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长舌短喙综合征的诊治*

2016-03-27杨景晁刘建涛冯楠常莹姜双双

家禽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尿囊病鸭鸭群

杨景晁,刘建涛,冯楠,常莹,姜双双

(1.山东省畜牧总站,山东 济南 250022;2.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5;3.山东省畜牧协会禽业分会,山东 济南 250022)

鸭长舌短喙综合征的诊治*

杨景晁1,3,刘建涛2,冯楠3,常莹3,姜双双3

(1.山东省畜牧总站,山东 济南 250022;2.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5;3.山东省畜牧协会禽业分会,山东 济南 250022)

2014年年底以来,在我国江苏、安徽、山东、江西、河南、河北等部分地区,商品肉鸭群发生了不明原因的以雏鸭发育迟缓,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肿胀、向下弯曲为特征的疾病。由于病鸭的舌头长长的伸出且暴露在喙的外面,使病鸭无法采食和饮水,常常因无法进食而死亡。

1 流行特点

1.1 流行范围逐步扩大 本病于2000年时在我国南方及东南地区零星发生过,2015年以来包括北方等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在肉鸭养殖比较密集的山东、江苏、辽宁、广东、江西、安徽、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和河南等地发生率较高。

1.2 呈现类似的传染性 本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群体发病,鸭鹅均有发生,尤以商品肉鸭的发病率最高。呈地区集中散发性,一个地区只要出现一家疾病,就会慢慢向周边扩散。本病死亡率较低,多因无法饮水和采食而死亡。

1.3 发病率逐渐提高 刚开始发病率一般为0.1%~0.5%左右,自2015年以来群体的发病率一般在5%左右,少的发病率也在2%左右,发病率高的鸭群能够达到20%~30%。

1.4 发病日龄逐步拓宽 刚开始以20~40日龄左右的鸭出现发病情况,目前多发生于10~25日龄左右的肉鸭,且主要于12~21日龄肉鸭发病率最高。少数鸭群在5~14日龄就有发病现象。

1.5 呈现群体独立感染发病的特点 同一个养殖小区,使用同一家饲料和同一家兽药,还是同一家鸭苗,有的养殖户发生本病,有的养殖户则没有本病的发生;只要出现过本病的厂区,下次饲养再发生该病的可能性很大。

2 临床症状

初期未发现异常,体温不高,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鸭表现出精神委顿,站立不稳,行走时双脚向外岔开,呈八字脚或翻滚,严重的可出现跛行甚至瘫痪,拉稀,蹼干燥,有的因腹泻痉挛而倒地不起,病鸭背部着地,努力挣扎还是站立不稳,扭脖,瘫痪。随之肉鸭舌头伸出,眼圈周围羽毛湿润,流泪,粪便稀薄,大群中有咳嗽呼噜现象,运动障碍,走走停停,随后见蹲坐式瘫痪或侧卧,采食不便或无法采食,鸭体消瘦。

病鸭表现为上下喙较短,鸭舌突出外翻,跟吊死鬼一样,僵硬而不灵活,鸭嘴发生器质性病变后很难恢复,严重者影响采食,导致病鸭瘦弱,精神不振;有的病鸭伴随单腿跛行,站立不稳甚至倒地不起,死亡率较低。患鸭腿短,明显个体偏小,屠宰时脱毛容易,短腿断翅,鸭群大小不均匀,舌头变长,后期容易断腿。部分患鸭有腹泻现象。

3 解剖症状

解剖没有太多表现,主要表现是喙短,上下喙质地正常。一般不出现喙软、炎症或坏死,舌部肌肉出现钙化增生,全身骨质有疏松现象,表现为骨质脆弱,容易断裂。剖检内脏器官,无明显炎症渗出物。

4 实验室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初步判定为病毒病。将市场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通过核酸提取与PCR检测,成功利用一对鹅细小病毒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660bp左右目的片段,连接pMD18-T载体后转化DH5α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挑去阳性克隆测序。测序结果显示,该目的片段大小为661bp。BLASTN结果显示,该毒株与鹅细小病毒台湾疫苗株82~032 1v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82~032 1v株与欧洲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位于同一分支上,而我国和台湾等亚洲分离株位于另一分支上。

将发病鸭肝脏经研磨、冻融并过滤除菌,分别尿囊膜接种于9日龄SPF鸡胚、鸭胚和11日龄鹅胚,盲传三代后,收集尿囊液,提取DNA后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该病毒在鸭胚中可以增殖,不能在鸡胚和鹅胚内增殖。分别制备鸡胚成纤维细胞、鸭胚成纤维细胞和鹅胚成纤维细胞,接种病毒尿囊液,盲传三代后,提取细胞培养物DNA并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仅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核酸。

收集第五代病毒尿囊液,并测定EID50。按照106EID50/只肌肉接种20只1日龄樱桃谷雏鸭,并设定对照组,隔离饲养。攻毒后12d,攻毒组中3只鸭出现短喙长舌、生长障碍的典型症状,对照组鸭未见发病。剖检可见发病鸭舌肿胀,胸腺出血,肝脏萎缩等。症状和剖检变化与自然发病鸭一致。攻毒后12d采集攻毒组中患鸭和表观健康鸭的泄殖腔棉拭子和肝脏组织,提取DNA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为阳性。此外,从2份肝脏组织中成功分离得到了鸭细小病毒。

5 治疗和预防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根据我们前期研究,参考国外对该病的防控措施,我们提出了防控和治疗该病的方法和手段。首先对种群泄殖腔棉拭子进行病原检测,防止该病毒经垂直传播途径扩散至子代禽群;其次,对发病养殖场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严防该病向周边地区扩散;再次,加快灭活疫苗和弱毒活疫苗的研制,通过免疫接种种鸭和雏鸭为鸭群提供有效保护力;最后,针对发病鸭群,可在饲料中添加钙、磷、维生素以及抗生素药物等,保障鸭机体的钙磷吸收并防止因该病继发的细菌性疾病的发生。由于目前对鸭细小病毒的病原特性、流行病学、宿主范围、传播方式和免疫交叉保护等方面均未见报道,因此,我们应围绕以上方面进行研究并加快疫苗的研制,以用于该病的预防。

6 讨论

对山东、江苏、安徽等多个地区的肉鸭养殖场调研结果表明,该病最早于2014年12月份在江苏省沛县和安徽省砀山县发生,发病率不到5%,未能引起重视。直至2015年年初在山东省聊城、枣庄、临沂、济宁等也开始出现鸭短喙长舌综合征病例,鸭群发病率上升至5%~20%之间,对肉鸭养殖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通过病原分离、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等,我们分离并鉴定了该病的病原为水禽细小病毒。水禽细小病毒仅有1个血清型,与本属其他病毒不发生交叉血清学反应。水禽细小病毒在我国主要感染番鸭和鹅,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在法国、波兰以及中国台湾的鸭群中均有发生,感染宿主包括半番鸭、绿头鸭、番鸭以及褐莱鸭。

S858.32

C

1673-1085(2016)07-0038-02

2016-06-13

山东省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肉鸭新品种与配套饲养技术推广”;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家禽创新团队(SDAIT-11-02)。

杨景晁(1984-),男,山东章丘人,畜牧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E-mail:yangjingchao2000@163.com。

猜你喜欢

尿囊病鸭鸭群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鸭群中的鸵鸟
《安徽六安地区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并发细菌感染初报》图版
膀胱尿囊囊肿破裂合并脐膨出1例
鸭传染性鼻炎的诊治
输尿管回肠储尿囊吻合口狭窄的腔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