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教与茶道:道中有道,从道悟道

2016-03-22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4期
关键词:道士茶道道教



道教与茶道:道中有道,从道悟道

作为饮茶风俗最早的倡导者和推行者,真人道士出于修道成仙、养生延命的目的,越来越大规模地介入茶事,推广茶道,在道教礼仪、祀典、斋醮之中,也开始更多地看到茶的身影。与佛教极其重视茶文化一样,众多的道教茶文化事象也成为茶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道教与茶道

道家是以先秦时期老庄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教则是两汉时期神仙方士把老庄思想宗教化、神秘化的结果。道教独特的服食炼养方式,促进了茶的发现、利用和向民间普及的过程。道家思想和道教的教理教义,不仅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生机和灵气,而且是国人饮茶之“道”的最直接的来源。这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中,道家与后来的道教最早与茶文化发生关联,其加于茶文化的影响、作用也最深。

在道教徒们长期的研究、服食过程中,数以百计的草木类药物被道教人士所发现和认识,包括茶在内的大多数药物的功效也得到了确证。从道教信徒们赞誉茶为仙茗、仙茶、甘露这一点来看,道教对茶这种植物的重视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从中不难发现汉魏六朝时饮茶风俗出现与道教的深刻渊源。当时,各种典籍中如此众多的道教茶事典故,既是道教人士热衷于饮茶之确证,又是饮茶风习开始向民间普及的一种表征。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由于长期受道家学派重“道”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都形成了重“道”的传统,表现为人们不管做何事,都喜穷源竟委,追本溯源,总是希望从中寻找出一定的规律,悟出深刻的道理。而饮茶这样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艺术、人格修养手段和生活方式,自然离不开“茶道”。

所谓茶道,其实就是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理念精神和道德观念,它是茶人的自我修养、处世哲学、审美情趣等的集中体现。人们一般认为,中国茶道诞生于中唐,陆羽《茶经》的问世,促使中唐以前的粗放式饮茶转变为艺术品饮,标志着中国茶道的初步形成。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的萌芽,到中唐时期茶道的最终形成,处处打上了道教思想的深刻印迹。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与阴阳五行学说,道教所提倡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崇简抑奢观念,以及致虚守静的修养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要达到“道”的自然境界,必须于“虚”、“静”中方能求得。老子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天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亦言:“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这种致虚守静、虚静恬淡的思想,既是道家自然观鲜明的体现,又是道教最基本的修养方式和终极追求。古语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道家的清静无为、宁静淡泊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结构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表现为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大都讲究在静中明心见性,在静中证道悟道,同时又在静中感悟人生、寻求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

道教与茶文化的发展

目前,人们在茶文化的研究中比较突出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作用,对道教与茶文化的关系则研究不多、认识不足,这无疑失之偏颇。从整个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来看,自唐代饮茶风习在全社会普及以后,受社会各阶层对茶的关注程度不断加深的影响,道教对饮茶的热情丝毫不减。作为饮茶风俗最早的倡导者和推行者,真人道士出于修道成仙、养生延命的目的,越来越大规模地介入茶事,推广茶道,在道教礼仪、祀典、斋醮之中,也开始更多地看到茶的身影。与佛教极其重视茶文化一样,众多的道教茶文化事象也成为茶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真人道士品茶,带上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超尘脱俗的意识,从而赋予中国茶文化空灵虚静的意境。唐朝道士李冶、施肩吾、吕洞宾、郑遨,五代时期高道杜光庭等人,都精于茶道。女道士李冶约756前后在世,字季兰,吴兴人。她精于琴艺,长于诗词,同时又与当时的儒士、名僧及茶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与陆羽、皎然相契,说明她很可能是以颜真卿、陆羽、皎然等为中心的文人饮茶集团的成员之一。她在与茶圣陆羽的交往中,常以诗赠答,《全唐诗》中,存有李冶一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显示出她与茶圣陆羽的密切关系,由此构成了茶叶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有学者认为,完全有理由说,是这一僧皎然、一道李冶、一儒家隐士陆羽共同创造了唐代茶道格局。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这是著名道士施肩吾的咏茶名句。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人。元和十五年820进士,因仕途险恶,隐居南昌西山修炼,世称华阳真人。他对饮茶颇有研究,写下了不少茶诗,仅《全唐诗》就录其三首。他所作的《春霁》一诗言:“煎茶水里花千片,候客亭中酒一樽。独对春光还寂寞,罗浮道士忽敲门。”诗中记载的唐代有把茶与花同煮的习惯,实可作为研究花茶起源的重要史料。

唐末道士郑遨(866—939),字云叟,滑川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屡试进士不第,遂隐居山林为道士,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之合称三高士。嗜酒喜茶,尝作饮酒诗千二百言,为人广为传诵,所作的饮茶诗也颇为有名。其《茶诗》云:“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诗人用简炼语言描绘了从捣茶、制茶、碾茶到烹茶、饮茶的全过程,表现出一种古朴雅致、寂寞冷

南宋时期,道教南宗的实际创立者、道教理论家白玉蟾,极喜饮茶,深得茶道真谛。白玉蟾(1194—1229),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他出身豪门,能诗赋,长于书画。因任侠杀人,乃遁入武夷山中,师事陈楠,修习内丹。后被誉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朝廷赐封他为“紫清真人”。白玉蟾一曲长篇《茶歌》,共有四十八韵,洋洋三百余言,为人们传诵。更有名的还有《水调歌头·咏茶》:“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技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作者在这首词中,把道人品茶时怡然自得、享乐今生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全真七子”之首的马钰的茶词,在道教茶文学作品中也颇具代表性。马钰,初名从义,字宜甫,后改名钰,字元宝,扶风今属陕西人。金贞元间举进士,后从王重阳学道,王重阳仙逝后,即由他执掌全真教。他在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旗茶,休献机心名义家,无眠为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另一首《西江月》也很巧妙:“江畔溪边雪里,阴阳造化希奇。黄芽瑞草出幽微,别是一番香美。用玉轻轻研细,烹煎神水相宜。山侗啜罢赴瑶池,不让卢仝知味。”这两道词的涵义归结到一点,就是说道教品茶讲究的是贴近自然、清静无为,主张从修道成仙、养生延命的目的出发,以茶驱睡魔、增长功力道行,最终得道升天,到仙界瑶池中与群仙相会。

唐以后的大量文人茶诗和其他茶文学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了道教文化的深刻印迹。尤其是,在唐宋两代的茶文化史上,举凡最具影响、千古传诵的茶诗,大都显露出深刻的道教思想影响的痕迹。例如,唐代诗僧皎然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饮茶歌送郑容》卢仝《茶歌》有言:“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宋代梅尧臣诗云:“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尝茶和公仪》范仲淹在诗中也有相似的描绘:“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与章岷从事斗茶歌》这些充满道家情调的美妙的诗句,无一不显示出诗人对羽化成仙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空灵虚静之美。可以认为,道家或道教对茶文化的影响,既体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风俗的形成,又体现在唐宋以后茶文化的发展等方面。明清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封建统治者对宗教施以更为严密的控制,道教文化趋于衰弱,但是,道教对茶文化的影响不但没有弱化,而且在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猜你喜欢

道士茶道道教
A New Way of Dao
寻迹万里茶道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王婆酿酒
茶道人生
《道士下山》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茶道六百年》
《道士下山》:红尘乱世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