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衡水市中低产田改良利用技术建议

2016-03-28张瑞雪,李慧卿,吴文静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17期
关键词:中低产田衡水市节水



浅谈衡水市中低产田改良利用技术建议

1 全市土壤肥力现状

衡水市是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570982.2hm2,以粮棉种植为主,土壤类型以潮土土类为主。根据2005年以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近3万个土样化验数据,基本摸清了衡水市耕地养分状况:其中pH值8.12,有机质14.54mg/kg,碱解氮75.86mg/kg,有效磷22.24mg/kg,速效钾126.74mg/kg,缓效钾1002.88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相比,衡水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属4级,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速效钾属3级,处于中等水平;有效磷属2级,含量较高;缓效钾属1级,含量极为丰富。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生产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将衡水市地力等级划分为六个等级,其中二、三、四级地面积较大,一、五级地面积较少,六级地面积最少。结合衡水市的耕地实际情况,又将1、2级地定为高产田,3、4级地定为中产田,5、6级地定为低产田,据统计衡水市的中低产田412999hm2,占耕地面积的73.10%,中低产田类型包括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障碍层次型、沙化耕地型、盐碱耕地型5种类型,以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障碍层次型为主。

2 中低产田形成主要障碍因素及存在问题

中低产田产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土层浅薄、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少、土壤质地过粘过砂、土体构型不好等。这些低产因素的形成与土壤形成过程的成土因素、人为影响有密切关系。

2.1年降水量不足,季节分配不合理。衡水市全年平均降水量为494.9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的6~8月份,全年大部分时间气候干燥,天然降水远远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2.2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匮乏。农田灌溉主要靠抽取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连年下降,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成为农业种植增产增效最大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

2.3土壤结构不佳,蓄水、供水能力差。①长期浅耕,造成土壤耕层浅薄(仅有15cm左右),而犁底层逐年加厚,使土壤容重增大、空隙度降低,影响了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对深层养分、水分的吸收利用。②近年来只重视化肥的投入,忽视了有机肥投入,造成部分一些土壤结构板结,土壤肥力不高,结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不良。

2.4土壤质地偏砂、肥力水平低。土壤质地多为砂壤、轻壤,漏水漏肥,保水保肥能力差。这类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低,地力等级多为三、四级,结构不良、肥力不足,而引起土壤贫瘠、干旱等,严重阻碍了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部分土壤盐渍化严重,主要问题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过浅,地下水中矿化度偏高,坡降平缓,排水不畅,导致土壤发生盐渍化;因障碍层次造成耕性差、漏水漏肥,加重了土壤干旱。由于盐化危害,产量低而不稳。在许多低洼地带,形成重度盐化土壤。在轻度盐化土壤中,如遇大旱或灌水不当,很易返盐,加剧盐化程度。

2.5农民技术素质和机械化水平较低,耕作制度不合理,部分地块管理粗放,广种薄收,甚至掠夺性生产。同时,不合理的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一家一户经营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小,阻碍了大型农用机械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农业新技术应用面积小、落实不到位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3 土壤改良利用技术建议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耕地质量,不断挖掘耕地的潜力,采取多种措施,坚持用养结合,改良和利用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因地制宜,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达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3.1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衡水市的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要在加大节水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上求突破,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具体抓好以下措施:

3.1.1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立喷灌、滴灌、地下滴灌配套设施,发展管道输水防渗系统。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大水漫灌,减轻土壤板结和盐碱化,最大限度的优化农业用水配置,全面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3.1.2实施农业节水技术。根据衡水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适合当地作物的节水栽培技术。一是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耐旱作物。种植制度调整是选择优质、高效、节水的种植制度和作物结构,压缩部分虽然高产但效益低、耗水大的作物,增加传统的耐旱节水优质高效作物的种植。可以适当调整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春播抗旱、耐旱作物面积,如春播地膜棉花、地膜花生、甘薯等。二是选用抗旱节水品种。通过选用节水抗旱作物品种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如小麦选用衡观35、石麦15、石家庄8号等高产、稳产、节水品种,玉米选用抗旱、抗逆性强的郑单958、浚单20等品种。三是科学灌水。根据作物的“水分临界期”,保证关键期水分的需求,制定灌水方案,实施测墒灌溉。如小麦足墒播种,并在起身拔节期和扬花灌浆期浇两水,玉米保证浇足底墒水。四是推广小麦适期晚播和窄行密植。等行距13~15cm,防止地表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

3.2培肥地力。衡水市耕地土壤瘠薄,中低产田面积大,要不断培肥地力,逐步提高土壤肥力。

3.2.1实施生物改造,提高土壤肥力。一是深耕翻,逐渐加厚耕作层(三年内深耕1~2次),深耕时注意保墒,选择耕翻季节,结合耙耱镇压等。并实行合理耕作培肥,秋季深耕晒垡,春季浅耕早耙,促进土壤充分熟化,阻止土体水分蒸发,抑制水分上行。二是增施有机肥,确保有机肥亩施用量3000~4500kg,广开肥源,实行堆沤肥、秸秆肥、畜粪肥、土杂肥共用。三是秸秆还田。通过秸秆还田,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强通透性,提高地温和土壤有机质,以肥吃碱。四是栽培适宜作物。以种植绿肥,肥田压碱,改良土壤为主,轻度地块种植棉花、高粱等耐碱作物改良盐碱。五是地膜覆盖。对盐碱地保苗效果甚佳,既增温保墒又抑制盐水上涨,棉田覆盖力争达100%。

3.2.2配合化学改造。一是平衡施肥。主要增加生理酸性肥料施用,连续三年施磷肥40~90kg/亩,能缓解碱性危害,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二是施用土壤改良剂。既改善结构又抑制盐分上升,促进作物稳健生长。3.2.3因土种植与合理施肥,加强种植制度改革,种植耐瘠耐旱养地作物。砂土区可种植花生、甘薯等耐砂瘠薄作物;壤土区可种植豆子、谷子、芝麻等养地耐瘠作物。同时注意氮、磷、钾合理施用,尤其增加磷、钾肥的施用,保证土壤养分平衡,加快生物积累和物质循环过程。

总之,中低产田的培肥与改良,必须建立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改良和利用相结合、生物措施与耕作措施相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地力建设和良种良法相结合、当前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坚持水、田、林、草、路、村综合治理的方针,采用种、还、施、防四种手段,即适当地种植绿肥作物,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肥沃耕层,最后达到培育深厚的土壤熟化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053000衡水市农牧局张瑞雪李慧卿吴文静

猜你喜欢

中低产田衡水市节水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衡水市博物馆藏民国时期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中国人民银行衡水市中心支行
衡水市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衡水市
济源市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及改良利用措施
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低产田障碍类型及改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