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修身为本

2016-03-26钱逊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贪腐治国儒学

钱逊

孔子“政者正也”“为政以德”“庶、富、教”“民无信不立”的思想,反映出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为政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稳定,百姓的安定富足;治国的实质不是管制,更不是镇压,而是“正”;治国的手段主要不是强制,而是教化,恃德不恃力;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稳固,基础在人,在民心,不在物。这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立足于人的完善的思想。它从人出发,为了人的完善;又依靠人的完善,把治国平天下的希望建立在人们“有耻且格”的基础之上。这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思想。

同时,这也是整个儒学的核心思想。全部儒学,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在于人的提高和完善。正如《大学》所概括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一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途径。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世间一切问题,都在于人;一切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是在于人自身的提高和完善。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在中国和广大儒学文化圈,形成了重教育、重道德的优良传统,对这一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这个道理也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所证实,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和平、环境、气候、金融危机,以及疫病、贪腐、自杀等等,究其根源,无不在于人的贪婪、自私、放任……“政者正也”“为政以德”的思想,对于人类持续长远的发展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

或有人质疑:此等理念不现实。一切取决于人的自觉,道理很对,但现实中自觉的能有几人?所以靠自觉只是理想,实际还是没有用。此话不无道理。人类社会,距离人人自觉还很远。但孔子关于法制刑政与道德礼教所做“免而无耻”与“有耻且格”的比较和评论,是基本正确的,并且包含有极高的智慧。就如反贪腐,也有让人不敢、不能和不愿三种可能的情况。用法制手段严厉制裁,只能使人不敢;制度改革和完善,也只能使人不能;根本的解决是提高人们的自觉,使人们不愿。但治本的目标不可能一步达到,改善只能从治标入手。《大学》里讲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需要的正是传统关于认识和处理本末终始的智慧。

孔子治国理念的具体内容,对于今天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今天的法制建設和执法中,从制度、政策的设计、制定,到行政执法、日常管理,都有一个指导思想或理念的问题。是着眼于人的完善提高,还是着眼于工作任务的完成或政绩?是着眼于教,还是着眼于管?学习、继承孔子执政理念的精华,用于现实,就是在法制建设和执法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执法、行政是为人、为民,为了人的提高和完善,而不是为事、为物,为工作任务和政绩;为政的本质是教,是引导,而不是管,不是强制。现实生活中所见如“钓鱼执法”、强制拆迁、城管滥用权力甚至打人致死等种种现象,从思想根源上说,都与相关人员的执法理念有关。真正建立“政者,正也”的观念,对于健全民主法制,维护社会稳定,实有极重要的意义。

(邱宝珊摘自《学习时报》2015年10月29日)

猜你喜欢

贪腐治国儒学
魏晋时期的清廉与贪腐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儒学交流在路上
贪腐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消除对策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村官贪腐背后的权利困境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