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分析与引领

2016-03-25于海军周志强

社科纵横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生观调研价值观

于海军 周志强 李 淼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 阜新 123000)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分析与引领

于海军周志强李淼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

【内容摘要】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努力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渗透给中国,使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变化,影响他们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本文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87名大学生为调研对象,以问卷调研的形式,从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四个层面来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最新状况。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分析引领

*本文为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5BSZ024,L15CSZ012);2015年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建课题。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潜移默化地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中国,渗透到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甚至影响着他们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本文以问卷调研的形式,从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四个层面来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努力探索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实践,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调研对象与调研方法

(一)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0名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7份,有效率为99.4%。调查大学生遍布多学科多专业,其中文法类和理工类的比例分别为32.3%和67.7%;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2.6%和37.4%;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分别为93.7%和6.3%;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和其他政治面貌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4%和92.6%%;男、女生比例分别为63.9%和36.1%。总体来说,此次调查对象涉及范围比较广、类别比较多,能客观反映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际状况。

(二)调研方法

针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研究,设计调研问卷。该问卷主要由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四个层面构成。政治观主要考量的是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其中包括“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拥护”等四个维度;价值观主要考量的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判标准,其中包括“政治型”、“社会型”、“经济型”“宗教型”四个维度;人生观主要考量的是当代大学生人生根本看法和态度,由“享乐主义”、“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共产主义”等四个维度构成;社会责任感主要考量当代大学生对他人的伦理关怀与义务,属于道德范畴,由“国家意识”、“社会参与”、“社会公德”、“团队意识”四个维度构成。问卷设置四个选项,最高分为4,最低分为1,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得分越高说明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力越高,得分越低说明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表现的消极、模糊。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总体现状(参见下表)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总体状况调查结果

从表一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总平均分为(2.76895),属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在总体表现上,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呈现比较明确、认同、积极的状态,整体状况良好。在四个层面的问卷里,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平均分明显高于总平均值。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低于平均值。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政治观主要考量的是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以“热爱祖国”、“认同社会主义制度”、“信仰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等四项内容作为测评内容。在“热爱祖国”和“拥护中共产党领导”的维度上,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与认同。但在“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维度上表现的比较消极。关于“你是否热爱祖国”的问题中有99.6%的同学表示“热爱”;关于“你是否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问题中有98.6%的同学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关于“你对当前社会主义制度是否认同”的问题中,只有58.1%的同学表示“认同而且满意”,28.9%的同学表示“认同但不满意”,0.2%的同学表示“不认同也不满意”,还有12.8%的同学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关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问题中,有69.3%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好”,12.9%的同学表示“什么制度都无所谓”,但仍有17.8%的同学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好”;关于“你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中,有65.4%的同学表示“不信仰”或者“没体会信不信仰”,有23.2%的同学表示“有点信仰”,只有11.4%的同学表示“信仰”。

通过政治观层面的调研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对社会主义制度高度认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主流意识形态总体上是积极的、向上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但是,我们又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出现淡化、弱化的趋势,直接伴随而生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问题。这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实质上就是我国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危机,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和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偏颇。调研中,仍有17.8%的同学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好”,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发生偏移的观点,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的一切都是好的,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大学生而言,“信仰危机”会使大学生丧失理想信念和历史方向感,出现精神上空虚和迷茫、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等负面效应。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价值观是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总体看法。其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问卷中价值观的考量主要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判标准,总体分为四类,即“政治型”、“社会型”、“经济型”、“宗教型”。政治型价值观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大学生把权力和地位看的最有价值。关于“就业选择”和“理想职业”的问题中,77.3%的男生表示把“当官”、“从政”当作人生追求目标,“学而优则仕”,在学校里也要做学生干部,而这一类型的女生仅占26.2%;社会型价值观是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为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价值观念。这一类型的大学生普遍表示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愿意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有83.3%的男生和79.2%的女生曾经参加过各种公益活动和公益组织,甚至有41.1%的男生和27.3%的女生曾经有过“义务献血”的经历;经济型价值观是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这部分当代大学生表现得非常物质化,追求物质生活的物欲表现很强烈,对房子、车子、票子等感兴趣,“一切向钱看”。这部分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女生比男生所占的比例高。64.6%女生和23.9%的男生表示“金钱最重要”,而绝大部分男生认为“金钱不是人生最重要的”。宗教型价值观是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追求。关于“你有宗教信仰吗”的问题中,有36.3%的学生表示“有宗教信仰”,52.5%的同学表示“自己没宗教信仰,但是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寄托”,8.7%的同学表示“宗教信仰是一种迷信”,2.5%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通过价值观层面的调研可以看出: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促进个人健康、良好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但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实用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步蔓延。不少大学生对于金钱财富的向往处于一种欲说还休的微妙状态。他们既反感赤裸裸的物质崇拜,但内心并不抗拒以金钱为人生奋斗目标的价值观。[1]而且,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寄托。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当代大学生不信仰宗教,但是不否定宗教信仰的存在价值,大部分学生出于对宗教的好奇产生了对宗教文化的某种兴趣,而且信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的人也在减少。这与当代大学生长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其不符的。

(四)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认识与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评价一种人生观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准在于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无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是集体主义,一切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视为人生最高的目标。资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常被人为是个人主义,一切从自我出发,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把剥削他人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视为人生的根本目的。在问卷中人生观主要考量的是当代大学生人生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包括“享乐主义”、“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共产主义”等四个维度内容。在问卷中,关于“你对人生的态度及未来的设想”问题中男、女生在享乐主义和悲观主义的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别。54.6%女生表示想通过“借助父母力量”或“嫁富二代、官二代”来获取财富,更有1.2%的女生表示“毕业后不想工作,没有个人规划”。可见,大部分女生享乐主义人生观占主导,追崇快乐、金钱和“不劳而获”。关于“你对未来充满希望吗”的问题中,57.9%的女生表示“就业压力大,未来很可怕”,33.4%的女生表示“自己会努力创造未来”,8.7%的女生表示“一切顺其自然”;而在同样的问题中,却有99.6%的男生表示“自己会努力创造未来”。在共产主义维度中,男、女同学的均值普遍较低。

通过人生观层面的调研可以看出:女同学在享乐主义和悲观主义的维度上均值明显高于男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各种社会思潮对人生观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熏染及较大的就业压力。男生就业压力相对女生而言偏小,就业形势相对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基于这方面的原因,男生在乐观主义维度上的均值高于女生,前后正好吻合。以共产主义作为自己人生目标的学生所占比值颇低,足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持有怀疑态度,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这种观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五)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研结果

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问卷中,社会责任感主要考量当代大学生对他人的伦理关怀与义务,属于道德范畴,由“国家意识”、“社会参与”、“社会公德”、“团队意识”四个维度构成。关于“你是否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的问题中,“非常关心”、“一般关心”的大学生已达到了78.8%,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关注度很高,政治参与的热情也比较高;关于“你是否愿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问题中,84.3%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可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较强,愿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但是,关于“当你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损害到你个人较大利益的时候,你会怎么做”的问题中,有67.9%的大学生表示“放弃承担社会责任”,23.6%的大学生表示“继续承担社会责任”,7.6%的大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0.9%的大学生表示“没考虑过”;关于“院系或班级开展的集体活动,你是否积极参加”的问题中,有24.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积极参加”,32.1%的大学生表示“感兴趣的参加”,24.7%的大学生表示“老师强迫参加时才参加”,19%的大学生表示“没兴趣”。

通过社会责任感层面的调研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怀有青春而美丽的中国梦,他们更加要求进步,社会参与意识逐渐增强,更加关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与文化生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愿意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与能量。但是,仍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他们并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可一旦涉及到具体利益时,又往往首先考虑个人得失。同时,大学生对集体的认同率较低,对自己所在的班集体非常热爱的风气并不浓,对于院系、班开展的各种集体活动能踊跃报名积极参加的并不多,少数学生甚至对此毫无兴趣。

三、对策建议

调研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分散性、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我们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来引领整合,使他们分散的、多元的意识形态凝聚成科学规范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增强凝聚力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办法》中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型平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一主战场。关于“你关心国家政治形势的途径是什么”的问题中,63.2%的同学表示是“网络”。可见,网络已经日渐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渠道,“微博议政”已经成为潮流。为此,我们必须增强网络阵地意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和特点,建立学校官方微博,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交流互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增强凝聚力。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增强引导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以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为前提。关于“你对政治理论课的看法”的问题中,有13.5%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喜欢上”,有38.2%的大学生表示“老师授课方法乏味”,有32.4%的大学生表示“授课内容枯燥”,有15.9%的大学生表示“个人原因”。可见,教育方法的单一、教育内容枯燥使大学生产生了排斥心理,更加冲淡了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兴趣。在调研中,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老师的正确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至关重要,但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让他们“不愿意接受”。影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认识上不清甚至缺失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对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的排斥,所以必须要通创新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让大学生“主动接受”,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引导力。

(三)强化社会实践教育途径,增强说服力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调研中,91.2%的学生希望“学校多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以促使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自我认同”和“自我认知”。可见,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有着极高的兴趣和强烈的欲望。要实现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必须使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指导行动、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2]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增强说服力。

(四)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增强感召力

榜样示范是以大学生先进典型为榜样,以其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大学生的可塑性较大,模仿性较强,容易受到感染,容易随着学、跟着走。因此,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过程中,榜样示范法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新动向,如通过开展“最美大学生的评选”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彰显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无私奉献、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学子风采。先进典型以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榜样形象影响大学生心理,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感染、激励和导向,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感召力。

(五)构建全方位的宣传格局,增强传播力

实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必须要提高高校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力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格局。落实责任主体,校、院两级党委要切实地肩负起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形成党政一把手带头抓宣传、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强化课堂管理,健全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把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完善阵地管理,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督”的原则,加强对报告会、研究会、讲座、论坛的管理,健全审批报备制度。重视网络建设,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宣传部门和网络管理部门必须加强管理、加强管控,对一些消极的、危害性强的信息要及时删除并追根溯源,让网络和新媒体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坚固阵地。

(六)健全学生管理机制,增强约束力

意识形态对人是一种软约束,人们对意识形态规范的认同和选择,离不开外在的监管。[3]教育和管理是同步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柔性的,管理是刚性的。柔性的教育只有和刚性的管理体制相融合才能发挥其效能。高校要推进学校规章制度的进程,把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管理的校规校纪,通过制定科学的、系统的意识形态管理体制和完善意识形态规范,建立健全的约束机制,注重日常管理中的价值导向,约束大学生的言行,用规章制度的权威来推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通过加大管理的约束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最终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文明习惯。

参考文献:

[1]“青少年价值观测评指标体系模型研究”课题组.当前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的调研与思考[J].2010(11):5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3]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254.

*作者简介:于海军(1978—),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周志强(1976—),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3-0013-05

猜你喜欢

人生观调研价值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