制定且缺少国际属性,因而仅被少数国家采用。[3]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准则规范,与档案馆的职业规范相比,图书馆具有更加明确、系统的职业伦理规范。图书馆的职业伦理规范起源于美国的《图书馆员伦理守则》,我国目前遵循的是2002年制定的《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行为准则(试行)》,该准则对我国具有较强的职业伦理责任意识会让认同感,其制定针对全国的信息从业人员和图书馆员。

其次,在职业伦理的基本原则方面。档案馆职业主体由于职业活动和职业性质的特殊,在职业伦理方面主要遵从两个原则。第一,维护档案原始记录性原则。原始记录性是档案与其他事物加以区别的根本特征,也是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主体的工作内容也是围绕档案这一主题展开的。因而,维护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既应当是档案馆职业主体在工作中的内在要求,也是档案馆职业主体职业伦理的基本原则。对此,档案馆职业主体在工作中,既要在思想上有维护档案原始面貌的意识,又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维护档案的完整性。第二,扩充档案利用原则。档案的第一价值是服务于机关,之后就应是往服务社会广大用户的第二价值的转变。对此,档案馆职业主体在工作中应自觉履行扩充档案利用范围的职责,以便档案充分发挥其的价值。图书馆的职业主体,职业活动主要围绕图书馆岗位的活动展开,其伦理的基本原则与档案馆不同,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以读者为本”服务原则。该原则是图书馆职业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念。“以人为本”在图书馆职业主体的服务中只要表现为以读者为本,为读者服务,这种服务至上的理念是图书馆职业精神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4],对此图书馆职业主体应建立服务读者的心理需求,使服务于读者走向常态化、规范化。第二,尊重知识产权原则。图书馆在管理中既涉及到对读者的免费开放,又涉及对书籍所有权的保护。对此,图书馆职业主体在工作中,应在充分遵循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开发图书馆书籍的潜在价值。

最后,在职业伦理教育方面。首先,档案馆由于文件内容的丢失和篡改、档案文件的不正当存取、档案中公民隐私保护不当等“伦理失范”现象的存在。因此,其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主要围绕这一现象开展。目前,档案馆职业主体伦理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主要表现为档案馆职业人员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培训的加强或短期开展。但是受档案换职业伦理规范的缺乏以及档案管理法规的影响。目前,档案馆职业主体在伦理教育方面,尚未形成权威的指导文件。与档案馆相比,图书馆领域由于《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这一权威范本的存在,其职业主体在职业伦理教育体系方面相对成熟。在教育目标方面,图书馆开展职业伦理教育,是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认同程度和专业意识,以增强图书馆职业主体分析处理伦理问题的能力。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围绕图书馆的职业意识、价值观、规范和品质等内容展开。在教育手段上,图书馆职业伦理教育在提出举办多种形式职业培训的基础上,也注重职业主体开展自我教育自律机制的形成。

三、结语

根据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尽管我国图书馆的档案馆职业主体在人员教育程度和发展趋势、职业伦理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技术化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此,相关部门可在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基础上,从当前图书馆和档案馆职业主体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加以改善,以便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建立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王芳芳.图书馆与档案馆职业主体比较分析[J].中国档案,2015(08):66-67.

[2]王娟娟.我国图书馆职业与档案职业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0(05):15-18.

[3]张赋.综合档案馆与公共图书馆馆藏的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

[4]何瑜.图书馆员和档案馆员职业行为选择道德分析[J].档案管理,2013(03):82-83.

責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
高校图书馆与互联网知识服务的比较及发展策略
安徽省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其他综合收益的国际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发展现状及完善
关于pps抽样技术在全国各地社会工作人员考试合格人数
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