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方式对中美教育理念的不同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6-03-29武保勤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思维教育学生

武保勤,伊 志

(1.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1)

思维方式对中美教育理念的不同影响及对策研究

武保勤1,伊志2

(1.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2.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阜阳 236031)

中美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的不同,在教育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差异和特点。文章以中美教育方式、内容为出发点,探讨思维方式对中美教育理念的不同影响,以期加深对两国教育的理解,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提供参考。

思维方式;中美教育;影响

1 教育与思维方式概述

教育即教化培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独有的社会现象,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多与生产生活相交融,手段单一,仅限于口耳相传,教育内容多是生产和生活经验。私塾、早期学校出现后,教育开始与生产活动相分离,但这一时期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受教育对象多是达官贵族,受教育机会不平等。进入现代社会后,义务教育开始普及,学校类型及受教育主体均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教育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对文化的塑造和影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教育最深远的一个功能。

思维方式即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程序[1]。长期以来人们对客观世界形成的某些认识通过语言或非言语等形式构成思想,而后赋予这些思想隐性或显性的认同,逐渐形成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通过思维方式,人们能够把事物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生活实践中长期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认知方式通常体现在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交际等各个领域。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

2 思维方式差异对中美教育理念的不同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各种选择与行为均受思维方式的影响,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受思维方式的影响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受汉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形成了重形象、重直觉、重整体的思维方式,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重理性、重逻辑、重个体的思维方式[2]。每种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都刻上了时代所赋予的文化烙印,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教育理念中。

2.1内向型VS外向型

思维方式的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中国是典型的农耕经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方式使中国人较为看重人与自然、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且容易满足,缺乏冒险精神,长此以往,形成了含蓄、内敛、内向型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具有贵和尚中的精神,把众多矛盾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和”的基础上达到居中不偏、兼顾两端的境界[3]。也有人把中美这种内向型与外向型的思维方式归纳为螺旋型与直线型,如中国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会教导学生首尾呼应,运用意向来借物言情,迂回表述,尽量不要直抒胸臆。在中国家长眼中,与人和谐相处是孩子成长最有营养的食物,中国教育的典型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并灌输这种君子以和为贵的思想。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且受商业文明的影响,思维方式较为开放直接,属于外向型思维方式。在外向型思维方式的支配下,美国人形成了天人相分的宇宙观,认为个人是独立存在的。在美国人眼中自由是孩子茁壮成长的保障,学校和家长也多鼓励孩子参加室外活动。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不可以被打败,这是典型的美国人外扩型、敢于冒险的思维方式。而内向型思维的中国孩子通常顺从听话,不敢尝试新的东西。

2.2综合型VS分析型

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综合与分析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区分,如西方百科全书的编纂相比中国而言就较为突出,这是西方分析型思维较强的缘故。同理,中国人出于整体考虑对于跳槽通常较为忌讳,而美国人似乎更“热衷”于跳槽。中国整体型的思维方式比较强调整体意识和集体利益,反映在教育理念上即中国的教育从整体上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国家栋梁。这种带有明显集体主义色彩的综合型思维使得中国教育重共性轻个性,忽视了个体的成长。在这种“天下大同”的教育环境下,循规蹈矩的学生为老师所喜欢,稍微有点个性的学生就会被认为叛逆、不合群,从而受到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的冷落和另眼相待,长期以来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损害了其身心健康。潘文国认为,中国人重整体思维,西方人重个体思维是各自的哲学背景形成的[4],即双方在处理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时迥然不同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位观念忽视个体、个性,强调义务与责任,强调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5]。此外,受综合型思维的影响,中国很多考试题目也大都考查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与之不同,美国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看重的是学生的独特之处。这种由点及面的教育理念并非忽视了整体,只是从个体着手,在维护每个学生个体利益的同时也顺理成章地顾及了整体。美国的家庭教育也深受分析性思维方式的影响,父母从子女未成年开始就己经注重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观念,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解决问题[6]。

2.3经验型VS实验型

中美灌输性教育与尝试性教育的不同源于中美不同的思维模式。教育家蔡元培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只重视个人修养的尽善尽美,重视培养个人的文学才能,而不注重于科学方面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即是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7]。这种经验型的思维模式通常是偏主观的直觉和经验,表现在教育理念上即是中国教育更注重知识的积累,这些知识多是前人的经验之说,没有精确的数据来支撑,很多老师并不解释为何存在某种现象,而是简单甚至敷衍地告诉学生这是前人总结经验得出的结论。长此以往,中国学生如温室花朵,只能被动接受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知识灌输,却很少亲自实践,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以至于踏入社会后,部分学生难以独立生活,更是缺乏开拓精神。在西方,人们和社会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自立、个性的张扬、创造与探险的精神[8]。在实验型思维模式的支配下,美国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孩子通过实验,去体验、领悟整个过程从而得出某种感想或结论。美国人认为一个命题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而数据是证明某一命题正确与否的重要依据,因而教导学生相信客观事实,使之倾向于逻辑性较强的客观论证。中国教育更多倾向于学习和继承已有的认识成果,把他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因而忽视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

3 对策研究

随着教育走向终身化、多元化、民主化、现代化,深化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和谐的气氛。”美国50个州,每个州的教育政策都不尽相同,而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数倍却一直实行着统一的高考政策。中国要借鉴美国教育成功的地方,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中式教育,中美教育都有其生存的文化土壤,照搬反而会引起水土不服。要吸收引进其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念,为我所用,单方面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政府、学校和广大家长的共同努力。

3.1政府

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各级政府应循序渐进地推进高考体制改革政策并给予财力上的支持,要大力整治社会上不符合教学条件的私人办学机构。如今各种辅导班泛滥,部分家长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导致其他家长盲目跟风,孩子的休息娱乐的时间大大减少。对此,政府各职能部门应整治和规范辅导机构,交还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3.2学校

学校要创造民主、宽松的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道德的教化。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而不是领导者,师生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课堂上,老师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打压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营造宽松、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课下,老师应增进和同学之间的交流。由于科研压力,部分高校老师把大量精力花在科研上,没有时间认真备课,课堂敷衍了事,老生常谈。对此,学校要强化教职工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政府部门也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益。此外,学校要聘用专业的教育管理专项人才,杜绝“官老师”滥用手中权力乱指挥,净化校园这片净土。

3.3家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父母应从小处、细节处着手,引导孩子做人做事,避免功利心理和虚荣心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给孩子塑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宽容的家庭环境。除此之外,父母还要发现并善于挖掘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并鼓励孩子坚持这些爱好,让其亲身领会到坚持的意义和快乐。

4 结语

中美两国特有的思维方式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支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表现在教育方面就形成了中美不同的教育理念。然而思维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思维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教育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对待国外教育,要取其精华更要去其糟粕。了解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导致中美教育不同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借鉴吸收美国教育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

[1]关世杰.跨文化交际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4.

[2]李青.新编英汉汉英翻译教程翻译技巧与误译评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

[3]李平.中国文化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26.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369.

[5]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267.

[6]陈硕.中美家庭“孝”伦理的差异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8.

[7]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40.

[8]董迪,何洪涛.中西教育的比较与借鉴[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4):135-138.

责任编辑闫桂萍

G04

A

1674-5787(2016)03-0082-03

10.13887/j.cnki.jccee.2016(3).22

2016-05-02

武保勤(1991—),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国家语言与文化;伊志(1980—),男,安徽阜阳人,硕士,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学、文化语言学、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思维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