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2016-03-29陈广胜

关键词:探险者名言寓言

陈广胜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叙事型材料、诗歌类材料、寓言型材料、名言型材料的审题立意方法。

【关键词】

新材料作文 审题 方法

一、叙事型材料审题方法

叙事型材料就是以事件为中心叙述材料。在审读此类材料时,要明确材料中的主要对象、主要事件,材料中含有的观点、作者的情感倾向,并透过事件溯果求因,挖掘本质。

1.抓住对象,理清事件,确定角度。材料中的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但我们一般要抓住主要对象,然后理清各自的事件。在理解材料中心后,这些对象和事件就是我们审题的角度和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材料是单一对象,多个事件;有的材料是多个对象,单一事件;有的材料大事件里套小事件。我们在阅读后要分清辨明。

2.整体把握,溯因求果,挖掘本质。整体把握,不能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别要把握作者在叙述事件后的抒情、议论性句子,这些句子大多会表明作者或命题人的情感倾向。溯果求因,根据事件的结果去探求事件结果产生的原因。透过事件现象,挖掘事实本质,由此体会材料中蕴含的生活道理、人生哲理等。

例如,江苏2013年高考作文的材料所述主要对象为探险者、蝴蝶。从探险者角度看,所述事件是:他们无意中发现人迹罕至的山洞,点燃蜡烛,发现了栖息洞壁的蝴蝶,然后屏住呼吸,放轻脚步。数日后再去,发现蝴蝶退到洞的深处了。从蝴蝶角度看,所述事件是:探险者来山洞探险,点燃蜡烛,惊扰它们,于是便退到洞的深处。根据以上分析,审题立意可以从探险者和蝴蝶两个角度进行。当然,这里面的人物还有山洞、蜡烛等,也可以作为审题立意的角度,不过把握难度较大。

整体来看这则材料,溯因求果,我们不难通过发问,来发现事件的本质。(1)探险者点燃蜡烛后,蝴蝶为什么逃到洞的深处去了。(2)探险者发现蝴蝶时为什么屏住呼吸,放轻脚步,等等。当然,我们还可以从材料的最好一句提示语“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审题立意。

二、诗歌类材料审题方法

诗歌包括歌词,其形式短小精悍,情感高度凝练,表达灵活多变,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多义性。正因如此,给审题立意带来了难度,所以,我们审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诗的过程,需要抓住意象、关键字词、抒情议论性的句子等重要环节,逐一破解。

1.品重要意象,明确寓意。诗歌中的意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是富于某种特定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诗人常常运用意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审读材料时,要抓住意象由表及里进行分析,恰当地运用联想或想象,明确其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果诗歌中出现多个意象,要分清孰轻孰重,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2.抓关键词句,把握主旨。诗歌的情感含蓄深刻,除了通过“意象”这一载体表达外,还会通过关键字词、句子来暗示、表达,关键字词大多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等,它们一般间接修饰意象;而关键的句子大多是直接抒发情感的,通过对这些字词、句子的审读,我们就可以以点带面,抓住了要害,进而理解整个诗歌内容、主旨。

三、寓言型材料的审题方法

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具有隐喻性、多义性、哲理性。其形式一般是故事,但本质却在于寓意,所以尽管可读性高、趣味性强,但因其故事具有讽刺或者象征意义,故往往很难把握其中真实的寓意,这就会出现审题不准,立意跑偏的现象。寓言类材料审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揭示寓意。要先通读材料,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主旨,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议论类的找出阐明观点的句子。由此入手深入分析,明确材料寓意。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

2.发挥联想,深入挖掘。读寓言类材料不能被材料故事、情节吸引,否则极容易依据浅显的故事、情节本身而写成一篇主旨淡化,或者仅是故事再现的文章。寓言类材料的寓意通常带有讽喻和象征的作用,阅读材料时,不妨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现象到本质,拓展联想,辩证分析,挖掘内涵。同时,寓言类材料,总会或显或隐地包含着作者或命题者的观点态度,关系审题的正误和立意的方向与深度。

四、名言型材料审题方法

名言,就是著名的言论和话语,一般来说,它都是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并且是特别有意义的话。名言型材料,审读的关键在于解读出所给名言的深刻内涵。

名言型材料审题,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材料所指。名言型材料关键词句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论性的语句,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它或出现在材料中,或出现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可以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者的意图。

2.善于求同存异,拓宽材料外延。在解读名言型材料时,还要结合现实生活,社会热点,时代背景,求同存异,拓展延伸,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立意。

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人说:山脚也有别样的风景。

尼采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无论是尼采还是杜甫还是有人,都是以山为喻来谈处世之道。这里的山,可指人生之山、文学之山、科学之山等。这是材料中关键词,所指明确。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好。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好,不管选择什么立足点来观察欣赏,都是值得肯定的。这就是由此及彼地看问题。

我们还可以采用求同存异的方式去破解材料,三则材料中都提到“山”“风景”,其不同点是所处山的位置,看的不同风景。据此审题应该较容易。

猜你喜欢

探险者名言寓言
时装寓言
创作大师·观察
山海经
失去声音的鸟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名言
A FABLE寓言
名言趣画
寓言的马甲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