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北梁

2016-03-24李廷舫

草原 2015年9期
关键词:包头市棚户区文化

李廷舫

我走进北梁,是因为它的变迁令人向往。

我走进北梁,循着它历史的踪迹寻觅徜徉。

北梁,原本是一个地名,是原在包头市东河区北面坡梁上的十几万人口所居之地的名称,是包头人对这个地方由来已久的称谓。可是如今,虽然还是地名,时代和人民却赋予了它新的含义,使它和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联系了起来,成了一种象征。2013年以来,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改造,不仅声震包头,名扬内蒙古,而且受到了全国众多人士的点赞称颂。

如今,原住北梁的四万七千多户居民搬迁了,从拥挤破旧的棚户区,搬进了市区新建的高楼。他们告别了以往,也带走了乡愁。

我循着历史的踪迹走进北梁,得知这片背依青山、面临黄河的坡梁,当年曾是众多“走西口”人的落脚安身之地,也曾是晋商精英们的创业发达之地,曾被视为一片富有“龙脉”的风水宝地。要知北梁的年月有多久,得先探究中国北方人群“走西口”的历史有多长。

据专家考证,致使包头人口剧增的移民潮始于清朝。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康熙皇帝将清王朝原定的对塞北河套地区的“封禁”政策进行了调整,实行“开放”与“搞活”,允许“口里”的汉族和回族农民到“口外”种地,也允许手工业者和商人到“口外”从事经营。于是,晋西北和陕北农民最先成群结队越过长城,在长城以北、土默川而西,向蒙人租地耕种。随后,雁北和晋中地区一些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也纷纷“走西口”来到塞外,谋求生存与发展。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走西口”第一个高潮。而在这个移民高潮中,包头北梁成了部分“走西口”人的理想去处。

人们看好了这片临近黄河的地势稍高的坡梁,盖个土房或搭个茅庵住下,或租种蒙地,或跑着耍手艺,或做小买卖……一人又一人,一户又一户,一拨又一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或穷或富,在这里扎下了生命的根。这样,原来人烟稀少的被称作包头嘎查的北梁上,最早形成了几个小村落。

清朝雍正末年到乾隆初年,有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回民,以及来自陕北、甘肃、宁夏等省的“西路回回”,多以贩卖牲畜或经营食品为业,在此定居。由此在北梁上又形成了一个回民集中居住的区域。

又乾隆年间,山西祁县乔姓商人“走西口”来到包头,靠租种蒙地淘得了“第一桶金”,后在北梁建起了商号,买卖盛极一时。

以后清朝咸丰年间和光绪年间出现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走西口”高潮,都有大量“走西口”人在包头北梁定居。

这时,包头北梁上的几个小村落早已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人口聚集、店铺相连的初具规模的街镇。到了清末和民国初年,北梁已成了包头的商业中心和西北地区皮毛、粮食、药材等物品的重要集散地。

这时的包头北梁上,除了日渐增多的普通民居,也建起了一些像模像样的宅院,先后住进了一些达官贵人。

如此经年累月,这里形成了蒙、汉、回等多民族杂居的局面。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人群,各自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寻找着精神寄托,先后在北梁上建起了福徵寺、吕祖庙、清真寺、妙法寺、龙泉寺等庙宇,还建了天主教堂。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碰撞,各种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在这里融合,逐渐形成了以西口文化为主色调的地域文化。人们说包头根在东河.魂在北梁。是的,北梁上一处处院落、一间间土房,都装满了三百年的文化积淀,也演绎着北梁人的艰辛和希冀。

我走进北梁,要寻找包头的根,寻找东河的魂。

我走进北梁,抚摸着它岁月的忧伤。

我走进北梁,叩询着它过往的时光。

时光是有情的,也是无情的。它可以让北梁在岁月的一次次阵痛中出生,也可以让北梁在岁月的磨蚀中嬗变。就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算起,迄今三百多年。

三百年,任谁也无法抵挡自然规律所致的人口增长,居住北梁的每一个家庭都在发生着自然的变迁:一人变两人,两人变多人……一户变两户,变三户,又变四户,变五户……人口和户数逐年增多。自然,所需和建造的民居也越来越多。

三百年,人们也无法抗拒大自然恒久的威力,年年风雨霜雪如期而至,它们施展着自身的“魔法”,让一间间房屋变得破败,让一堵堵高墙成为颓垣。而人们不服输,房子破了再重建,墙垣倒了重垒起,而且每重建重垒一次,都要为满足需要而想方设法尽量扩大面积,占有空间。这样年年岁岁,一茬又一茬北梁人在固有面积的北梁上生存着,占有着,建造着……历经风雨沧桑,往复循环,和大自然相互抗争着,又相互交替着,不断改造着北梁的面貌。

三百年,中国社会经历着不停的风云变幻。远的不说,就说国民党统治的民国年间,这片土地连遭兵灾匪患,遭受过日寇铁蹄的践踏,也弥漫过国内战争的硝烟。几十年,反动政府实施强征暴掠,一天天加重着人民的苦难。兵荒马乱中,北梁这个平民聚居的地方,艰难地存在着,挣扎着,也自然地衰败着。

毋庸讳言,解放后近三十年偏重狠抓阶级斗争,政府亦无暇顾及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

三百年,尤其是近百年和近几十年间,由于难以控制的私搭乱建,致使北梁上的院落和房屋一年比一年拥挤不堪,从高处看去,鳞次栉比,密密匝匝,如堆如积,给人以透不过来气的感觉。显然,超量的人居已成为这片坡梁难以承受的重负。而人居条件,可以用七难两差来概括。七难是:行路难、吃水难、如厕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使用通电通讯线路难;两差是:卫生环境差、生活设施差。北梁成了包头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集中连片棚户区。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至80年代,中国人居条件普遍较差,那时走进包头北梁棚户区,并没有觉得这里怎样的破旧和难堪,只是让你不免感叹老城区居民居住条件的艰难。可是,到了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居民的居住条件逐年提高,各城市高楼大厦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幢比一幢漂亮,一幢比一幢雄伟。这样,在日渐繁华的都市中,在近在咫尺的现代化楼群的映照对比下,显然,北梁这样的棚户区成了这个城市的“第三世界”。拆迁改造势在必行。

可是,要改造这样一个积重如山的棚户区,谈何容易!

新世纪之初,地方党委和政府就开始推动北梁区域的改造,但由于受到居住密度大、拆迁成本高等因素影响,拆迁改造整体上进展缓慢。谁也没有料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后不久,忽如一夜春风来,给北梁人民送来了喜讯。这个春风,就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民生的切实关注和重视。

2013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二次深入包头北梁视察,对北梁棚户区改造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跟进,进行研究部署,确定了“四年规划、三年全面完成”的工作目标,包头市委、政府决心举全市领导之力、政策之力、资金之力、法律保障之力、全社会之力,打好北梁棚改攻坚战。2013年,北梁棚改工程全面启动。奋战两年,今天,北梁居民提前告别了棚户区,实现了宜居梦。

一个新的北梁在人们的视野里出现了。

我走进北梁,看到了一派全新的景象。

我走进北梁,把他们的欢乐和幸福分享。

2015年2月3日,正是李克强总理第二次视察北梁两周年的日子,我随内蒙古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团一行来到北梁。在北梁新区,我看到了一片片新建的错落有致的楼群,一幢幢高耸入云的楼房,看到了一个个环境优美而整洁的社区,看到了男女老少一张张喜气洋溢的笑脸,也看到了他们新生活的喜人景象。

历尽艰难的北梁人终于告别了昨天,搬进了新的梦想家园。这里他们不仅有敞亮舒适的新居,还有着良好的环境。社区活动中心里,卫生室、图书阅览室、书画室、文娱活动室、多功能健身区、棋牌室等,各种设施应有尽有;还专门设有日间照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妇女创业园、社区服务中心,物业服务、家政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就业指导服务、综合信访服务、志愿者服务、劳动保障服务、民政救助服务等等,各项服务一应俱全。今天的北梁居民被现代文明气息围裹和熏染着,走进了更为先进和便利的生活境地,感受着悄然提升的生活质量和做人的尊严。

在北梁新区一个社区活动中心,我结识了一位性格内向的“五零后”女士。她是山西“走西口”人的后代,生在北梁,长在北梁,20世纪70年代曾去河套农村插队八年,后又回到北梁,在一所小学当教师。六十年生活在北梁,她有过童年的欢乐,但记忆更多的是艰辛。成家后她一家住在北梁上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经受了太多的困窘和尴尬。现在,她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她每天到社区活动中心来唱歌、健身,甭提心里多快乐!她有时激情难抑,由不住提起笔来,写下了一首首心中的歌。从她的作品可以看出她没有多高的文学天赋,没有多么绚丽的文采,但她写的每字每句,都是发自心底的声音。“北梁人民心向党”,“祖国祖国我爱你”,“北梁人实现了宜居梦”,“青春绽放谱新篇”……她写的是对党和祖国的深情,是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她像许多饱经风霜、饱受艰辛的北梁老人一样,在这里绽放着青春,增强着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许多北梁人也都像这位“五零后”女士一样,他们在这里尽情享受生活的同时,也都表示,在新的生活环境里,一定要同心合力,共建和谐、文明、美丽的新北梁,以回报党和政府的关怀。我感觉到,他们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整体生活向着现代文明推进了一大步,精神世界也得以升华和拓展。

也是在北梁一个社区,我还接触了一位社区女干部,她说:“为了北梁的明天更美好,我们正加倍努力,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看了眼前的一幕幕情景,听了人们的一声声话语,我感到北梁的历史真的翻过了沉重的一页,北梁棚改为包头城市发展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接下来将是绘制北梁历史新篇章。

北梁的明天更美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了解到,包头市市委、政府,东河区区委、政府,已经对建设新北梁做出了规划。令人欣喜的是,包头市这次北梁棚改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保护了有价值的历史古迹。按照《包头市东河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包头市将要在东河区打造西口文化名城、黄河湿地胜境、民俗传承大区、多元宗教圣地。此进程中,将深入挖掘北梁的西口、晋商、宗教、民族等特色文化资源,全面展现老包头历史和民俗面貌,建设融汇多元文化特征的北梁文化产业园和文化旅游区。那时包头市的文化辞典上将会堂而皇之地增添一个新词,即“北梁文化”。

那时你再走进北梁,定将是文化之旅,也仍将是寻根之旅。在那里,从北梁人的历史记忆中,寻找包头的根、东河的根,寻找西口文化和走西口人后代的根,也寻找北梁人代代相传的精神的根。

猜你喜欢

包头市棚户区文化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实验小学六(3)中队
年味里的“虎文化”
棚户区改造被设限
谁远谁近?
包头市东河区城市绿化现状评价
关于鼓励企业自主进行棚户区改造的探讨
棚户区改造方案——PPP模式初探
包头市“健康水工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北京市棚户区改造政策分析
全国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将在包头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