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际化视角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改革

2016-03-26

长沙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国际化改革

罗 燕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基于国际化视角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改革

罗燕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在当下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全球化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思考如何改革高等师范院校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以利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当属题中应有之义。披览和思考国外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形与成果,确能发人深省,不无启迪。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教育国际化的特征、本质含义,以便深入探究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的教学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作出回应;其次,应从课程形态、课程内容、教材编制等方面思考其改革途径;再次,借鉴国外各具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期望作出尝试性教学改革。

关键词:国际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培养什么样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合格的、能适用未来发展需要的小学语文教师?这是当下高等师范学院语文课程教学论必须首先予以明确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论教学中,应以开放的心态,本着借鉴、理解、交流、合作的理念,坚持遵循教学规律,开发师生潜能,使师生获得愉悦和全面而有特色的发展原则,并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和西方国家现代先进教学思想,为小学语文教育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丰富小学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本文主要讨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国际化含义及其实践。

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国际化理念的启发

一般来说,理念(idea)是看法、思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具有指导和规范人们实践行动的作用。作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在追寻国际化意识和追求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人才方面,树立国际化教学理念,当属题中应有之义。那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应该树立或者构建哪些不可或缺的国际化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完成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呢?

(一)正确认识当前教育国际化的含义和本质特征

尽管各国学者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和表述甚有差异,但也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就其本质而言,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上个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为解决教育上的共同问题而做出的一种积极有为而教育自觉的结果和应对举措。因此,教育国际化既是一种教育理想,同时又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教育价值的双重使命,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概而言之,它应该包括以下这些主要内容:第一,教育国际化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而采取的一种教育应对举措,是为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改革过程;第二,教育国际化是教育优质资源的一种国际共享,同时也是当今教育受全球化影响而采取的一种积极有效行动;第三,由于教育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独自存在,所以,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信息日新月异趋势下的必然选择;第四,教育国际化的最终诉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尽可能地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理解与认同,确保国家的统一与安全,另一方面是教育国际化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既能参与全球问题的解决,又能成为本国发展的中坚力量[1]。

(二)应深入探究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国际化的教学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作为师范院校的一门主修课程,在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教育国际化理念而言,该课程的国际化理念就是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国际化意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些基本的教学原则,如选择性原则、理解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兼容并蓄原则、审美性原则、探究性与发展性原则,以便加强课程建设中的国际化意识。其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一些环节去思考:(1)应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化教育特色的小学语文课程。通过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之间的融合、协调,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2)要探索形成小学语文课程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个性,保障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实现教学思维和组织形式的国际化;(3)应围绕“为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输送优质生源”发展目标,构建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加强教学实践课程的开发,并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建构与生成,促进职前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4)要建立健全课程国际化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各环节的改革思路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明显存在着许多与国外小学母语课程教学的不同之处,正如吴忠豪教授所说:“然而中外小学母语课程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仅反映在教材编制、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教学论层面上,而是更多地表现在课程形态、课程取向、课程目标、课程教材编制等课程论层面上。因此这些差异可能更加应该引起中国语文学界的高度关注。”[2]

(一)改变课程形态单纯以“阅读为核心”为以“表达与阅读并重”

检视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形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多“以阅读为核心”而设置的,很少语言表达的环节,朱绍禹教授说:“自本世纪初迄今为止的全部语文教科书,无不是文章的集锦,这似乎已经定型化了。”[3]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为例,一般都是30多篇文章,其课后要求均是规定学生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或者某些精彩的句子,从课时分配看,以每周10课时计算,其中8课时是教师指导学生认知课文和讲解分析课文,而只有2课时是作文教学。可见,语文阅读课时数占五分之四,作文课只占五分之一,这种以阅读课文为主要活动的语文课,实际上就是听教师分析课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形态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固定模式。

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则把母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和阅读教学分开,并以语言教学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表达能力。例如,美国的英语教学中各环节的课时分配是各有侧重:语言认识方面是20%,语言表达方面是40%,阅读方面是40%。显然,这一不同课时的分配,凸显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还有,日本的语文课程形态呈现的是听说领域、写作领域、阅读领域、语言知识来排列的,并且,语文阅读排列第三。因此,以“阅读为核心”的课程形态,实际上,偏离了语文教学的中心,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显现出费力不讨好的弊端。毋庸讳言,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感受到: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还是“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缺乏逻辑性”、“社会交际能力缺失”,学生表达能力实在令人堪忧。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我们语文课程目标始终把“怎样阅读”放在首当其冲的地位,而忽视了对提高表达能力作为重点的研究。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以“阅读为核心”的课程形态显然有它的弊端,不能视为语文课程唯一的或者最佳的形态。语文课程应该与现代社会对本课程的诉求实行有效对接,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且应朝向“运用”的课程形态。

(二)改变教学中以培养“理解能力为重点”为以培养“表达能力为中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明显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据研究,中国语文课中对语言表达的要求和规定还不到五分之一。因而,现在的实际情况则是很多孩子语言表达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缺乏基本的社会交际能力。关于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中外很多语言学家都提出过中肯而精辟的观点,如语言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4],一语道破了语言表达在语文教学中的首要性。

放眼世界,许多国家的语文教学(母语教学)都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视为重中之重,并在教学大纲和有关文件之中作了十分明确的规定,比如日本文部省1998年颁发的《学习指导要领》,便明确规定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在国语课程中的首要地位[5]。又如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市制定的《小学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1998年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市Guilderland中心校区的课程大纲)规定:“语言艺术课程以发展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为目的,强调通过每日连贯的教学,培养学生在读写说听技能方面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并重视将这些技能训练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之中。”[6]特别突出了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水平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语言表达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能力。还有法国的法语教育明确提出:“使学生能够正确和清晰地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初步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和文学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凸显了法语教育中语言表达的地位和重要性。

所以,反思我们国家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效果和国外语文教学的经验,很有必要改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培养“理解能力为重点”的理念,切实做到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重点”,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

(三)借鉴国外小学语文教材,适当调整教材体例与结构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研究,以便针对性教学,发挥教材的文本作用。一本或者一套好的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提升教学质量;相反,则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要做到探讨和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中意义非常重大。为此,必须借鉴国外小学语文教材。

就语文教材的体例和结构而言,世界各国都各有差异,概而言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综合型教材,主要以美国的英语教材为代表,其基本编排形式是“课文+练习”,也就是把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和语言知识的教学内容合编在一起的教科书。二类是分项式教材,主要以日本的语文教材为代表。这种语文教材主要是以听说、写作、阅读和语言事项为学习重点的一个个单元,而不是以一篇篇课文为单元结构。显然,阅读理解只占四分之一,其余三部分都与语言表达紧密相关。三类是分编式教材,就是教材将阅读和写作分开编写,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避免语文教学任务的主次不分。例如俄罗斯将语言知识和说话、作文都包含在俄语教材之中,并且将教材分为《俄语》和《文学》两部分。这样的情况在美国有些地区也是如此,英语教材把《语言》和《阅读》分开编写。

而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体例和结构情况是怎样呢?笔者对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教材进行了分析,大体情形是这样的:在内容上以阅读教材为主,在形式上是以若干篇课文组合为单元;其特点是教材中所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目标非常明显;再加上课文篇数偏多,每篇课文实际教学时间仅2-3课时,除了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讲读,真正留给语文知识教学和听说写等技能训练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这种教材的体例和结构与国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结构体系存在较大差异,明显淡化了或者忽视了语言表达,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实有偏离语文教学宗旨之处,很有必要结合、吸收国外小学语文教材的优点而加以研究与改革。

三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中教学模式的尝试性改革

通过对国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确有其过人之处,值得在语文课程教学论中加以尝试性的推介和运用。

第一种是澳大利亚积极探索与推行的语篇教学和“语义场”观念模式。语篇教学是为了达到对文章整篇内容的深度认知和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对语篇功能和结构的理解),教者在教学中,运用所学语言和知识,浏览和捕捉重要语言线索,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段(语篇)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可见,“语义场”观念在教学中的运用和体现,能够使长期以来忽视课程基础知识教学的弊端得以纠正,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以一个词语为中心,熟悉、理解与之关联的词语教学上,从而能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真知灼见和能力的提升。

第二种是加拿大、美国很多学校采用的“诊断—处方” 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根据对课程教学目的的研究和通过相关测试情况的分析来选定的。 “诊断—处方”教学模式要求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来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它要求教师设计各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游戏和练习以实现教学目的;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发展,并且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它拒绝满堂灌式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课文解读。所以,“诊断一处方” 阅读教学模式对当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第三种是俄罗斯、德国、日本、法国、美国等作文教学的“想—说—写”相结合的模式。这种作文写作模式就是在突出写作前的“想”和“说”的前提之下,教者把“想—说—写”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口头作文课,成为每一次书面写作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在这个方面,法国小学母语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那就是为了让学生做到边想边说、边听边说、先说后写、说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教材中常常设计许多的语言实践训练。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并不能概括当今国外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貌,作为典型选取,自有其特点和一定的普遍适用性价值,能为我们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启迪。

参考文献:

[1]袁利平.关于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内涵及其现实检视[EB/OL].http://edu.ifeng.com,2011-12-23.

[2]吴忠豪.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9,(11).

[3]朱绍禹.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5]付宜红.日本语文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校:简小烜)

Primary Languag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from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UO Y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China)

Abstract:I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by thinking about how to carry out the primary languag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in teache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training qualified personnel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First, the features and essential meaning of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should be correctly understood so as to delve into the primary language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to respond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 secondly, the approaches to reform should be explored from the curriculum form, course content and teaching materials; Lastly, it is desirable to try teaching reform by learning from foreign distinctive primary language teaching modes.

Key Words:internationalization;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收稿日期:2016-03-16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国际化意识渗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544(2013);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隐形的翅膀:基于语文学习的小学生梦想教育研究”,编号:XJK013BJC00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国际化意识渗透”,编号:XYS15W07。

作者简介:罗燕(1984— ),女,湖南冷水江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6)03-0150-03

猜你喜欢

国际化改革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改革之路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风电巨头的艰难国际化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