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做好林业类高校就业市场工作

2016-03-20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就业服务中心郭乙言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业管理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生林业

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就业服务中心 郭乙言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业管理 罗 浩



浅谈如何做好林业类高校就业市场工作

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就业服务中心 郭乙言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业管理罗 浩

高效完善的就业市场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渠道,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反馈信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林业类高校应在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更好地开展就业市场工作。

毕业生 就业市场 林业类 平台

一、高校就业市场的重要性

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梳理和整合高校就业市场工作对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起着重要作用。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可以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的就业渠道,还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反馈信息。就业市场建设工作关系到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等问题,是高校办学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达到770万人,创历史之最。随着国家延迟退休措施的推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学校均需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探讨林业类高校如何做好就业市场工作。

二、林业类高校就业市场的特点

1.行业特色鲜明

笔者通过分析统计每年毕业生的反馈数据,结合相关林业类高校公布的数据发现,各学校均有相当多的学生进入涉林行业。以北京林业大学就业市场数据为例,每年来校招聘的企业中,涉林行业企业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每年学校组织的大型双选会以及涉林院校就业联盟联合举办的双选会上,涉林企业比例都超过30%。毕业生人群中,涉林专业的学生比例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北京林业大学每年的毕业生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涉林专业。整体来看,大部分林业类高校毕业生中的涉林专业毕业生的比例大体维持在这个水平。

2.跨行业就业普遍

由于涉林行业近年来不景气,一、二线城市涉林专业人才需求减少,涉林行业的薪资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优势不明显。从笔者所在学校的就业数据以及相关企业招聘数据的反馈情况看,每年都有不少涉林专业毕业生选择跨行业就业,跨行业就业趋势近年来逐步加大。

三、林业类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挑战

1.主流行业不景气

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相关行业、相关企业的发展,涉林行业总体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市场处于培育阶段、居民消费观念以及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原因,涉林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当前,大部分涉林企业在毕业生薪资待遇等方面与其他行业存在不小的差距。公司之间的规模、待遇水平参差不齐,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热情与选择。

2.学生期望与现实差距较大

根据笔者对北京林业大学的跟踪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选择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就业薪资预期上,毕业生的薪资预期普遍高于历年来统计的毕业生实际平均薪资水平,且偏离幅度较大。例如,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水平在4000元/月左右,但是毕业生的普遍薪资预期在6000 元/月左右。从就业单位选择上看,大部分毕业生的单位预期为大型国企或事业单位,小部分毕业生愿意去私企或外企。这些都与当前林业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距。

3.多样化选择冲击校招高峰期

随着国家鼓励创业、留学出国门槛降低以及考研热的持续升温,毕业生在就业季有了更多选择。这些选择在时间上往往重叠,导致参加校招毕业生的人数和热情呈现下降趋势。这不仅给学校就业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也对企业参与校招的热情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向学校表达出对传统校园招聘途径的担忧与疑惑。

四、做好林业类高校就业市场的对策

1.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行业定位

高校要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大趋势,积极服务主流行业。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积极拓展与林业和生态建设骨干用人单位的联系,密切关注涉林行业的发展变化,引导毕业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学校积极与国家林业局和各地方林业主管系统沟通。

人才招考工作中,学校的选聘条件设置向林业相关专业倾斜,推动林业院校毕业生进入林业系统就业。同时,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林业产业紧缺人才、高端复合型人才,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开发一体化的目标。

2.引导基层就业,夯实行业基础

林业在基层,行业在地方。北京林业大学通过“大发展”的思想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学校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和京外就业。2007年至今,笔者所在学校有7000余名毕业生到西部、基层、京外工作,人数逐年增加。学校每年组织“基层活动服务周”,进一步引导学生基层就业。学校不定期组织“老教授专家团”到京郊农村指导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2006年至今,有497名毕业生在京郊担任大学生村官。学校成立了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培训中心,为在岗村官提供多方面的培训服务。

3.狠抓基地建设,增强学校和地方的互动

学校通过有计划的实习实践活动,推动毕业生到林业行业重点企业就业,加强毕业生后续培养的互动和关注,增强林业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学校依托基地资源,每年接收千余名在校学生开展就业实习实践,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学校与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山东省泰安市委市政府、浙江省萧山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等多个地方政府签订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从校地合作的层面推动毕业生进入主流行业。

4.依托大数据,推动精准就业

在持续推进“就业精细化”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学校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在“精”上做文章,在“细”上下功夫,推动精准就业。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数据分析处理能力,通过对历年来来校招聘企业的系统化梳理总结和对毕业生就业趋势以及各要素的综合分析与整体把握,实现精准就业。学校以就业大数据为出发点,通过对各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偏好、职业选择、职业定位等进行准确分析,掌握学生就业方向,积极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工作。学校整合用人单位数据,建立优质企业库,做好用人单位需求细分。通过需求分析,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招聘服务,准确、定点推送单位需求,实现就业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5.营造就业文化氛围,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是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类培训、课程、咨询、竞赛、实践、讲座等活动,打造品牌活动,开展生涯培训班、职场训练营。学校可以开展就业指导月、职业生涯规划月等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就业文化氛围。学校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广泛开展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二是积极推进就业类学生社团的建设,在学校与各学院就业中心设置就业服务中心学生助理团。学校除与企业联系开展讲座培训、职场素养提升等活动外,还开展每年举办两次固定大型职业生涯类比赛的活动,覆盖学校至少60%以上的学生,提高了学生对就业的关注度与敏感度,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同时,学校加大宣传,通过展示优秀就业示例、优秀毕业生等,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就业,积极为就业做好准备。

6.创建服务平台,打造品牌效应

一是建立高标准的会展服务体系。笔者所在学校的就业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大型综合类双选会服务、中小型行业类专场双选会服务以及用人单位专场宣讲会服务。多年来,学校坚持对用人单位全程免费服务,并成立学生组织就业服务中心学生助理团,为用人单位提供高标准、全方位的招聘服务。学校已形成每年举办大型双选会4~6场、行业性中小型双选会10余场、专场宣讲会近200场的招聘规模,达到了“周周有宣讲、月月有专场、季季有双选”的服务水平。

二是打造高层次的招聘服务平台。学校牵头开通全国林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协作网,为林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同时,学校还开发了职位订阅系统、职业测评系统、远程面试系统,实现学生求职的自助服务。学校与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涉林高校就业联盟,扩大了就业市场工作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此外,学校还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实现信息立体化覆盖。

三是建立高质量的合作服务体系。笔者所在学校的就业服务中心主动与优秀用人单位进行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一方面,学校诚邀用人单位员工走进校园,为广大教师和学生介绍产业发展现状、行业前沿问题。另一方面,笔者所在学校发挥优势专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与企业合作转化技术成果,通过“利用优势专业促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思路,挖掘现有就业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五、结束语

毕业生就业市场工作道阻且长,林业类高校因其特殊性更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就业提供助力。我们必须关注并准确解读国家最新政策,结合各学校特色及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情况,不断改进工作,推陈出新,使林业类高校就业市场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

[1]夏 星.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2]薛利锋.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完善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孙 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政策取向[J].林业经济,2008

ISSN2095-6711/Z01-2016-07-0221

猜你喜欢

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生林业
欢迎订阅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land produces
Pilot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eness and Prosodic Fe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