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

2016-03-29刘洪瑞

现代交际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国文学走出去

刘洪瑞

摘要:中国文学文化要想成功地走出去,就需要综合作者、翻译者、赞助商以及出版机构等多个方面的要素。中国文学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发展中,文学文化走出去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学文化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攀升,也使各种文学文化活动开展起来,在文学文化日益繁盛的同时,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较大的压力。本文主要是从中国文学文化的研究现状、困境出发,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49-02

中国文学是由广大人民群眾创造的,中国文化是由不同民族和区域人们所创造的,这是文化与观念的交流。随着科学技术及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间、区域间的文学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以多种形式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学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学文化也逐渐走出去。[1]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文学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成为当前我国文化界及思想界的重要课题和内容。

一、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分析

2010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学术界、翻译界对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关注和研究。中国的文学文化交流在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定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发展使我国的文学文化发展到另一高度。[2]经济的发展拉近了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联系,2001年以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文学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在文学文化交流、文学文化产品输出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在经济及社会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为文学文化的繁荣与交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中国文学文化通过五千年的积淀和不断创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烙有中国印记,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传递。我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项目成果丰硕,包括:基于文学文化基础的国家间交流、互访以及不同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中外文化合作、学术交流以及对外的中华文化培训。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加强了中国文学文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还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互通。我国的文学文化走出去战略在经济贸易及文学文化本身都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且收益颇丰,但是进步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中国文学文化中的“中国化”印记太深,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依旧曲折。[3]

二、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文化产业不完善,“走出去”的水平受限

我国文化产业链条不完善、不健全,文学文化产品在产业结构、产品输出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从创意研发、产品包装以及出口等都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文学文化产品竞争力不强,整体实力不足,使得其在产品输出的过程中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文学文化在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需要准确的市场方向和自我认同,而中国的文学文化产品在这方面恰巧是缺乏的。[4]在文学文化的自我认同方面,要有对自身文学文化坚定的信仰和自信,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国文学文化与产品化相结合,真正实现文学文化对输入国的影响,创造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的文学文化产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市场及自身质量的把控以及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方面相对欠缺,我们只考虑到自己是否喜欢,却没有根据世界发展的大形势及输出国的国情需要来进行完善,没有考虑到国际消费者的喜好和习惯,这种闭门造车的方法,使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困难重重。

文学文化走出去需要以强有力的作品作为支撑,过硬的品质才能产生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带来社会经济发展上的效益。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不仅要靠量,重点要体现在质上,只有质量保证的文学文化才能得到长远发展。[5]

2.中国文学文化自身的本质及规律导致其在走出去中存在困境和壁垒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文化的发展,中国文明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封闭后,逐渐走向碰撞、交流与融合,各个国家的文学文化成为相互之间辨别的标志。文学文化是对本民族宗教、语言、历史及价值观的传承,文学文化成为凝聚和隔离人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也成为当前世界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产生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大的文学文化发展背景下,文学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容忽视,不同文明拥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民俗习惯,在特定文学文化圈内的人们会以自我保护意识及排斥外来文化的方式来保护自身的文学文化,这也是我国文学文化走出去所面临的困境之一,这种强大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外来文化的进入产生了强大的抵抗力量。

三、建言献策——让中国文学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中国文学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是关系到中华文明是否能延续、顺应时代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融合的新时期,文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及中国文学在国际中的影响力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1.从战略角度出发,评估“走出去”的实际意义

文学文化作为经济软实力,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关键在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思想理念均可纳入到文化软实力的范畴中。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呼声较高,但与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却并不相符,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需寻找更为可靠的途径,作家及出版界要致力于共同打造文学文化产品,树立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在新的国家发展形势下,增强对本国文学文化产品及其他国家文学文化产品的认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文学文化的走出去相对于外国文学文化的走进来,具有一定的欠缺,中国文学文化产品在走出去前,要优选哪些可以走出去,其次考虑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积极联系国外的出版社机构,通过形式和方法的创新来解决实际问题。

2.以符合时代及社会发展的内容,更好地“走出去”

在研究文学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时,渠道、资金都非常重要,但是文学文化的内容是最为重要的,中国缺的是反映伟大时代变革、中华民族精神以及叙述中华文化的文学文化,中国文学文化要在创新及表达深刻内容的基础上,为其他国家的读者所接受,所認可。

文学走出去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出版要真正地“走出去”;二是,版权也要“走出去”;三是,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方面,产品要以不同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走出去”。第三条途径是文学走出去的核心内容,致力于打造精品文化产品,以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为辅助手段,使中国文学文化产品在国际社会的发展中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中国文化更具吸引力。

3.逐渐发展并拓宽“走出去”的道路

中华文化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文学文化走向世界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首先要加强翻译,将中国的文学文化作品以不同的语言和形式准确地翻译出来,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翻译是人类文学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是加强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动力,国家要重视对翻译家的培养,使中国文化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是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也为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途径。对于小说的翻译,可以采用纸介传播、数字化传播以及网络传播的方式,以多元化的传统途径来拓宽传播范围,

四、结语

中国文学文化在复兴回归的过程中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选择,一是传统回归,二是精神回归。在传统的中国文学文化中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式,加深人与自然、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系理解,激发文学文化作品的内在生命力和活力。在文学文化作品的创作中以大众化的审美及个人审美品位融入其中,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从文学的角度来加强自我的反省,促进中国文学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王志勤,谢天振. 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问题与反思[J]. 学术月刊,2013(02):21-27.

[2]谢天振. 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理论与实践[J]. 东吴学术,2013(02):44-54+161.

[3]谢天振. 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J]. 中国比较文学,2014(01):1-10.

[4]刘云虹,许钧. 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03):6-17.

[5]陈伟. 中国文学外译的基本问题反思:软实力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2014(10):54-58.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中国文学走出去
中国文学“走出去”与西方读者“走进来”
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