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寻求与身份建构
——“他者”理论视阈下的哈利·波特成长解读

2016-03-23王红艳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珠海519090

长沙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他者哈利波特

王红艳(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珠海519090)

自我寻求与身份建构
——“他者”理论视阈下的哈利·波特成长解读

王红艳
(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珠海519090)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以哈利·波特的成长经历为时间轴,描述了他迷茫——失望——挫败——历练——顿悟——成人的成长轨迹,成长小说展现的主人公(主体)与外在环境(他者)的交互关系正是“他者”理论视阈观照的范围,从他者理论视角出发,主人公如何在外在环境的变化中一步步建构自我与身份展现得清晰明了。哈利·波特在麻瓜世界遭遇的自我认知困境与在魔法世界获得的身份认同,是其成长过程中“自我”与“他者”不断地相遇、相互凝视的结果。而正是在这样的动态过程中,主人公(主体)承担起对他者的责任,获得他者的认可与信赖,从而建立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之间的统一性,完成英雄式人物的身份建构。

哈利·波特;“他者”理论;自我意识;身份建构

《哈利·波特》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系列魔幻小说,该系列小说文化底蕴深厚、想象丰富、叙事宏大。2008年,英国资格评估与认证联合会(AQA)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列入其课程与考试范围内[1];截止2015年,该小说被翻译成73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量售量超过4.5亿本,可谓是创造了网络时代的阅读神话。《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魅力不仅停留在书中,它还被拍成同名系列电影并开发成同名系列游戏而热销世界各地,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并将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

作品自问世以来,各种评论纷至沓来,褒贬不一。国内外学者对《哈利·波特》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向度,“一是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导向的主题学研究,致力于挖掘作品中丰富的文学原型;二是以社会文化批评为导向,评析作品中涉及到的性别、种族、权力、多元文化等主题”[2];三是从叙事学、形象学、教育学及儿童心理学等角度对该小说进行解读。《英国文学通史》的编者们用了近6页的笔墨来评述该小说,认为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在人类感情趋于程序化的今天,帮助人们获得本能的想象力”[3]。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继承了两希文化与巫术文化,并借用托尔金的“第二世界理论”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并置的魔法世界,以哈利·波特的成长经历为时间轴,记载了他从襁褓到成为人父的历程,论述了他迷茫——失望——挫败——历练——顿悟——成人的成长轨迹。从某种程度上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一部主人公哈利·波特的成长史,详细记录了他成长中对自我身份的迷惑与追寻。

个体的成长过程也是他寻求自我意识并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本文尝试从“他者”理论视阈出发,探讨他者理论与成长主题的契合点,考察哈利·波特在麻瓜世界的自我寻求和魔法世界的身份建构过程,展现个体如何依赖“他者”来形成自我,从而完成身份建构。

一 “他者”理论与成长主题

“‘他者’(The Other)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凡是外在于自我的存在,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可看见还是不可看见,可感知还是不可感知,都可以被称为他者。他者对于自我的定义、建构和完善必不可少,自我的形成依赖于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依赖于自我成功地将自己与他者区分开来。”[4]

“他者”概念可以追溯至黑格尔关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论述。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5],并且用主奴辩证法论证了这一观点,如“主人是通过另一意识才被承认为主人的。”奴隶主之所以成为奴隶主,取决于奴隶对他的承认。他者的存在与承认,是获得自我意识的先决条件,离开了他者对自我或主体的承认,自我本身无法成立。黑格尔的他者概念是后来许多他者理论的重要来源。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萨特再到列维纳斯,他们对他者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上,这种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主体建构他者,到主体与他者共在,再到主体成为他者‘人质’的过程。主体的中心地位不断消解,他者的地位不断上升。”[6]

“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拉康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现象学——存在主义和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提出自我主体其实是在语言结构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被建构起来的,受到象征性符号和主流话语(即大写他者)的召唤。”[7]

“他者”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主体)和“他者”。在自我身份的建构上,他者理论认为:首先,“他者”是“自我”寻求的先决条件。他者的存在,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先决条件,没有他者,人类无法认识自我,在主体建构自我的过程中,他者的“凝视”(gaze)是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者的‘凝视’促进了个人的自我形象的塑造。他者对我们的凝视、评价和判断,迫使自我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从而使主体产生一种自我意识。”[8]其次,“主体”的自我寻求与身份建构是在与“他者”不断地相遇、相互凝视中完成的。“自我”通过小写或大写的“他者”的承认来确立和认识自身,形成自我意识并建构文化身份。(这种意义上的“他者”,既指“自我”之外的、并与“自我”相关的其他人如身边的亲人、朋友等,也指“自我”生活于其中的主流文化如主流话语、主流意识形态等。)这也是“自我不断消化他者、吸收他者,不断将他者纳入自我意识、对其进行感知和认识的过程。”[9]他者理论研究的主体在自我寻求与身份建构过程中与他者的关系问题,正是成长小说所反映的主题。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颇为常见也极其重要的一个类型。主要描写主人公自幼年或少年到成年、自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不一定达到成熟的终极目标,而是处于一种‘人在旅途’的状态。小说多以成长个体与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社会达成某种妥协或调和而结束。”[10]成长小说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主人公(主体),二是外在环境(他者),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发展历程取决于他个人同周围环境的交互关系,并在与环境的互动里获得经验,渐渐成长并成熟起来,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确立自我,从而获得对自已和世界的清楚认识。

成长小说论述的主人公与外在环境的交互关系,正是他者理论的自我身份建构观点的实践展现,这便是二者的契合点。从他者理论视角出发,能够清晰阐明主人公如何在外在环境的变化中一步步建构最终的自我与身份,并能探寻出主人公自我身份形成的背后动因。这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主人公自我建构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笔者借用他者理论,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为例,再现哈利波特追寻自我与建构身份的过程,揭示深藏于作品华丽的魔法外衣之下的现实指向。

二 “他者”理论视阈下的哈利·波特成长

(一)麻瓜世界的自我寻求

1.哈利·波特与麻瓜世界的“他者”

在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作者设置了两个并置的世界,即魔法世界与麻瓜(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在时间上交互融合,空间上同时存在。哈利·波特的首次登场便是在麻瓜世界的德思礼夫妇家。哈利·波特因父母在他一岁多时被伏地魔杀害而成为孤儿,不得不被寄养在德思礼夫妇家。德思礼太太是波特太太的姐姐,即哈利·波特的姨妈。麻瓜世界里,哈利·波特接触最多的人便是德思礼夫妇和表兄达力,这是他在麻瓜世界里的亲人,也是他认识自我的重要“他者”。

而“他者”凝视的哈利,首先是被排斥的对象。德思礼一家从心理上极其排斥哈利,因为他们厌恶行为怪异的人和魔法,甚至不愿意有波特一家这样的亲戚。“德思礼太太佯装自已根本没有这么个妹妹,因为她妹妹和她那一无是处的妹夫与德思礼一家的为人处世完全不一样,一想到邻居们会说波特夫妇来到了,德思礼夫妇会吓得胆战心惊。”[11]他们尽可能撇清与波特一家的关系,所以他们并不欢迎甚至讨厌哈利这个“不速之客”来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

其次,被欺辱的对象。哈利·波特从小就被德思礼夫妇安排住在楼梯下边黑洞洞的经常有蜘蛛出没的碗柜里,穿着表哥达力穿过的旧衣服。表哥经常会对他“连捅带戳,连掐带拧”,喜欢拿哈利当“拳击吊球”并用拳头揍他的鼻子。在学校里,哈利没有一个朋友,因为达力一伙人不喜欢哈利,而大家不愿与达力作对。在家里,德思礼夫妇经常当面指责抱怨哈利有多么讨厌,对他的任何小错误都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在麻瓜世界,哈利可谓是在凌辱下偷生。

最后,被隐瞒的对象。德思礼夫妇不仅对哈利隐瞒了他的身世,还杜撰了他父母的死因——车祸身亡。他们不准哈利打听关于自已身世的任何事情,家里也没有关于他父母的任何照片;他们努力切断哈利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2.哈利·波特的自我认知困境

哈利在德思礼夫妇家生活了整整十年,这是十年的苦闷、迷茫生活。作为被排斥、被欺辱、被隐瞒的对象,哈利在麻瓜世界看似完整统一的自我身份,其实是一种误认,正是“这种整体性的幻觉构成了个性的现实,而构成自我的恰恰是这种自我的异化。”[12]

“人的自我意识的出现总有‘他者’作为参照,自我的建构既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他者’,而这个‘他者’就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是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实现的。”[13]换句话说,主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他者”,在“他者”的参照下形成。在哈利的自我认知中,这个镜中的“他者”是哈利身边的“小写他者”如德思礼夫妇、达力等给其建立起来的“镜中哈利的影像”。

由于“小写他者”们隐瞒真相并歪曲了哈利的“影像”,这些歪曲的影像带来了哈利对自已的“误认”。然而,他自身的“非同一性”的体验,如“额头上那道像闪电似的淡淡的疤痕”;“经常梦见会飞的摩托车”;“头发疯长,理发的次数比全班同学的总和加起来还要多”;“能够与蛇交流”;“莫名其妙的就坐在伙房的烟囱上”、“经常有穿着奇装异服的人跟他打招呼”等又让哈利觉得自已与众不同,与麻瓜世界的“他者”绘制的“影像”不一样。自身体验与“镜中影像”之间的矛盾使他没法获得对自我的认同。他在苦苦地寻求自我,却不知道自已是谁,因而在头十年的成长里,他是迷茫的、苦闷的,对成长的世界十分失望,无法获得真实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

“每个人在出生之初就踏上了找寻自我的道路,为了获得周围环境的认同不得不选择自我的异化,把自我异化在他者的世界里,找寻迷失的主体,在自我和他者之间选择与挣扎,最后的结果是彻底的异化,把自已也变成陌生的他者,或者在充满他者的世界里找到自我的镜像,建立一个自我的身份。”[14]这就注定了哈利在未来的成长里,或被彻底异化,或打破麻瓜世界的他者给他的虚幻影像,去追寻真实的自我身份。

(二)魔法世界的身份建构

“‘身份’一词具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某个个人或群体据以确认自己在一个社会里之地位的某些明确的、具有显著特征的依据或尺度,如性别、阶级、种族等等,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用‘身份’这个词语来表示;另一方面,当某个人或群体试图追寻、确证自己在文化上的‘身份’时,‘identity’也被称为‘认同’。”[15]身份的两层含义密切相关,前者可谓是“自我(主体)”对”我是谁“的回答;而后者则是“他者”对“我是谁”的回应。因而,主体的身份建构过程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考察,即主体对自我的身份认同与他者对主体自我身份的认同,“自我”和“他者”共同构成了个体身份建构的边界。

1.哈利·波特与自我认同

无论是个体还是他者,对于个体的本质或特质的认同都是在时间的长河里逐步建构起来,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J.K.罗琳将主人公哈利·波特的自我寻求与身份建构过程作为了小说的基本情节线索。在“他者”海格告知了哈利父母去世的真相并揭示了哈利的巫师身份后,哈利突然进入到充满神奇力量的魔法世界,从麻瓜世界被排拆、被欺辱、被隐瞒的对象变为魔法世界倍受人们敬仰的英雄,这种个人身份的剧变让哈利陷入了自我身份认同焦虑,让初入魔法世界的他对自己学习魔法没有信心,对自已的能力表示怀疑。当海格告知他是一个巫师时,“他没有感觉到高兴和自豪,相反,他认为这肯定是一个可怕的错误。”在去魔法学校的火车上第一次遇见好友罗恩时就表达了对学习魔法的忧虑,“我敢说,我一定是班上最差的学生”。另外,他常自言自语地说,“每个人都觉得我特别,但是我却不懂魔法。”[16]

“自我作为身份认同的主体,其主要从个体内部的情感、意志出发来寻找一种关于自己的确定感。在这个维度上进行的认同活动即个体通过确认一套思想、情感、价值、态度和行为,用以界定自我的身份的过程,其核心是对于‘我是谁’这个个体身份认同的本质问题的主观结论,而这一结论也将直接主导个体与世界互动的现状,将个体的生活带进未来。”[17]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哈利主要从情感、行为、价值观三方面获得自我身份的确定感。首先,情感上的自我身份确定。通过魔法世界的重要他者们,如关心他的长者阿不思·邓不利多校长、教父小天狼星布莱克、钥匙管理员鲁伯·海格、母亲一样爱他的麦格教授、韦斯莱太太,以及两个一直伴其左右、形影不离的好友罗恩和赫敏等的关爱及言说,哈利从情感上渐渐认识、接受并珍惜自已的巫师身份。

其次,行为上的自我身份确认。通过特定行为让哈利了解自已的特质,如能反映一个人真实品质的分院帽说哈利有勇气、心地也不坏,有天分,也有急于证明自已的强烈愿望;他继承了家族的飞行天赋,成为百年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最年轻的找球手;他在13岁就能熟练使用守护神咒,在黑魔法防御术上有极高的天赋等等,这些行为让哈利形成了对于自我身份的确定性认知。

最后,价值观上的自我身份确定。价值观上自我身份确定,也即明确面对自我欲望与社会利益引诱时的自我立场、自我禁忌。罗琳通过哈利的一次次冒险事件,如努力阻止邪恶阴谋的发生,保护魔法石,直面他的宿敌伏地魔;拯救金妮并将伏地魔留下的神秘日记销毁,挽救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发现父母死亡的真相,寻找伏地魔的魂器,暗中寻机销毁伏地魔的魂器等,让哈利完成了个人的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并进一步明确个人主体对与之同在的他者的责任。在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就是自我对于他者承担责任的伦理关系,真正的主体性是作为责任而存在的主体。”[18]

2.哈利·波特与他者认同

与麻瓜世界不同,魔法世界的人们对哈利·波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当年哈利的母亲莉莉为了保护他,在死前用爱的力量将古老防御魔法植在了哈利的身上,所以阿挖达索命咒(能瞬间不留痕迹地置人于死地,没有任何破解方法)对他无效,他是史上唯一在阿挖达索命咒下生还的人。从他没有丧命于伏地魔的手下之时,他就闻名于魔法世界,并给魔法世界的他者烙下了特别的印象。父母留下的光环及哈利的大难不死让魔法世界的人们对哈利有着某种发自内心的殷切期许,让哈利在魔法世界一出场就成为焦点,“小写他者”对其仰视、瞩目。

这些“他者”的注视、关切及其为哈利绘制的“镜中影像”让哈利真实地认识了不一样的自我。虽然表面没有任何变化,但哈利的内心渐渐对自已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他不再迷茫、失望、不再具有那么多在麻瓜世界经常萦绕心关的挫败感,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心的慢慢建立与真实自我的慢慢展现。

如果说外界的期待目光只是初步彰显了魔法世界的他者对哈利的认同与肯定,那么以哈利为核心的小团体在魔法世界的一系列冒险事件则真真切切地让他者见证了哈利的卓越和优秀,他既具有领导能力与领袖精神,又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能坚持真理,同一切邪恶势力与错误行为作斗争,追求正义并伸张正义。哈利的行为不仅获得了魔法世界的权威他者如阿不思·邓不利多校长及魔法学校老师们的肯定、支持、鼓励,也让魔法世界的他者们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哈利的认可、赞赏、信任。

“他者认同指向了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共同体对个人身份的界定,他者认同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承担了自我认同的背景与外部条件的作用,它外在于个人对自我的认知,但却为自我认知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而这种参照系的存在为自我认同的完成提供了一种方向感。”[19]他者的认同,首先让哈利走出自我认知困境并建立起真正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已是谁。其次,他者的认同引领着哈利朝着“善”的方向前进,并带给哈利勇气与决心,让他能与以伏地魔为代表的“恶”势力奋战到底;最后,他者的认同让哈利在面对自我心中的善恶斗争时,选择善的立场,并战胜自我,战胜心魔,明白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明确自我对他者的责任,从而顿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完成他从普通人物向英雄人物的转变,完成英雄人物的身份建构。

人总是以他者的眼睛来看自己,以期获得他者认同从而建构自我的身份。他者的存在,能让个体更好地认识并确立自我,如果没有他者的对比,个体无法正确认识并确定自我。个体的成长,就是自我与他者不断地相遇、相互凝视,它是一个开放的永无休止的互动过程。正是在自我与他者的不断互动过程中,个体摆脱稚嫩、迷茫、失望,不断认识自己并明确自已与周围人与物的区别,明确自己对他者的责任。哈利在魔法世界的身份建构,就是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过程中明确自已对他者的责任,获得他者对自我的认可与信任。

个体的成长过程,是自我与他者碰撞的动态过程,也是个体自我意识寻求与个人身份建构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他者”的在场必不可少,主体也是作为“他者”的“他者”而存在。然而,主体并非他者的主体,他者也非主体的决定者,成长的结果是主人公(主体)承担起对他者的责任,获得他者的认可与信赖,从而建立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之间的统一性,达成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之间的平衡。“哈利·波特的主要读者群体为青少年,他们很容易认同他们的同龄主人公,很容易从哈利·波特的渴望里看到自已的渴望,从他的成功里看到自已可能取得的成功。”[20]

[1][3][20]常耀信.英国文学通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2]姜淑芹.《哈利·波特》研究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4][8][9]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他者[J].外国文学,2011,(1).

[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肖祥.“他者”与西方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刘玮.从他者视角探讨《复活》主人公的人性复活[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0]刘丽芳,李正栓,莱辛《天黑前的夏天》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6,(1).

[11][16]Rowling J K.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M].New York:Scholastic Inc,1998.

[12]严泽胜.拉康与分裂的主体[J].国外文学,2002,(3).

[13]刘文.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M].学术交流,2006,(7).

[14]丁礼明.《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身份危机与“拉康式自我”建构[J].外国文学研究,2012,(3).

[15]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7][19]夏珍珍.伤疤印记与身份指认——论《哈利·波特》系列对青少年身份认同过程的建构[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8]孙庆斌.他者视域中的主体向度[N].光明日报,2009-08-28.

(责任编校:余中华)

Self-quest and Identity-building:On Harry Potter's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ther Theory

WANG Hong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uhai Guangdong 519090,China)

Harry Potter series narrate Harry Potter's growth process of confusion,disappointment,self-frustration,suffering,epiphany and maturit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tagonist(subject)and environment(other)in initiation story falls into the fields of the other theory.With employing framework of the other theory,this study aims to show clearly how protagonist searches for himself and builds identity under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Harry Potter's dilemma of self-cognition and identity results from encounter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elf and other in growth.Protagonist(subject)is approved and trusted by bearing responsibility and is recognized as a hero by acquiring unification between self-identity and other-identity.

Harry Potter;the other theory;self-consciousness;identity-building

I106.4

A

1008-4681(2016)04-0117-05

2016-04-15

广东省教育厅成果培育项目“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职业素质’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

王红艳(1983—),女,江西九江人,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高职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他者哈利波特
读《哈利•波特》有感
我爱读的《哈利·波特》
成为哈利·波特
好脏的哈利
勇敢的哈利·波特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