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性”的考察:女性主义视野下网络同性恋小说写作

2016-03-23尤微

文教资料 2015年34期
关键词:第二性女权主义移情

尤微

摘 要: 同性恋小说写作是近三十年以来流行于网络的一种私人创作活动,以描写同性恋尤其是男同性恋的情感生活为主要内容,是活跃在年轻网民中的网络亚文化重要也是颇受争议的一部分。但是与表现的男同性恋主题恰恰相反,该类小说背后的写作者多是非同性恋的青年女性。基于调查结果分析认为,网络同性恋文盛行现象背后的女性创作动力主要源自对物质化两性关系的反叛以及满足自身对同性恋这一敏感话题的好奇心,呈现出后现代女性主义对话语权利的某种追求。这一网络文学现象,应予审视、反思、自律和净化。

关键词: 同性恋文学 移情 快感 女权主义 第二性

同性恋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属小众文化,在社会风尚、伦理道德以及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同性恋社群往往呈现封闭并且隐匿的形态。上世纪90年代,日本漫画界首先将“耽美”一词作为对男同性恋题材作品的栏目专名,由此引发读者对这类新题材的强烈关注,以廉价流行媒体(网络平台可供免费阅览的小说、影视、漫画以及相关衍生作品等)的形式经由台港繁体中文区的汉化译介进入内地读者和观众的视线中,其后短短十多年,基于日益成熟的互联网通讯建设工程,内地网络平台上同性恋相关作品的创作便从私人化色彩明显的实验模式过渡到了自发寻求切合读者期待视野的市场模式。若以当代分有合法ISBN编号的独立文学出版物为参照,网络同性恋小说的发布和流行所依赖的群体以青年女性为主导(年龄在15~25周岁的女性人数占绝对比重,基于笔者2009、2010年两次网络社区问卷调查共2000份有效数据,目前该部分人群年龄应相应增长),活动的发起和组织普遍利用公开或半公开的网络平台。

随着近些年社会文化环境变动和内地网络行为相关法律法规的成熟,网络平台的同性恋小说写作很大程度上将有别于正统文学史中涉及的同性恋主题文学,尤其在创作、接受以及审美层面有着非常鲜明的女权色彩,也正因为如此,当代女性网络私人化创作必会存在诸多误区,亟待引起注意。

一、动机考察:我为什么而写作?

网络同性恋文学方兴未艾之时,作为对传统仪礼伦常及公众审美倾向的一场哗变,其写作者往往是最先受到质疑和发难的对象。为保证研究的真实严谨性,笔者联系并拜访了多名从事网络同性恋文学创作的作者,其中实地见面访谈者六人,因时间或地域因素而仅限网络交流者九人。出于对双方情谊的尊重以及避免断章取义的诱导提问,笔者选择以地域、年龄、生活经历以及工作环境等客观要素为切入点,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初步的数据统计后归纳出基本趋势,虽然该样本数据存在考察群体数量不够繁多、筛选条件严谨性尚显欠缺等缺陷,但依然能呈现出一种大体趋势走向,即创作群体以东部沿海地区高学历女性居多,同时,该项访问研究具有参考价值的条件还有:为小家庭模式下的独生子女、拥有至少一项稳定工作(含学生),家庭收入稳定并且氛围相对自由开放、有一到两次情感经历、对同性恋不反感而自己的性取向为异性恋或双性恋、期待或已能够不依赖异性进而独立安排生活、作品题材虽颇为大胆出新但作者本人的两性观念和爱情观都比较务实且保守。

西蒙娜·波伏娃指出,在男女两性关系中,女方往往处于一种依附和从属的地位(即“第二性”)。《诗经·卫风·氓》曰: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夫为妻纲,红颜祸水,稍有放纵,等待女性的必将是身体与心理的双重伤害。波伏娃在《第二性》一书中从肉体和灵魂两方面分析了女性独特的欲求心理,从性角色来看女性的被动和顺从在精神上呈现一种近似祭礼的受虐反应,然而这种反应本身却暗含着女性的主动意识,大多数女性不愿被强制受虐。好比朱丽叶献身于男性的举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快感,在女性被动形态中异化而出的主动形态会在女性成长(自我认知过程)中倾向于自恋(自我保护)形态,可以相信这一点,女性之所以成为女性是因为女性想成为女性,而并非这个世界已经有了男性。以波伏娃和萨特为起点进行推论,大部分女性若是置身绝对男权主义刺激下,势必会生发出动物体内部潜藏的攻击性本能——思维发泄,依赖幻想和创作释放攻击性,既可减少给他者造成实质伤害的可能,又能以最低成本完成欲求宣泄和行为认同,创作历程艰辛也难以阻挡女性脚步的理由清晰可见。

后现代女权主义认为,过去的女权主义与妇女运动均更加看重事物而不看重话语的。例如,她们更加关注的是低工资问题、强奸问题和溺杀女婴问题,而不太关注自己在历史文献中被置于边缘地位的问题。因此后现代女权主义主张在妇女运动内部实行一个“模式转换”,即从只关注事物到更关注话语。①后现代女权主义主要继承德里达以及福柯的思想,认为理论即是“反理论”,因此话语和文本才是一切,话语即权力,故后现代女权主义者的诉求之一便是发明女性的话语,“用女人自己的声音说话”②。从事同性恋文学创作的作者颠覆了“小女人只能写作小女人的故事”这一女性创作的固有模式,她们不仅以女人的身份去写男人,而且是写两个注定要为爱牺牲的男人。在她们的笔下,婚姻是无所谓的,子嗣也是无所谓的,她们将以己身化为异类的“母亲”去首肯一段没有任何保障的感情,或复以“上帝”之名来左右男人的命运。

弗洛伊德有一段著名的“阳具嫉妒”理论,理论表示:“(女人)需要被爱与爱人,她们的虚荣也多为阳具嫉妒的产物,因为她们在性方面既觉得愧不如人,故只得较高估价其身体的健美聊以自慰。谦让一向被视为习俗造成的女性特征,据我们看来,也系用以掩饰生殖器的缺陷。”③在弗洛伊德看来,女性自卑和将权力拱手相让是因为阳具的缺失,这一现象在女性进行男同性恋关系的意淫④时得到消解。在对男同性恋关系进行小说式假想构建时,女性作者的内心诉求不是使自己与男性平起平坐,而是应高于男性,即成为男性命运的主宰者。女性在现实中往往对男性存有角色担当层面的心理负担,例如被领导、被征服、被索求等等,那么身为一个虚幻世界的主导意志,女性将位于一个绝对的心理高度,非将自身视同逃离义务的娜拉,而是向着个体意志乃至公众意志寻求话语的权力,去否定和抵抗所谓女性性别“缺陷”说。

二、审美考察:我因什么而耽美?

创作群体数量的庞大并不能合理表明某一类文学题材的感染力强大,针对这类作品的审美意向,笔者尝试与部分作者和读者进行了互保隐私的平等自由交流。在此过程中最为明显的两类审美因素分别是:

1.快感主义。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指出,一般快感主义者以快感和痛感为一物,审美活动的快感主义在一般认知下往往呈现心灵活动(能容者)与痛快感觉(所容者)混淆的混淆认知,克罗齐本人并不认同此观点,他坚持应该承认存在一种特殊活动为审美的活动。在对立考察中笔者认为快感主义并非不可解释网络同性恋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向。上文中曾有过涉及女性“自恋情结”的问题,维蕾娜·卡斯特在《羡慕与嫉妒:深层心理分析》一书中记叙了一个24岁年轻女子的梦境,这个梦是说“我”穿着比基尼身处某处的海滩,“我”开始不断注意自己的比基尼不如海滩上其他女人的合身并对此感到沮丧,而此时“我”的姐姐出现并告诉“我”,“我”才是最漂亮的,并且姐姐很轻蔑地表示别人眼中的那位绝色美人肯定是有钱人的情妇而且头脑愚蠢。维蕾娜分析认为,女性在这种潜意识活动中表现出了一种明显的防御态势,梦中主体“我”在内心深处有着渴求别人赏识和围观的欲望,而对其他具有美好形象的个体产生羡慕和向往使自己心情恶劣,此时的姐姐正代表了与“我”的自我非常接近的一种人格成分,她帮助“我”拒绝那位美女的形象,诋毁其人格和品行,使“我”在现实之中能够安于现实,不再被这种羡慕破坏心情。⑤

女性认知中的对手不光是男性,更有同类。“小三”往往徒有其表、阴险狡诈、不可理喻并且终将惨败收场,属于现实案例的灵活侧写,女性对男女间两性关系往往不具安全感,因此不同作者会不约而同地重复塑造该类形象,借她们的失败宣泄现实中自卑和同性竞争带来的压力,在心理防御时完成对身为女性的自我存在的肯定和自我羡慕。在创作中,借由角色的设定和人物关系分派可窥见作者的部分创作心态与精神活动,比如“母亲”,她象征着女性的权力,在以儒家孝道为纲的中国传统家族观念中,“母亲”即是“家”的象征,她是生育者、庇护者,更是初始生命的引导者。生母意味着温柔可靠并且善于忍辱负重,这是心的港湾,所以我们会由衷祝福“祖国母亲”,而从没问候过“祖国父亲”。反言之,“母亲”是家庭的附庸,她既然掌权,便意味着奉献,维系家庭为“母亲”不惜代价也要完成或履行的义务,也成为了大多数人对女性“应该具备”的素质条件的要求;在创作者的理想当中,“母亲”面对无子嗣保障的婚姻关系的构建若能点头称赞,一方面显露了独立女性对家庭实现女性价值这种普世观念的破坏,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生育功能的否定,或为女人,或为超人,由精神层次达到生理层面对男权的挑衅。

2.审美移情。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以精神分析手法交代同性恋的合法形态,以女同性恋为例,母性的传导往往会在特殊时期亲密的肌肤接触中产生超越亲情的异样荷尔蒙,但这并非是病态,这可以理解为移情形态的一种。然而在以男同性恋为写作主题的小说创作中,女性作者除了获得领导性快感之外,还应该具备另一种形态的移情审美冲动,任何故事的结局都并非十全十美,即便是空虚的幻想,情感历程亦会遍布荆棘,甚至最终如堕深渊痛不欲生。女性主宰男性角色如此行动不仅有权力欲求,毕竟她们“耽美”,即“沉溺于美之中”,必然对“美”有本性的追索欲求,“耽美”的美可以定性为不受法律和制度制约、又规避纯粹肉体享乐、同时依赖作者精神强度和思想深度来体现的一种别样的痛苦。笔者坚持一点,真正忠实于“耽美”理念而创造作品的作者,不计较其真实为人如何,她的精神必定在经历某种特殊的痛苦,正如莱辛在《拉奥孔》中传达出的思想,关于爱情的理想造型应避免一切丑陋,途径不是艺术游戏,而是平淡冲和地阐释一场剧烈的痛苦,战斗,挣扎,直至溢满哀伤。

三、女权外衣下的审美反思

前文简要论述了几点有关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同性恋小说写作审美诉求,然而不得不承认,网络平台的创作不计较作者的起点和身份,自由度高,隐蔽性尚可,不可忽略当中的确有不少足以媲美热销长篇巨制出版物的一流同性恋文学作品存在,但现实总归为两点,其一,同性恋文化圈及其附属产品在我国社情发展现阶段依然不属于大众文化范畴,缺乏必要理论指导与作者素质规范,一方面这些作品给大众一个理解和接受同性恋群体的温和途径,同时也可能由于资料不规范甚至作者心智欠缺而给现实中的同性恋人群带来不必要的误会和打扰;其二,纵观大大小小的网站和论坛,同性恋小说数量蔚为可观然而总体质量依旧良莠不齐,市场营销手段的推动吸引许多尚且缺乏阅历和基本素质的作者纷纷进圈以求分一杯羹,抄袭和侵权转载行为屡禁不止,甚至有未成年写手为赚点击量挣得稿费而大胆逾矩违规,发表的作品充斥露骨情色描写并且缺乏严谨的行文逻辑与规范,这无疑让诸多旁观者忧虑丛生。

创作的自由既含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女性作者在网络空间里自在挥毫之时是否确实可以达到一个恰切的境界?也许求索同等话语权的努力不当反会招致更加极端的偏见,也许情感诉求和欲望的宣泄超越了规矩会伤害你我他人的利益,又也许遭到市场规律绑架的自由之翼指向的竟是一座散发铜臭的监牢……受制于身,便该强于心,世界无疑会给独立女性萌芽的女权意志带来深重的发展隐患,唯有在这一点上男性与女性一视同仁。试想,一个身为个体的女人,表面或许是未受任何强制,然而本质却依然回归孟姜女的模式,凄凄惨惨戚戚,直到万里长城轰然倒塌——那么叫女人如此恸哭的是谁?值得思考。

注释:

①李银河.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哲学研究,1996(5).

②李银河.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哲学研究,1996(5).

③[奥地利]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商务印书馆,1987,12(第一版).

④意淫:意淫是一个中性词,主要是指不切实际的、过分的幻想(并且这种幻想一般不可能实现).它在很多程度上表明人对自己求之不得的事物的心理愉悦与追求.“淫”在这里指“过度的”,“过分的”,与“富贵不能淫”的“淫”意义相似,仅仅将它与性关联,是失之偏颇的.

⑤[瑞士]维蕾娜·卡斯特,著.陈瑛,译.羡慕与嫉妒:深层心理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0(第一版).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哲学研究,1996(5).

[2]李银河.爱情究竟是什么.载于李银河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5336010000kx.html.

[3][奥地利]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商务印书馆,1987,12(第1版).

[4][瑞士]维蕾娜·卡斯特,著.陈瑛,译.羡慕与嫉妒:深层心理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0(第1版).

[5][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第1版).

[6][法]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第1版).

[7][法]西蒙娜·波伏娃,著.郑克鲁,译.第二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第一版).

猜你喜欢

第二性女权主义移情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可敬的夫人》的后现代女权主义角度解读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