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为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第一驱动力

2016-03-22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王俊莲

中国科技产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产学研科技成果辽宁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 王俊莲

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为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第一驱动力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 王俊莲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崭新概括,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在中国的最新探索,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国运所系,必然选择。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产、学、研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产学研各自优势,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后劲。

“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创新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得到较快发展,科技体制改革系统部署,创新驱动发展统筹推进,规划任务目标基本完成,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特别是瞄准“中国第一”,精准实施了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大力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10万等级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组、中低热值R0110重型燃气轮机、大直径全断面硬岩掘进机、500公斤六轴工业机器人、128层螺旋CT等60余个重大创新产品实现产业化,累计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200余项,形成了核主泵、IC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产业链、创新链。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稳步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92亿元,较“十一五”末翻一番。

“十三五”是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和依靠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辽宁省政府围绕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目标,提出了“抓成果,促转化,提质量,增效益”的总体要求,明确了“一核、两转、三全、四提升、五协同”的工作思路,着力破除制约科技成果在省内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掌握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情况,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服务环境,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到2020年,推进5000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省内转化,实现省、市、县(市、区)全覆盖;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00亿元以上。要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快建设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要按照总书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要求,瞄准国内外、省内外新型产业技术,真正从产业链的角度找准科技创新工作的着力点,打造一批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要重点推进三类平台建设,实现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布局。着力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国家队”的“领头羊”作用和高等院校的基础作用,探索理事会制度等市场化运行模式,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种业等领域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支撑;鼓励实行科研公司制,以领军型企业为主体,建设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与科技研发的无缝对接;推行服务社会化,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建立起与辽宁产业发展相适应、创新资源高效集成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二、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的产业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将辽宁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的有效途径。要瞄准“出成果、促转化、提质量、增效益”的总体方向,按照“一核、两转、三全、四提升、五协同”的工作思路,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质增效”行动。即:立足于科技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这个核心,抓好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两项工作,把握好全产业链布局、全要素优化整合、省市县(区)全区域承接覆盖三个方向,实现全省科技成果供给能力、企业吸纳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政府支撑能力四个提升,形成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和政府五方互动机制,让科技成果落地在辽宁、转化在辽宁、见效在辽宁。

三、积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要瞄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创新驱动引擎”战略定位,以沈阳、大连国家高新区为创新驱动核心,以各市高新区为重点,实现成果和技术的多点辐射。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分类施策,探索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模式,破解创新体系“孤岛现象”,解决创新要素“碎片化”分散问题,实现科技创新的“聚变”和“裂变”效应。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组建辽宁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互联网”和“互联网+传统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大力培育机器人、IC装备、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链,建设与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的新兴产业策源地,打造“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培育壮大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抓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人才支撑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统筹国际国内人才资源,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障、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充分发挥人才对创新驱动的核心作用;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人才培养、流动、使用、评价等环节上创新制度,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把握当前国际上新一轮人才大流动的机遇,多种方式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研发团队;要把人才培养融入到创新活动中,依托各类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和平台建设,推动一批科研骨干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要紧紧围绕总书记“着力鼓励创新创业”要求,促进科技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度融合,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全省重点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各类创新创业要素,构建一批产业创新最活跃、高端创业资源最丰富、孵化服务功能最完善的众创空间,最大限度地推动创新企业成长、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要素流动、创新业态发展的便利化。要积极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探索激励创新的科技资金支持方式,通过发放创新券、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等形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激发全社会创新智慧与创造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热潮,为辽宁发展增添不竭动力。

辽宁已经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实现全面振兴,就看这五年,关键看科技创新!要准确把握“十三五”阶段性特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四个着力”要求,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人才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真正使辽宁的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创新成为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的第一驱动力!

猜你喜欢

产学研科技成果辽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辽宁舰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