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开放式教育视角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6-03-23乔万敏邢亮

成才之路 2016年4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高校

乔万敏+邢亮

摘 要:开放式教育是多元、民主、自由、创新的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突破、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实施开放式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开放的视野、创新的理念;需要建立开放式的办学体制,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需要探索开放式教育机制,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建设开放型的师资队伍,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打造开放式的创新文化,“润”育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开放式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0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列为重中之重,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核心任务,把“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作为重大实施项目,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作为教育重大改革试点,明确了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着力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问题,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仅从开放式教育的视角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问题。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呼唤开放式教育

1.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反思

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质量专门人才,更需要大批创新型的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也正反映了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现状。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E.P.Torrance)曾对87名教育家做了一次调查,要求列出创造型学生的行为特征,其中被提到次数较多的行为特征是: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想象力丰富,喜欢虚构和叙述,富于幻想;不随大流,不过分依赖集体的意志;主意多,喜欢搞试验;顽强、坚韧。国内外教育家关于创新型人才定义提法不一,但有共性。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拘一格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从事的研究当作人生的乐趣与追求;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信力,个性突出;动手能力强且想象力丰富,创新意识强不墨守成规;在某一领域有渊博的知识,而不被其束缚。其中具有创新思维、具备创新能力、取得创新成果是创新型人才的三大主要特征,而创新思维是基础,创新能力是保证,创新成果是标志。

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同质化的人才培养及办学模式。在办学模式上,一些专科争上本科,本科争上硕士、博士点,普通争上重点,单科向综合看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没有特色,缺乏个性。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作指导,不能因材施教、区别培养,喜欢用统一的标准、一样的方法、标准的答案等指导和教育学生,使得学生个性不突出,缺乏创新力。二是功利化的短视办学思路。一些大学片面强调规模建设,忽视内涵发展;片面强调数量增长,忽视质量提高;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结果大楼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培养的学生数量多了,而社会需求的人才不足。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一流的创新型人才难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效不明显。三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方式。在教育方法上,重“灌输”轻“引导”,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认同状态,主体精神、主动性退化,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得不到开发;在教育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学习成了应付考试、顺利毕业的工具,学生创新精神、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在教育思维上,重“结论”轻“推论”,传授“正确知识”、学习“标准答案”成为教师和学生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长期训练的是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开发和训练;在教育关系上,重“管理”、轻“教育”,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管”与“被管”关系,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自由学习的空间。四是知识型的人才评价标准。高等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脱离知识化、分数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大学考试基本上是知识化的内容、标准化的答案、分数化的成绩。人才培养的模式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教育培养匮乏。这种局面造成我国培养的大学生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牢固,但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明显薄弱,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不足。五是管教式的管理方式。高校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诸方面要求过多,管得过宽,主要表现是凡事大包大揽,结果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没管好。这是不懂教育规律、不懂人才培养规律的表现,这种管理方式很难造就创新型、见世面、成大事的优秀人才。

2. 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开放式教育的呼唤

开放式教育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视角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应把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不确定性贯穿其中,给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给教育对象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第一,开放式教育是民主的教育。曾产生过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美国伯克利大学非常注重通过开放式教育培养学生,师生交流非常平等轻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张秀兰在伯克利大学接受了非常民主的开放式教育体验。她课后经常跟导师闲聊,开始两年,“多是听着,偶尔插几句;后面两年就是两个人的讨论和争论。一开始,争论起来我输得多赢得少,再后来就是我赢得多输得少”。最后导师感慨地说,“我能教给你的都教给你了,你应该考虑自己去闯。”张秀兰教授的经历是开放式教育方式的典型事例,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第二,开放式教育是鼓励自主的教育。1985年,张亚勤赴美留学,在以满分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后,他跑去向导师求教如何选择博士论文的题目。谁知导师说:“我还正要问你这个问题呢!”在国内,类似的问题总是导师先给学生划定一个大致的论文范围,而在美国,总是学生自己找研究课题,导师只是最后帮助把握一下,提一些建议。教育应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养成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独创性。第三,开放式教育是鼓励创新的教育。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授课方式是很开放的,很多课主要不是靠老师讲授,而是学生自己阅读大量的学术刊物,学习本领域的学科知识,上课时由一位学生做专门发言,老师不断提问,以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当代教育应把鼓励创新作为核心要求,无数事实一再证明,有些在校期间成绩一流的大学生因为墨守成规而成为“规则”的执行者和守护者,而许多在校期间思维活跃、学习成绩不十分突出的大学生,毕业后往往容易成为新“规则”的制造者和开拓者,也就有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开放式的教育是限制较少、学习自主、包容个性、鼓励创新的教育。多元、民主、自由、创新是开放式教育的基本特征,鼓励创新是开放式教育的核心。

从开放式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作用来看,开放式教育是过程、是途径、是手段,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目的、是结果、是要求,二者的本质意义是一致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施开放式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的,实施开放式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保证。从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世界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实施开放式教育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开放式教育来实现。实施开放式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破解的课题,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今后改革突破的重点、难点、切入点和突破点。

二、实施开放式教育,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1. 秉持开放的视野,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

实施开放式教育,首先要有开放的视野,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我国高等教育以往存在着的“封闭式”教育弊端,不仅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关,更与视野不够开放、思想不够解放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倡导解放思想,每一次思想的解放都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社会的巨大进步,这又反过来推动着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这一经验也适用于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实施开放式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有开放的胸襟,国际化的视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方面已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在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办学模式、成熟的办学经验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实施开放式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自身的探索,更需要放眼世界,吸收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一切国家和地区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实际,改革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弊端,探索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全面掌控前沿信息的方法,通过邀请国外开放式教育专家讲学,派遣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的领导及专家到国外学习开放式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经验,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及时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与信息,做到思想常解放,视野高且远。

高等教育要有教育的理想、科学的理想。实施开放式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教育思想方面树立新理念:树立改革开放的理念,坚持自主创新与吸收借鉴相结合,以开放的视野关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与趋势,以改革的气魄兴利去弊;树立和谐的人才理念,以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分层培养的理念,使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促进拔尖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树立按规律办事的理念,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坚持教育家办高等教育,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树立开放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实施民主、自由、多元的开放式教育,建立、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崭新机制和宽松环境等。通过解放思想,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体制、机制、模式等方面达成共识。在教育理想方面坚持公益性原则,要有长远心态,坚持去功利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在外延发展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内涵发展相对薄弱,办学特色不很明显,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不相协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甚理想。这是前进中的问题,需要以沉静的心态从长计议,从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层面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作深入思考,积极转变方式,精心调整结构,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教育导向方面积极推进由教育家办教育,确保按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办事,办出特色与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师中倡导师德风范、敬业精神、学术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了真正的学术理想而潜心钻研;在大学生中倡导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养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2. 建立开放式的办学体制,落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校办学自主权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一些发达国家高校办学自主权有一套比较系统的制度设计,政府仅是宏观管理,各高校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高校内部事务,诸如专业与课程设置、学位文凭发放、机构设置、人事安排、教授聘任、经费筹措和使用等方面。这样做激发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也使高校真正面向社会办学。高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支出,在遵守法律和规定的前提下自主办学。

3. 探索开放式教育机制,突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是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观。知识经济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经济,需要创新型人才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变获取知识的教学目的观为发展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观,使教学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动机、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源泉。二是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发展知识经济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建立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探索自主式、启发式、兴趣式、推理式、探索式、交流式、创新式等新的教育模式,变“教学生学会”为“教学生会学”的教学方法观上来。三是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核心是师生间的民主平等,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处于教学的核心地位,但教与学双方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关系,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灌输,也不是简单自发的过程,而是教学双方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过程。民主平等相处、自主创新学习是开放式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对师生关系的本质要求。四是建立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学习评价体系是一根指挥棒,它指导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成才模式。建立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素养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开放式学习评价体系,努力创造宽松、和谐、包容、开明的学习和思考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在学习评价体系中,应突出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否具备独立创新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并作为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

4. 建设开放型的师资队伍,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决定一所大学水平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开放式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我们培养不出大批创新型人才,最根本的也是没有建立一支开放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当下高校师资队伍,一方面缺乏把发现、培养创新型学生视为教师天职的教师文化,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已经沦为并且习以为常成为单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教学不是智慧的启迪,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是程式化的知识灌输。建设开放型的师资队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把树立开放式的师资培养观念放在首位,明确建立具有开放意识和高远视野、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的师资队伍作为建设目标。把培养教师的开放视野和创新精神作为重点,从战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以开放的观念,为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多提供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多提供去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修学习的机会,多请国外著名教育家、大学校长讲学,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并获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经验。把建立引导创新、鼓励创新的工作机制作为关键,建立鼓励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评价制度、教书育人氛围,形成长效机制。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造就一批创新型的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实施海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打造一支与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相适应的开放型、创新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5. 打造开放式的创新文化,润育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种持续、稳定、系统、活跃、开放的创新教育环境,以优秀的创新文化“润”育创新型人才。从人才成长环境客体的角度看,高校创新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创新文化重在建设,通过建设形成精神、环境与制度三个层面相互影响,内在动机、外在环境与制度文化相互推动,个体的创新需要、群体的创新热情与制度的创新引领相互作用的浓厚创新文化。一是建立鼓励创新的学习绩效、人才标准的评价制度,长效机制是建立创新型文化的根本;二是教师要有带头创新、教会学生创新的育人意识和教学方法,发挥教师在建设创新文化方面的垂范作用;三是广泛深入开展开放式、创新型的高水平学术报告,形成以创新为荣、创新为本的学术导向,推动高校校园创新文化的建设;四是创造鼓励创新、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舆论环境。

三、结束语

高校及社会舆论氛围要用宽松的态度、鼓励的眼光支持创新,支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要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创新、怀疑创新。在创新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突出、强化、体现多元、民主、自由、创新的开放式教育特征,形成培养目标是创新型人才、教学方法是引导创新、学习评价是鼓励创新、学术活动是推动创新的浓厚氛围,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创新能力,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辉耀.开放你的人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常小勇.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现状及其迫切性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4(03).

[3]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N].江西日报,2007-03-12.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高校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