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结构、转方式推动黄山茶经济

2016-03-25徐丽萍方永建李雪许乃新

茶业通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黄山市茶业黄山

徐丽萍,方永建,李雪,许乃新

(1.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黄山 245000;2.黄山市茶叶技术指导站,安徽黄山 245000)

调结构、转方式推动黄山茶经济

徐丽萍1,方永建2,李雪2,许乃新2

(1.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黄山 245000;2.黄山市茶叶技术指导站,安徽黄山 245000)

黄山市茶产业具有龙头企业突出、注重品牌等特点,也存在茶园基础水平仍不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整合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提出转变基地发展方式、转变企业加工方式、转变品牌宣传方式、转变管理服务方式的发展对策建议。

黄山市;茶企业;品牌;茶经济

黄山市是全国主要名茶产区,是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的原产地,更是安徽重点产茶市。茶业是黄山传统特色和农业支柱产业,全市150万人口有茶农 70万,茶叶收入是全市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15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明确通过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本文从“计划”中提出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和“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围绕黄山市茶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浅谈拙见,供商榷。

1 黄山市茶产业现状及特点

“十二五”以来,黄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将茶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新农村建设突破口来抓,出台规划,建立专项发展资金,主攻基地、龙头、质量、品牌、管理等关键环节,黄山茶业步入健康、良性发展轨道。2014年,全市茶叶产量 3.29万吨,一产产值28.88亿元,综合产值101亿元,全市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4125元,自营出口2.96万吨,创汇1.287亿美元。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 55家;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和著名商标 70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著名商标35个。省名牌产品17个,省名牌农产品11个,中华老字号2个。

1.1突出重点强龙头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一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革步伐。市、区县制定出台技术改革贴息政策,多渠道整合筹集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革步伐,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全市每年整合上亿元资金加大企业技术改革步伐,其中谢裕大公司引进7条大型清洁化智能控制加工设备,改造加工厂房,兴建茶叶保鲜库,年生产加工能力翻了两番;松萝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几年来的技术改革,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眉茶出口加工企业。目前全市共拥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50家左右,茶叶加工产值达45亿元。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黄山市政府与上海光明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性协议,拉开了黄山茶业与大企业、大财团合作的新篇章。联合利华投资新建全球研发中国茶叶中试基地;猴坑公司与深圳市红筹、天矶星投资公司合作投资,共同打造“猴坑”品牌,提升公司竞争力;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与天健公司合资,从事系列健康食品饮品的开发。这些企业的引进,有力地推进了黄山市茶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了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三是加快茶叶板块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以徽州区核心的黄山毛峰产业集群,以黄山区为重点的太平猴魁加工板块,祁门县祁门红茶加工集群已初见端倪,休宁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眉茶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1.2拓展市场树品牌

黄山市在发展茶产业进程中,把开拓市场,扩大对外开放放在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真举实措,强力推进。一是连续多年举办大规模的茶叶博览会。从 2005年起,市政府每年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黄山茶大型展示推介会,积极参与国内的茶文化节、中博会、交易会,通过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形式、广视角、全方位地展示黄山优越生态环境和黄山名茶独特风味,宣传徽文化和茶文化,推介一批强势品牌,树立黄山茶“安全、绿色、健康”形象,黄山茶叶在上海、北京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二是加快全国营销网络构建步伐。通过开专卖、进超市、建连锁和网络营销等多种形式,构建全国市场营销网络。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外埠经营茶叶的各类经营户有近 2000户,开设的专卖店2600多家,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120多家企业产品进入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的超市。歙县汪满田茶场自建 30多家专卖店,并成功打入上海 20多家大型超市,成为上海地区最大的品牌茶销售企业。三是加强品牌创建、整合和保护。积极鼓励企业争创省级以上名牌,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重奖。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太平猴魁”证明商标得到国家工商局批准。同时,黄山市还积极与上海茶叶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联手,开展“纯正黄山茶叶经销店、黄山茶特约经销店”的评选授牌等活动,以加强黄山茶叶品牌的异地管理,维护黄山茶叶声誉。

1.3注重安全抓质量

茶叶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生命线。黄山市始终把茶叶质量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一是加强“三品”认证和管理。全市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97.3%;加强认证茶园常规检查,严防“重认证、轻管理”现象发生。二是抓好标准示范茶园建设。按照农业部《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工作方案》要求,扎实推进标准园创建工作。相继建成黄山区、歙县、休宁县、祁门县四个省级标准示范茶园和屯溪区、徽州区和黟县三个市级标准示范茶园。三是实施茶叶“高效生态工程”。依托龙头企业、茶叶合作社和家庭茶场,建设16667hm2亩生态高效茶园。项目区茶园平均亩收入达到 4000元以上。四是实施“清洁化改造工程”。大力实施清洁化改造工程,全市改造初精制厂近500座,加工环境明显改善,清洁化加工水平显著提高,并涌现出谢裕大、猴坑、六百里、祥源、天之红等一大批行业领先、达到食品加工要求的茶叶清洁化加工厂。五是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村两委、茶叶合作社和家庭茶场,建立专业统防统治植保队伍,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诱虫黄板、生物农药,最大限度控制农残,保障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全市建有专业统防统治队伍 116个,覆盖面积13333.3hm2以上。

1.4依靠科技促升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多年来,黄山市一直在追求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茶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相继研建出国内第一条自动化清洁化绿茶生产线,黄山毛峰茶、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研发出茶叶超细粉体加工技术和茶叶系列功效成分提取新工艺,开发茶黄素、茶氨酸、超微茶粉等产品。全市共有十几项科技成果获省市科学技术奖,获得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共50多项。多维生态茶园模式《茶树的种植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谢裕大公司的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黄山毛峰茶业集团被授予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二是加强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了4个省级科技专家大院,直接转化科技成果近 50项,示范应用新技术近60项。培育出7个国家级良种、4个省级良种,选育了滴水香、茗州种、柿大茶等一批地方良种,为品质改良提供了有力保障。

1.5延伸产业增效益

产业链条短小、茶产品单薄一直困扰着黄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黄山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一是开发精深加工,研制多元产品。自联合利华、光明集团等大型企业进驻黄山,结束了黄山没有精深加工的历史,加上光明茶业、神草公司等本土企业产品升级,茶饮料、超微茶粉、茶黄素、茶多酚、速溶茶、减肥茶和茶食品等多元产品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茶叶附加值。二是弘扬茶文化,拓展文化价值。以历史名茶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了一批集历史文化、制作演绎、茶艺表演和旅游纪念为一体的茶叶博物馆、文化楼等茶文化展示中心,以丰富茶产业内涵,提升茶文化价值。三是开展“茶旅”结合,叠加经济增长点。依托优越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茶以旅兴、旅以茶名”的茶旅结合新模式,目前已建成黄山区“现代茶博园”、徽州区“唐模现代农业休闲示范园”、休宁“荣山示范园”、歙县“蜈蚣岭生态茶园”、屯溪区“红旗茶事体验园”和祁门县“牯牛降金山茶叶生态园”,并成为广大旅游爱好者和普通百姓经常造访的休闲养生之地,生态旅游、茶文化旅游正成为黄山茶产业发展亮丽一章。

1.6强化统筹优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黄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工作,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黄山市茶产业发展领导组,统筹协调茶产业发展各项工作。二是制定出台政策。出台了《黄山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黄山市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黄山市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市级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无性系良种、企业技术改革、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等方面,各区县也建立了专项资金。每年市、县财政拿出 3000万元,支持茶产业发展,农委、财政、科技、质监、工商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制定相关具体措施,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茶产业发展。金融部门主动为企业融资、排忧解难。

2 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黄山市茶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亮点多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茶园基础水平仍不高

黄山市内茶园树龄老化,树势衰退,覆盖度低的情况较为普遍,大多数陡坡茶园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全市无性系良种比率仅占26.9%,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2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千家万户种茶,茶农质量安全意识薄弱,加上少数农资经销商和企业受利益驱动,使得部分茶区销售和使用茶园禁用限用农药和茶叶加工掺杂使假现象依然存在,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难以彻底排除;虽然“三茶”认证茶园比例已达97.3%,但尚存有“重认证轻管理”现象,部分茶园不能按有机、绿色、无公害要求管理。

2.3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虽然近年来黄山市在产学研结合、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生产线研发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所占比重低,茶厂优化改造任务仍较艰巨;夏秋茶利用率低,精深加工尚显薄弱,企业根据市场调整改进工艺的意识仍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2.4品牌整合有待加强

黄山市所产茶类丰富,涉及红茶、绿茶、白茶、黑茶和乌龙茶等,与之相应的是品牌杂、乱、多,亟需整合。以黄山毛峰为例,生产企业不下百家,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真伪难辨。产品标准化体系不够健全,仍是做大做强茶品牌的瓶颈。

3 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未来五年,黄山市茶产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农为基础,以企业为抓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四大转变”为重点、以社会化服务为手段,实现茶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改造升级。

3.1转变基地发展方式

以提高组织化程度为突破口,转变茶园基地的发展方式。一是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大茶叶专业合作社政策宣传力度,以企业、村组织、能人大户为主体,牵头兴办茶叶专业合作社,鼓励茶农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整合茶农的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实行茶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二是鼓励茶园合法有序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托管、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茶园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集约经营。三是支持企业建立稳定茶叶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借助自身资金、技术、市场优势,自建茶叶生产基地。鼓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村组织、家庭茶场和专业大户间建立紧密型基地。

3.2转变企业加工方式

以推进清洁化标准化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企业加工现代化水平。一是加快推进茶叶加工标准化和清洁化。围绕黄山主产茶类,梳理种植、加工、包装和储运等环节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适合我市茶产业发展的茶叶标准体系。积极推广电、液化气、柴油等清洁化能源,进一步加大茶叶初制厂清洁化改造力度。二是调整茶叶产品结构。加强对安茶、黑茶和黄山白茶等特色茶叶产品研制开发,丰富产品种类;加快对传统名茶和特色茶叶加工工艺的改进与创新,提升产品档次、价值;加强精深产品研发,提高夏秋茶利用率,延长茶叶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茶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革步伐,加大集连续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于一身的现代化加工设备及流水线的研发和推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支持条件成熟的公司运作上市。

3.3转变品牌宣传方式

以创新品牌宣传方式为突破口,全面提升黄山茶叶市场占有率。一是强力打造优势品牌。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创建、宣传和保护力度,打造优势品牌,继续开展黄山名茶系列宣传推介活动,鼓励支持企业通过主流媒体平台,开展全方位广告宣传,不断拓展茶业新业态。二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引导企业利用“天猫、淘宝、京东”等网络交易平台,做大企业电子商务。依托黄山电子商务协会优势,在主流淘宝平台搭建黄山馆,打造黄山茶业电子商务高端平台,提升茶业整体实力。

3.4转变管理服务方式

以构建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提升茶产业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建立完善服务茶产业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构建“信贷+担保+保险”三位一体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茶企、茶叶合作社、家庭茶场提供融资担保。二是构建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茶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切实加强技术指导、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和信息发布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茶叶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茶叶企业等为茶叶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促进茶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建立区县农资(茶叶)配送中心、乡镇配送站和村级配送点,健全和完善农资配送网。三是加强产业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县茶产业发展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强化对茶叶项目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切实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同时有针对地开展科技培训,普及茶园标准化生产管理科技技能,举办机剪、机采、机耕和茶园统防统治现场会。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引进与完善物联网技术,加强对企业和农资市场的日常监管。

(责任编辑:蒋文倩)

S571.1 文献标示码:A

1006-5768(2016)02-051-004

2016-03-11

徐丽萍(1965-),女,国家职业技能茶艺师高级考评员。

猜你喜欢

黄山市茶业黄山
“全家福·幸福时刻”摄影作品
——部分获奖作品(黄山市)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黄山冬之恋
黄山市屯溪区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传统村落民宿发展研究——以黄山市西溪南镇为例
贵州茶业大事记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