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人文基础》教学改革中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2016-03-28张蕾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课堂

张蕾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大学人文基础》教学改革中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张蕾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大学人文基础》课程对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为了达到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涵养核心价值观、养成“善待自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爱护自然”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升华境界、提高审美、担当责任、经世致用、报效国家的目的,以课堂为主阵地,实体课堂与云课堂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强化《大学人文基础》模块化教学环节机制建设,融内容精选、方法改革、活动开展、创新创作为一体,道用相济,知识、规范、技艺兼修,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人文基础;路径;机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石。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2014年3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笔者认为,进校园、课程、课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从文化遗产层面看,包括饮食厨艺、茶文化、民族服饰、园林建筑文化、武术健身养生等体育文化、发明创造、天文历法、中医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层面看,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国传统礼仪精华、中华传统美德等;从认知文化层面看,包括中国古代思想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汉字汉语之成语、格言、对联、灯谜、歇后语、谚语、寓言、神话传说、古代文学、书法、国画等。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着重解决“90后”、“00后”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社会关切问题。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生态文明观教育为重点;人与自身关系方面以励志教育、吃苦耐劳和抗挫折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以“和”、“孝”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义利观教育、集体观念和责任担当教育、法治教育为重点;人与国家关系方面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高职院校《大学人文基础》课程对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体现在道德修养、思想品格、价值观念、情感意志、语言习惯、文明礼仪、审美情趣、传统技艺等方面,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人文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人、鼓舞人、塑造人,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涵养核心价值观,以优秀传统文化修身养性,滋养人生,养成“善待自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爱护自然”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升华境界,提高审美,担当责任,经世致用,报效国家。

二、《大学人文基础》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人文基础》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不足,精神内涵有待进一步提炼,课程资源有待完善。

(一)优秀传统文化增量融入《大学人文基础》教学模块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大学人文基础》课程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与模块化教学相对应,笔者将精选慎取的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增量融入“文学的熏陶”、“历史的感悟”、“哲学的智慧”、“艺术的审美”、“语言的魅力”、“人生的名片”、“生活的味道”模块。具体而言,即将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文学创作传统、诗风与诗派、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文学功能、文学创作方法融入“文学的熏陶”模块;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或事件、有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典故融入“历史的感悟”模块;将中国古代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哲学史上的经典命题和经典辩题融入“哲学的智慧”模块;将格言、对联、灯谜、歇后语、谚语、寓言、神话传说融入“语言的魅力”模块;将国画鉴赏融入“艺术的审美”模块;将中华传统礼仪精华融入“人生的名片”模块、将饮食厨艺、茶文化、民族服饰、园林建筑文化融入“生活的味道”模块。

(二)云课堂与实体课堂融合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互联网空间教学方式相结合,创新传统文化内容载体。依托世界大学城进行空间教学,建设空间资源课程,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空间教学资源库,开发《中华经典诗文空间教学资源库》、《优秀传统文化视频资源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库》、《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抢答题库》。教师将微视频、文字、图片等空间教学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图文声影并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互联网使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泛在学习,学生创作的诗词、散文、对联、书法作品、学期论文等学习成果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展示。教师空间与学生空间互联互通,随时进行师生、生生空间互动,实现云课堂与实体课堂融合。

(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是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第一课堂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在《大学人文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中分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选传统文化经典,阐释精神内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团、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展演活动;在校园网中开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将传统文化学术名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入学校,举办学术讲座,传授传统技艺;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和民俗活动,如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开展植树、春游、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比赛活动;在中秋节举办联欢晚会,有奖竞猜灯谜;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提升创新创作能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三、通过《大学人文基础》教学环节机制建设,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大学人文基础》模块化教学环节机制建设,融内容精选、方法改革、活动开展、创新创作为一体,传统文化知识、规范和技艺兼修,道用相济,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综合运用讲解、阅读、朗诵、背诵、小组合作学习、知识抢答赛、知识测验、诗文赏析、化用、创作等方法,丰富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陶冶情操,昂扬志气,灵秀心灵

文学是人类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和真实展现。中国古代文学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有着自己灿烂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容、鲜明而独特的风格。诗以言志、诗以言情,情志并重。散文集抒情、说理、表意、叙事、写景于一体。读文学经典,能滋养心灵,陶冶情操,昂扬志气,能让人气质高雅。要求学生阅读、朗诵、背诵诗文名篇,如《诗经》、《离骚》、《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明清四大文学名著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基调、人文魅力,撰写读书札记,并在写作中化用诗文名句;梳理古代文学发展脉络,通过知识抢答赛、知识测验考察学生文学知识掌握的程度。赏析诗文,讲解诗词、散文创作方法,要求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风景名胜实地考察,鼓励学生进行诗词、散文创作,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二)通过品读历史、课堂讨论、故事会、观摩历史专题片《中国通史》、《百家讲坛》等方式,以史为鉴,读史明智,认清史实,丰富史学,端正史观,提高史识,达致史用

读史要学会品读,要从中悟出点东西。向学生推荐阅读史家编纂的《中国通史》,辅以观看央视开播的历史专题片《中国通史》、《百家讲坛》,积淀史学知识,取其精华,古为今用。通过组织课堂讨论会,让学生以科学的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明得失,知兴替,感悟古人做人做事的经验和智慧,培养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大家讲”比赛活动,讲述反映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和传统美德的中国历史故事,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对“故事大王”给予奖励。

(三)通过研读经典、读书分享交流会、辩论会、演讲会、观摩《百家讲坛》,启迪人生智慧,提高思辨能力,弘扬真善美,更好地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儒家、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以优秀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儒家正心,道家静心,佛家净心,医家养心。要求学生研读儒家经典《论语》、《孟子》、道家经典《老子》、《庄子》,熟谙孔孟、老庄名言,撰写读书心得,举办读书分享交流会。观摩于丹论语心得视频,从《论语》中感悟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深刻认识儒家文化精华:儒学是“教”学。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教育思想。儒学是伦理型哲学。在家庭成员关系上,倡导孝悌之道。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而不流,提倡忠恕与中庸之道。在人格修养上,提倡仁义礼智信,强调慎独自修、主观内省、中正仁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推崇理想人格,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任,向往和追求“大同”理想社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上善若水、虚怀若谷、君子之交淡若水”的思想可以理解为道家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学习了解哲学史上的经典命题,举办班级辩论赛,通过天人之辩、人性善恶之辩、义利之辩等,以辩明道,用哲学原理分析自然、社会、人生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评选“孝星”、“道德模范”。弘扬传统美德,发扬民族精神,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四)通过讲授、书画名作鉴赏、视频教学、课堂实操提升书画鉴赏水平,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中国艺术基本精神体现为:礼乐一体、书画同源;物我一体,崇尚自然;注重意境,追求情趣;注重神拟,讲究气韵。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艺术造型。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书法具有审美意蕴,观之有形、运之成势、动之能生、呼之含气、思之蕴意、遇之若神。讲解中国书画简史,介绍书法字体特点,鉴赏书法名家名作。要求学生选一本适合自己的字帖,坚持练字,提交一幅书法作品。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掌握国画作品的鉴赏方法,欣赏国画作品的气韵美、意境美、笔墨美、诗合美。例如,郑板桥善画竹,再配上一首七律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意境真是美极。

(五)通过立格言、作对联、猜谜语、讲神话传说故事领略汉字的魅力,寄情言志益智,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格言就是力量,学生通过立格言寄情言志,获取精神力量。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行业背景撰写对联。猜谜语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寓言寓哲理于故事之中,给人以启示。歇后语、谚语是我们民族的精华,我们不但要继承而且还要发扬光大。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讲述神话传说故事、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神话传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通过讲授、案例分析、课堂实训,掌握传统礼仪精华,与现代礼仪融通,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和谐人际关系,实现成功人生

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个人和民族不可或缺的素质。《礼记?昏义》载:“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诞生有礼,成年有礼,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先礼而后兵),等等。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传统礼俗中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诚敬谦让、和众修身、容仪有整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正所谓“礼兴人和”。通过讲授、案例分析、课堂实训,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礼仪知识和规范,并与现代礼仪融通,内外兼修,知行合一,在人际交往中仪表优雅,言谈举止得体,礼貌待人。懂礼仪、会礼仪是人生成功的基本要素。

(七))通过讲授、图片展示、视频教学、实地考察感悟衣食住行中的学问,美化生活,提高生活品味

饮食文化与传统文化联系密切,讲究色、香、味、形、器,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中国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可以用精、美、情、礼四字概括。通过讲授、视频教学向学生介绍八大菜系代表菜品的烹调技艺。茶乃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滥觞于明清之时。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都有客来沏茶、敬茶之礼。品尝名茶、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中国民族服饰以色彩鲜明、技艺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各民族的服饰,风格款式迥然不同,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审美情趣。通过讲授、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汉服的形制、款式,特别是汉朝、唐朝、明朝汉服婚服形制特点,提高传统服饰审美能力。中国传统民居具有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古典园林独树一帜、成就斐然。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深浸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蕴,充满了诗情画意。通过苏州园林视频教学,让学生从中感悟“曲折含蓄、疏密相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积极投身美丽中国、美丽家园建设。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教育部网站,2014-04-01.

[2]于丹论语心得[M].中华书局,2006.

G712

A

1671-5136(2016)03-0098-04

2016-09-06

张蕾,男,湖南临澧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福利、传统文化、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课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甜蜜的烘焙课堂
年味里的“虎文化”
美在课堂花开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老传统当传承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