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借词使用看中西方文化交往

2016-03-29王明明

现代交际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渗透影响

王明明

摘要:文化和语言之间关系密切,息息相关,从词汇的互借可以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同时这一过程一直在持续着。英语文化对汉语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影响之大,并非汉语对其影响可以比拟。而其中借词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且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其作用将会日渐强大,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关键词:英汉互借词;中西文化;渗透;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51-02

一、英汉词语互借和中西文化互渗的时期

物质文化是文化交流中能够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同时它也是最容易被对方吸收以及发现的,因此物质文化总是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先锋的作用。[1]英语之所以能够吸收汉语中的词语进行借词,主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发达完善,所以当17世纪初时虽然进入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不太多,但是确确实实承载了当时中国的先进物质文化。正因如此,在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一直是处于优势和一个比较主动的地位,相对来说的西方文化就处于一个比较被动和劣势的地位了,这样的话,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就远没有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大了。

明朝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萌芽式发展,对中西方贸易产生了促进作用,然而到了清朝前中期的时候跟西方国家进行交往的程度还是相当有限的。之后清政府只是注重对国内各民族的交往而完全封闭了与国外各国家之间的交流,以至于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因此在中国经历了繁荣的时期之后,逐渐走向衰落。17世纪前后,正是英国从文艺复兴时期向启蒙运动过渡的阶段,这时候随着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其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了完成更多的殖民扩张,英国开始向中国进攻了。从1637年开始,中英两国的贸易日益频繁,从英国远道而来中国的商人也日见增多。他们首先到达中国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并在当地寻找合适的商机,一开始他们就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运回他们本国,并获取了丰厚的利润。紧接着中美之间的贸易也展开来,但是由于当时仍处于封建社会,与外国通商的口岸只是限定了广州、厦门等几个东南沿海城市,故而这一时期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主要是跟这些地区的饮食、文化有关的词语,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而同时加上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一些传教士通过编纂辞书、翻译中国的经典书籍、出版报刊读物等方式向汉语借用一些词汇。这时期,尽管英国已经是世界大国,但鉴于中国的强国地位难以动摇,英国虽有扩张的想法,但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所以这时期中英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都是平等的。等到了19世纪后,大批华人开始走出国门出国寻求出路,发展情况却也是好坏各异了,其中一些华人为了排遣孤苦的情绪,开始吸食鸦片,这方面的词汇开始进入中国语言的视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与国外贸易的增加,这一时期英汉互结词语的发展呈现出兩个特点,一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日常生活中的借词数量大幅增加,另一特点是由于科技交流的影响,在相关专业领域,借词的发展也表现得十分迅速。借词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西方的文化来势显然要大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于是出现了中国文化输入大于输出的局势,当然这是正常的文化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的必经阶段。

二、英汉词语互借和中西文化互渗的途径

(一)战争对文化传播的促进

“战争携带文化”的文化交流模式。尤其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模式,从一开始就是在以英国为首的列强的侵略和中国自主的反侵略的情形下进行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战争引起了中英文化的巨大碰撞。但就中国而言,这些战争带来的文化交流一开始就是为了寻求解决中国危急关头而开始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落后文化向先进文化靠近。学习西方的文化跟抵御列强入侵、启蒙救国和反对帝国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学习西方没有与反侵略相结合,学习的直接动力也会受到影响;与此相反,单纯的反侵略却不进行学习,也是错误的。以林则徐为典型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怀揣救亡图存的希望,翻译西方资料进行学习。并制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政策,这之后才出现了以《海国图志》为代表的众多译著,由此也产生了众多英语借词。[2]

辛亥革命时期一大批具有“富国强民”思想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表现出对西方民主制度和新进科技的极大关注,他们对西方科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著作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同时也引进了大量英语借词,同时我们也发现,西方列强的入侵对这一语言的吸收过程也具有加速作用。

(二)闽粤方言的影响

在英汉词语互借的漫长进程中,汉语中的方言对汉英互借的发展过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以粤方言、闽方言对英汉词语的互借产生的影响最大。香港有近一个世纪的殖民地历史,英语在香港具有巨大影响。同时由于香港人在日常交流中又多使用粤语。便出现了双语并行的状况,英语中粤语借词的数量众多。英语中几乎所有与饮食、海上贸易以及赌博等相关方面的汉语借词都是受粤语方言的影响。这一数量可以达到英语中汉语借词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三)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渗透

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对于中国国内英语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这些途径,中国人受到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响。在互联网影响巨大的当今社会,全球有90%以上的网页使用的是英语。[3]英语借助互联网对全世界的信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西方国家所推销的,包括可口可乐、肯得基、麦当劳等在内的消费模式和商业文化,也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英汉互借词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作用不容忽视,它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思想沟通和信息传递的工具。语言总是和文化联系在一起,语言会与文化产生相互影响,同时也是文化的具象化呈现,通过英汉互借词汇的发展,可以窥探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首先,英汉词语互借的发展承载了文化交流的印记。虽然能对文化交流和渗透产生影响的因素不只词汇互借一种。但是通过对词汇互借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渗透进行更加科学和系统的分析。

其次, 英汉词语之间的互相借用和吸收,不但能够让自己的文化和词汇得到丰富,还能够领略到另一方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有利于推进本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通过研究英汉语言之间互相借用词语的情况,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英语和汉语,甚至东西方文化之间所发生的碰撞和影响。单就借用的时间来说,第一时期,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对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增加推动作用明显。第二时期,双方都到了一个比较平等的时期,互相学习互相借用。这一时期是处于一个平稳期的。第三时期,中国处于下降时期,而此时西方国家处于上升的趋势,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形成了不平等的文化关系,西方的强势也同样体现在了文化上,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强加干涉,中国文化在碰撞中受到了打击和蔑视。第四时期,随着中国的发展,地位有所上升,但是同英美仍有巨大差距。时至今日中国的地位不断提升,已经雄起在世界上了,加上现在全球反对后殖民的呼声此起彼伏,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自己,以平等的姿态重新认识中国。单就借用的途径来说的话,为英语的借词提供最多的就是官话,其次才是粤闽方言,再次是洋泾浜语言,最后则是吴方言,对汉语的借入方式以中国英语为主。而漢语对英语的借词的主要途径就是西方国家文化的渗透和文化的全球化,“战争携带文化”的文化交流模式是次要的途径。

四、结论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国力不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孔子学院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先后出现,汉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欢迎。同时,网络的发展与信息交流的增加,对英汉词汇互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英语在影响我们生活的同时,汉语也逐步扩大了自身的辐射力。这种状况的出现,会对词汇互借产生更加积极的推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应当秉持积极的心态,以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传承经历来客观看待,我们相信英语借词不会对汉语本身的系统性造成打击。英语介词的大量传入,一方面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一方面有利于大量信息的获取,有利于我们国际化意识的提升,有利于对英美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的学习,对我国的进步和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世界信息交流的扩大,借词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和作用必将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常笑.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词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张博.汉语中英语借词词义发展的认知阐释[J].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4(02):231-234.

[3]杨晓燕,何怡.语言的“移植”:论法语词汇中的英语借词[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4(07):172-174.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渗透影响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