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进展

2016-03-27葛佩佩张建国蔡碧凡张明如

农学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遗产地遗产文化遗产

葛佩佩,张建国,蔡碧凡,2,张明如

(1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临安311300;2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00)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进展

葛佩佩1,张建国1,蔡碧凡1,2,张明如1

(1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临安311300;2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00)

为掌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动态并提供经验借鉴,在回顾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内涵进行了梳理。国外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从保护与发展的角度,以实证研究为主,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内涵、价值和可持续管理等问题;国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十年,研究内容聚焦在概念界定、特征、价值、类型划分以及保护与合理开发模式等,研究视角日趋多元,研究方法从定性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存在理论尚未成熟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尚未构建、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尚未解决等问题,并据此提出未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方向。

农业文化遗产;内涵;保护与开发;进展

0 引言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过农业文明几千年的发展,人类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形成了多种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生产方式。但是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文化和经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取代。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贫困、文化丧失、社会动荡等问题[1-2]。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逐渐受到国内外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虽然对农业遗产的研究时间并不短,但是前期对农业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遗产的概念、分类、农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农业遗产管理等方面,以实证研究为主。而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研究是在2002年后才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研究也逐渐深入,研究方法也日趋多样。笔者主要在回顾当前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现状基础上,具体揭示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保护与开发的经验等,旨在发现目前这一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问题,为今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1 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1.1 国外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国外对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遗产的分类研究。欧洲学者认为农业遗产可分为牧场、农场、葡萄园、农业博物馆、捕鱼、采矿、采石、水库等8种类型[3]。之后从农业系统视角出发,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系统的保护和开发。如Mary等[4]从农业景观系统出发,分析了智利农业景观环境对生物生存安全的影响;Norgrovel[5]从遗产的管理视角出发,分析了非洲喀麦隆南部地区农业资源锐减的原因;Jeffrey[6]分析影响也门农业遗产发展的因素,并评估了农业文化遗产未来的发展前景;Carles[7]对安第斯山区的农作物遗产资源保护提出了相关对策。早期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缺少一定的系统性,研究也相对较少。

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之后,国外学者逐渐明确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聚焦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开发方面。如Rachel等[8]分析菲律宾的伊富高稻作梯田农业系统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等影响,针对梯田系统提出保护方式;Michael等[9]研究稻鱼共生系统中稻鱼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发展复合农业的优势;Mahmoud[10]对伊朗有2000多年历史的坎儿井灌溉系统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对当地农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Beak[11]对韩国重要农业遗产系统进行实践案例研究,提出未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措施;George[12]研究了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大草地遗产地的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通过构建相关评价体系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则较少,仅有少数国家尝试,如日本学者尝试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性特征,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综合评估方法,包括社会适应性、经济适应性、生态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13]。Sonja等[14]试图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评价方法,以此来检测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1.2 国内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拥有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度也是位列世界前列的,就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而言,全球共有31个,其中中国11个,占34.4%;自2012年3月13日农业部正式发文将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2015年底,共评选3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6项。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与国外的发展有所不同。中国是农业大国,是世界农业重要发祥地之一,数千年来中国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文明一度位列世界前列,对各国农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2005年之前,中国学者关于农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涉及中国农业史的综合研究、传统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制约因素等方面的内容[15]。

自2005年开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探索实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标志性事件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该阶段不同于以往对农业文化遗产农史考古的研究,转而关注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保护开发等内涵[16-17],由浅层次的理论研究转变为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显现,农业文化遗产开发的评价体系构建初显苗头[18]。

2012年3月13日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了农业生态服务系统功能拓展,极大推动了新形势下生态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16]。这一期间,相关研究数量达到高峰,仅2014年发表168篇,占近10年文献数的29.9%。研究也进一步深入,研究内容更加全面,相关研究逐渐从多学科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如Xu等[19]利用ArcGis、SPSS等技术手段筛选云南哈尼梯田景观格局指数,描述其景观格局特征;杨波等[20]试图从世界遗产检测评估方法中总结出农业文化遗产监测和评估工作的保障机制和评估框架体系,以期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2 基础性研究

2.1 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

作为一种新兴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刚刚起步,目前学术界对于其概念尚未明晰,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学术界对农业文化遗产存在多种表达方式,主要有“农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专业术语。

农业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主要包括相应历史时期内留存下来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事物或者遗迹以及非实体层面无形抽象的文化范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分为农业遗址遗迹、农业工程、农业技术、农业物种、农业工具、农业聚落、农业景观、农业民俗文化、农业特产、农业文献等10个方面[21]。

2002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共同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农业文化遗产即为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2-25]。

自中国启动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评选项目以来,学者们对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Zhang等[26]总结了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业系统、牧场系统、农业复合系统、林业系统和其他系统5个类型,并且使用年限需超过100年。

综上所述,农业遗产的概念、范围比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要广,本文中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概念上等同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可以是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是介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农业景观之间的一种特殊遗产类型。这种遗产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2 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其本身具有不同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特点。通过整理相关文献,目前学术界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分析主要从农业、世界遗产、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发展以及生态系统等5个视角进行研究。从农业自身的角度看,农业文化遗产具有脆弱性和高度敏感性[27];从分布特征看,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历史悠久、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27];从世界遗产的角度看,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价值突出、原真性和不可再生性等一般性特点[28];从时空发展视角分析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其最大的特征在于遗产的活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继承的遗产,而且是一种经济社会生产方式,需要人的参与才得以存在,并且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具有动态变化性[1,24,27-28],同时,由于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过去的遗产,更是一种未来的遗产,在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属于战略行为,农业文化遗产又具有战略性[28];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农业文化遗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知识技术,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则强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极端条件的可持续性,多功能服务维持居民生计安全的可持续性,传统文化维持社区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农业文化遗产具有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点[28-30]。

2.3 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

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开展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基础,只有深刻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31-32]。基于农业产业视角,赵立军等[33-35]认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有农业生产价值、生态环境保护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闵庆文等[31]认为,旅游价值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最大价值,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景观体系入手分析其旅游价值,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聚落等方面的价值;孙业红等[32]以稻鱼共生系统为例,认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由经济生产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教育示范价值等组成。

3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3.1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展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在国内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虽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已有一定的积累。在现阶段相关研究中,大多学者是将农业文化遗产当作一种资源,建立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如孙业红等[36]对贵州从江稻田养鱼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了时空适宜性评价,得出从江县最佳旅游时间以及旅游区域。孙业红等[37]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复合性、脆弱性、动态性、活态性等特点,从“主体-辅助,有形-无形”出发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研究,进而构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李振民等[38]通过构建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估模型,对湖南紫鹊界梯田旅游资源潜力等级进行划分,同时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地现存问题,并提出开发保护建议。赵维真[39]通过分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之间的关系,对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价值进行评价,探讨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学术界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方法是将农业文化遗产视为旅游资源,构建旅游服务质量感知模型、资源潜力评价体系,或通过分析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构建价值评价体系。

3.2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实践

土地资源的稀缺、大众审美情趣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而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有旅游开发、生态博物馆和社区参与3种模式。

3.2.1 旅游开发模式在现有的研究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发旅游,一些学者逐渐从不同角度开始探索,由最初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概念到农业旅游开发的路径、模式的研究,从浅层次的理论研究到理论与个案相结合研究,从简单的定性研究到结合数理统计方法的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从单一理论到多视角分析研究,相关研究逐渐深入。王德刚[40]、Mowforth等[41]、Mark[42]认为农业文化旅游的对象是其本身以及衍生吸引物,既具有遗产旅游的特点,又具有广义农业旅游的特点,但是又不同于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更强调对于整个农业系统的体验,属于注重遗产精神和社区参与的一种新旅游。孙业红等[43]从旅游资源利用的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和模式,并将列入GIAHS名录的农业文化遗产分为技术型、景观型和遗址型,据此初步提出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模式。孙业红等[22]以青田稻田养鱼农业文化遗产为例,分析其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后,旅游经济较往年迅速增长,同时带动了当地其他经济的发展,表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对当地的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将对当地的文化、生态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扭曲传统文化的真实内涵、扰乱当地居民的社会价值观、干扰传统文化的传承等[44]。唐晓云等[45]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只要对遗产地旅游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正确的引导、调控和疏导,可以减少乃至消除这些影响,同时提出各级政府部门及专业机构、旅游企业及投资商、旅游者和当地居民通过一定方式进行调控,从而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张建国等[46]以梅源梯田为例,分析梯田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优劣势,确定梯田保护开发的原则以及未来的发展定位,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区,策划相关的旅游产品,以期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从生态视角提出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生态旅游是理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能够有效解决遗产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24]。

3.2.2 生态博物馆模式生态博物馆开发模式也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对生态博物馆的研究涉及较少,尚未有对生态博物馆系统性开发的研究,仅对生态博物馆的概念、特征等做了基础性的研究。马存利[47]指出生态博物馆是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强调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强调保护社区内自然的、人文的资源,要服务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居民,也要服务参观游客。王际欧等[48]对生态博物馆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价值以及生态博物馆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生态博物馆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实现资源集聚。贺剑武[49]以桂林龙胜龙脊梯田为例,提出生态博物馆的建立要以农业生态复合系统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活态的人文遗产进行展示。

3.2.3 社区参与模式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离不开社区居民,社区居民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50]。部分学者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是典型的社区型遗产,如唐晓云等[51]选取广西龙脊平安寨梯田为个案,通过对环境感知、关系感知、利益感知等因子的分析,对居民感知进行Pearson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影响。任洪昌等[52]基于人文地理学以及环境心理学探讨福建居民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以及保护态度。

4 研究评述与展望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中央1号”文件连续13年以三农为主题,而农业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类型的农业,除却农业生产功能,还具有文化、教育、生态等多种功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有利于保留优良的农业景观和传统的农业知识技术,传承农耕文明,维持生态平衡。同时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价值,拓宽农业产业链,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国内对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起步较晚,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尚未完善,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1)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证研究的案例多数集中在稻鱼共生系统、梯田系统等;(2)理论研究尚未成熟,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缺少的统一定义,目前学术界多农业文化遗产的名称尚未统一,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也未形成统一的认识;(3)农业文化遗产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已有研究,然而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强调三者之间的作用的综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而评价体系如何服务于规划、如何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有效管理方面研究也较少;(4)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已有一定的研究,也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几种发展路径,然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路径尚未提出。基于以上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需要进一步丰富未来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框架,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定量化研究,从多学科与跨学科角度进行研究,明确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特征等内涵,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资源科学,2006,28(4):206-208.

[2]李文华.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38-42.

[3]Prentice R.Tourism and Heritage Attraction[M].London:Routledge, 1993:39.

[4]Mary F W,Joan L M,Kathryn E S.Patterns of Predation Risk and Survival of Bird Nests in a Chile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J]. Conservation Biology,2001,2(15):447-456.

[5]Norgrovel H.Yield of plantain grown under different tree densities and‘slash and mulch’versus‘slash and bum’management in an agrisilviculturalsysteminsouthernCameroon[J].FieldCrops Research,2002,78(2):185-195.

[6]Jeffrey B.Yemeni agriculture:Historical overview,policy lessons and prospects[J].Research in Middle East Economics,2003(5):257-288.

[7]Carlos M C.The Access Regim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AO International Treaty on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 in the Andean Group Countries[J].The 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2003,6(6):795.

[8]Rachel G,Teddy B.Misunderstanding the Notion of Conservation in the Philippine Rice Terraces-Cultural Landscapes[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6,187(58):59-67.

[9]Michael F,Klaus B.Integrated Rice-fish Culture:Coupled Production Saves Resources[J].Natural resources Forum,2005,2(29): 135-143.

[10]Mahmoud J.Qanat irrigation systems as important and ingenious agricultural heritage:case study of the qanats of Kashan,Ira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2009,66(3):297-315.

[11]Beak S.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Fishery Heritage System in South Korea[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4,5(4):335-340.

[12]George E W.World Heritage,Tourism Destination and Agri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The Case of Grand Pré,Nova Scotia,Canada [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4(3):275-284.

[13]Akira N.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Assessement Method for Ingenious“Agri-Cultural”Systems[M].Xinghua:Centerfor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IGSNRR,CAS,2014.

[14]Sonja B,Parviz K,Mary Jane Ramos de la Cruz,et al.Conceptual FrameworkforEconomicEvaluationofGlobally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Case of Rice-Fish Co-Culture in China[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4(3): 202-211.

[15]李根蟠,王小嘉.中国农业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古今农业, 2003,16(3):70-85.

[16]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63-667.

[17]苑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业考古,2006,26(6):168-175.

[18]孙业红,闵庆文,钟林生,等.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120-125.

[19]Xu Y,Min Q,Yuan Z,et al.Identifying Landscape Pattern Metrics for the Hani Terrace in Yunnan,China[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4(3):212-219.

[20]杨波,何露,闵庆文.基于国际经验的农业文化遗产监测和评估框架设计[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127-132.

[21]王思明,卢勇.中国的农业遗产研究:进展与变化[J].中国农史, 2010,30(1):3-11.

[22]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J].资源科学,2006,30(4):138-144.

[23]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理研究,2006,25(4):561-569.

[24]常旭,吴殿廷,乔妮.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33-38.

[25]朱生东,赵蕾.徽州古村落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315-320.

[26]Zhang C,Liu M.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in China[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4,5(4):390-394.

[27]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10):57-62.

[28]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途径[J].中国乡镇企业,2013,20 (10):86-91.

[29]李文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 34(1):1-6.

[30]Liu W,Li W,Liu M,et al.Traditional Agroforestry Systems:One Type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4,5(4):306-313.

[31]闵庆文,孙业红,成升魁,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5):856-859.

[32]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991-994.

[33]赵立军,徐旺生,孙业红,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88-692.

[34]何露,闵庆文,张丹.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6):1057-1064.

[35]Wang B,Xiu Z,Yu C,et al.The Qingyuan Mushroom Culture Systemas AgriculturalHeritage[J].JournalofResourcesand Ecology,2014,5(4):314-319.

[36]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时空适宜性评价——以贵州从江“稻田养鱼”为例[J].资源科学,2009,33 (6):942-949.

[37]孙业红,成升魁,钟林生,等.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0,34(6):1026-1034.

[38]李振民,邹宏霞,易倩倩,等.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估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6):198-201,208.

[39]赵维真.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研究初探[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2:33-48.

[40]王德刚.旅游化生存与产业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2):56-64.

[41]Mowforth M,Munt I.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Development and New Tourism in the Third World(Second edition)[M].London: Rutledge,2003:15-18.

[42]MarkPH.Heritage,LocalCommunitiesandEconomic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3):735-759.

[43]孙业红,闵庆文,刘某承.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多类型比较——以技术型、景观型和遗址型遗产为例[J].资源科学,2013, 37(7):1526-1534.

[44]唐晓云,闵庆文.农业遗产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广西龙胜龙脊平安寨梯田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9(4):121-124.

[45]唐晓云,闵庆文,何露.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调控研究——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710-716.

[46]张建国,何方,肖胜和,等.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江南梯田旅游发展探索——以浙江梅源梯田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31(3):47-53.

[47]马存利.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法制保障[J].生态经济,2011,27 (10):46-48.

[48]王际欧,宿小妹.生态博物馆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博物馆,2007,24(1):91-96.

[49]贺剑武.广西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桂林龙胜龙脊梯田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00-10302.

[50]崔峰,李明,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5 (12):156-164.

[51]唐晓云,闵庆文,吴忠军.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感知及其影响——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J].资源科学,2010,34(6): 1035-1041.

[52]任洪昌,林贤彪,王纯,等.地方认同视角下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态度——以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为例[J].生态学报, 2015,35(20):6806-6813.

Research Progres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Ge Peipei1,Zhang Jianguo1,Cai Bifan1,2,Zhang Mingru1

(1School of Architecture,School of Tourism and Health,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Lin’an 311300,Zhejiang,China;2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00,Jiangsu,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we reviewed researches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at home and abroad,and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Foreign research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were mainly empirical researches which explored the connotation,value,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Researches in China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past ten years,focused on the definition, type,feature,value and protection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modes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Research directions became more and more diverse,and researchers began to combin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th qualitative method.The researches indicated that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was not matur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has not been built yet,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not been resolved.Finally,we put forwar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Agricultural Heritage;Connotation;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Progress

G122

A论文编号:cjas160050019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资源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机理及演化模型研究”(LQ15D010003);国家旅游局2015年研究型英才培养项目“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测度与演化研究”(WMYC20151053)。

葛佩佩,女,1992年出生,浙江宁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通信地址:311300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环城北路88号浙江农林大学,E-mail:806020549@qq.com。

张建国,男,1972年出生,河南洛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与乡村旅游管理、功能(保健)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通信地址:311300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环城北路88号浙江农林大学,E-mail:zhangjianguo2004@163.com。

2016-05-30,

2016-08-19。

猜你喜欢

遗产地遗产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千万遗产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