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

2016-03-28王卫明刘文浩

传播与版权 2016年9期
关键词:密苏里硕士学术

王卫明 刘文浩

浅析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

王卫明刘文浩

国内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点开设六年以来,新闻院校对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从未停止。但由于媒体融合与转型带来的媒体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也需要及时跟进改良。将美国的职业新闻教育“密苏里模式”中国化,国内高校的改良方向应为:根据自身优势设置特色方向;开设“中国特色新闻实践平台”;业界兼职教师入驻课堂、专职教师挂职媒体学习;落实双导师培养模式;建立教师、学生的多元化考核机制。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密苏里模式

[作者]王卫明、刘文浩,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闻与传播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指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刻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1]自此,我国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0年春季,新闻传播学一次性推出38个面向全国招生的新专业硕士学位点,至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这一专业硕士学位点,已有5届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

关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业界和学界早已有过不少的探究。但在近几年,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从业环境正潜移默化发生着变化:由于媒体定位的专业细分程度加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方向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业者往往需要更专业的财经、法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新媒体行业不仅需要从业者具备传统媒体的采编能力,还需要适应新媒体内容生产的思维习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传播形式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也要求媒体从业者要时刻跟上技术的脚步,生产出更适合受众接受的作品。

在媒体从业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开设这一专业硕士学位点的高校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建立符合新闻传播实践需要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制度。

一、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的现状

各新闻院校对于该硕士学位点的培养模式探索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术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的培养往往陷入“一张皮”的境地,即在一个模子底下培养两类不同类型的研究生。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科教育存在的误区或通病,主要表现为不能厘清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学科对象和研究范围相互混淆,缺乏正确的研究范式,尤其是新闻学、传播学二级学科属性和专业特点趋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课程重复率较高。[2]以华东某211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高校N)的研究生课程为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新闻学学术型硕士的课程有半数以上重复。该高校的李教授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和新闻学学术型硕士的研一下学期分别教授其“高级新闻采编实务”和“新闻采编研究”,李教授表示,为了适应两个班同学不同的学习需要,他不得不准备了两套教学方案,在教学的内容和考核要求上尽量差异化。但是总体来看,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大部分课程的差异性并不大。不只是高校N,高校A传播学院201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叶同学表示,该校“专硕与学硕的课程设置也很相似,差异并不明显”。

其次在师资配备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授课教师往往是“两套班子,一套人马”。然而从社会需求上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有不同的社会供求,学术型硕士为社会培养高端理论研究人才,而专业型硕士为媒体行业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人才。从这个层面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师资配备应偏向于实践领域的教师来教授课程。

最后,在考核与评价机制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往往并无明显差异。以高校N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该学院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考核与评价机制上并无明显差别,使用了同一套评价办法。该高校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郑同学对学院的考核机制不甚满意:“我本科专业实践经验比较多,参加的比赛也拿了不少奖,但现在研究生阶段评奖学金,这些都没什么用,只会看发表的论文。”

二、国内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良

相比国内,国外的专业硕士培养开始较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新闻传播专业的领域,作为新闻教育发源地的美国,其模式值得借鉴和模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职业型”硕士,一直秉承着“学习新闻最好的方法是动手实践”的教育理念。[3]结合国外新闻学院的先进模式,根据国内新闻高校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况,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还有很大的改良空间。

(一)课程设置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二年制研究生一共开设了16个专业方向,并且每一个方向都有不同的课程。纽约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硕士学位教育,也提供给学生10个之多的专业方向,如商业和经济新闻报道,科学、健康和环境报道,影视和视频报道等。[1]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职业型硕士,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细分了国际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媒介经营管理等不同的方向,为亚洲的新闻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内高校的新闻学院也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在教学过程当中,一方面积极应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一方面可以结合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打破学科界限,设置出细分的专业方向,如财经新闻、大数据新闻、法治新闻等,然后围绕某些专业方向重点发展,适应媒体就业市场上的细分需求。

目前国内的少数新闻院校正努力探索,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专业细化的专业硕士方向,如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开设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班。[4]

(二)实践平台的搭建

“密苏里模式”的核心武器就是实践。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还搭建了社会化的校园媒体,以及与专业媒体机构合作的实践平台,涉及报纸、电视台、电台、杂志等9大实践基地,如密苏里商业报、KOMU TV-8(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下属地方电视台)等,完全参与社会化的运营当中,独立运营。[3]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与某个方向的校园媒体中去,荷枪实弹融入媒体实践。

国内的社会化媒体受到严格的限制,可能并不能像“密苏里模式”学习创办社会化的校园媒体。国内大部分的校园媒体都由本科生运营,鲜有研究生参与其中。高校N的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江致衡本科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他说:“本科时候在校园媒体做过两年,但是从来不会有研究生参与我们的活动,到了高校N以后,也根本没想过去参加。”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应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队伍注入校园媒体,提升校园媒体运营的质量和高度;另一方面与社会化媒体合作搭建实践平台,开辟板块专由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运营和生产,由该媒体专人负责把关和审核,开设“中国特色新闻实践平台”。

(三)师资队伍建设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师队伍按照教师的教学方向分为专业实践教师和学术教师,二者的招聘与考核机制也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其中招聘专业实践教师时较为看重其在媒体工作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大都在媒体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任期一般为一年,任期结束后经考核合格,可以选择继续任教。这样的考核机制下,专业实践教师必须与业界保持亲密的联系,才能了解到最新的业界动向教授给学生,否则将被淘汰。

国内高校的教师选用制度较为刻板,兼职教师、访问学者的待遇问题不易解决。但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当中,业界的兼职教师入驻课堂还是很有必要,除了传授给学生工作经验和实践技巧,兼职教师的人脉关系网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择业与就业。除此之外,校内专职教师到媒体挂职学习,再将业界的实践经验带回课堂,也是提升其课堂实践教学水平的好办法。

(四)落实双导师培养模式

国外新闻院校的双导师模式这几年来受到国内新闻院校的追捧和模仿,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除了在学校有一位导师,还将拥有一位在媒体工作的资深从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双导师模式深受该校职业型硕士生的欢迎,该校2015级国际新闻专业学生孙凌奕说:“我的校外导师在路透社担任摄像记者,有二三十年的工作经验,现在仍工作在一线,他经常会带我们去路透社、BBC还有香港的记者协会参观,有时也会找我帮他拍东西。”

然而国内的双导师制难免有些流于形式,校外导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校外导师的责任感不强、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调动起来。笔者认为,落实双导师模式,关键在于对校外导师和学生教学过程的考核和评估。

(五)建立教师、学生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专业硕士在学习期间,不但要学新闻与传播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学习一定的实践课程,才能修满学分毕业。而在硕士毕业生中,相当大部分学生选择做专业项目而不是提交毕业论文。而在实践课程教师的考核当中,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更在意他们的工作经验、授课效果和实践技能,并不将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作为评价考核的唯一标准。

国内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考核则较为刻板。大多数开设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点的新闻院校仍将学术论文发表、毕业论文写作作为主要评价、考核依据。而国内在高校教师的考核上也倾向于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对其授课质量、实践能力并没有相对硬性的要求。

但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硕士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单独设立和新闻与传播学术型硕士不同的考核标准就相当有必要。而对于教授实践课程的教师,其考核评价机制也不能“一刀切”,应考虑到其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特殊性。[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改革研究课题“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批准号:JXJG-14-1-19)阶段性研究成果]

[1]郑保卫.实施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构想与思考[J].新闻前哨,2010(10):14.

[2]南长森.融合、差序、调整、发展:新闻传播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的学术面向和市场面向[J].现代传播,2015(10):144.

[3]高晓瑜,孙华.媒介融合背景下中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模式的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15(8):82.

[4]张淑华.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4(3):187-192.

猜你喜欢

密苏里硕士学术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衡水学院与美国中央密苏里大学举行校际交流暨两校深入合作“云签约”仪式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珍珠港历史遗迹密苏里号战列舰纪念馆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登上超级巨舰:“密苏里号”战列舰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名校校训——密苏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