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状况

2016-03-20刘显忠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6年2期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苏联

刘显忠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状况

刘显忠

研究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要弄清楚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的状况。戈尔巴乔夫接手的是一个由全盛转向衰落的苏联,是个疲惫不堪、在政治、经济领域积累了大量问题而急需改革的苏联。当时苏联在政治上干部队伍逐渐出现了事实上的终身制,维持现状、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及加强控制成了当政者的主要目标,腐败严重。经济上仍为粗放型经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依赖性严重,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苏联几十年的发展,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文化程度、生活条件及居民的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管理体制与人民的现实要求相冲突,旧体制的弊端导致了社会不满的增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程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启动的。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的苏联;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社会状况

搞清楚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状况,是更深刻地理解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什么进行改革的关键。戈尔巴乔夫接手的并不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苏联,而是一个由全盛转向衰落的苏联,是一个疲惫不堪、在政治、经济领域积累了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国家。苏联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导致广大民众对执政者的要求更高了。对第三世界的援助及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使苏联背负沉重的经济包袱。也正是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才促使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推行“加速发展战略”。那么戈尔巴乔夫上台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状况如何?存在着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目前研究得还不够。下面笔者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论述,以就正于学界同仁。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的政治状况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的苏联,在政治方面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第一次在宪法中明确确立了苏联共产党的地位。俄国十月革命后,曾先后于1918年、1924年、1936年和1977年颁布了四部宪法。前两部宪法根本没提到党。1936年的宪法在第126条中谈到了党:“为适合劳动者的利益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组织上的自动性和政治上的积极性起见,保证苏联公民有权结成各种社会团体,即工会,合作社,青年组织,体育和国防的组织,文化、技术和科学等团体;而工人阶级、劳动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中最积极最觉悟的公民,则自愿结成苏联共产党,即劳动者为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先锋队,劳动者所有一切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姜士林、陈玮主编:《世界宪法大全》(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2页。而1977年宪法第一次列出有关苏联共产党地位的专门条款,宪法第6条宣布: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苏共为人民而存在,并为人民服务。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武装起来的苏联共产党规定社会发展的总前景,规定苏联的内外政策路线,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伟大的创造性活动,使苏联人民争取共产主义胜利的斗争具有计划性,并有科学根据。各级党组织都在苏联宪法范围内进行活动。*姜士林、陈玮主编:《世界宪法大全》(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第1025页。这样,苏联共产党作为苏联最重要的国家机构从宪法上得到了明确确认。但是,正如俄罗斯学者梅杜舍夫斯基所指出的:“党在确定了自己的作用后,它就处于神话中的怪物——斯芬克司的状态,一旦俄狄甫斯猜中了它的谜语,它就失去了威力。因此,关于党的领导作用的准则表明了一党制体制的危机,指出了探索从法律上摆脱这种体制的必要性。”*Общественные наук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2014, №3, с.97.

其次,在干部制度和干部政策上,结束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轮换制,使负责的岗位几乎变成终身岗位。根据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的纲领章程,在每次例行选举的时候,苏共中央委员会及其主席团的成员至少更换四分之一。主席团委员一般最多只能连续当选三届。某些党的活动家,由于他们享有公认的威信,具有高度的政治品质、组织者品质和其他品质,可以在更长的时期内连续选入领导机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关的候选人在不记名(秘密)投票方式下至少须有四分之三的参加者投票赞成方可当选。加盟共和国共产党中央、边疆区委会、州委会的成员在每次例行选举时至少更换三分之一;党的专区委、市委、区委、基层党组织的党委会或支委会的成员至少更换一半。同时,这些党的领导机关的成员可以连续当选,但最多不得超过三届。基层党组织的书记可以连续当选,但最多不得超过两届。*《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下),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504页。1966年的苏共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取消了强制性地更新党的机关的条款,使得勃列日涅夫时期成了机关和官僚制度的黄金时期。形成了实际上的终身制和“老人政治”的状况。如1976年苏共二十五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中连任的占83.4%,如果去掉逝世的中央委员,连任的比例高达90%。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1965—1984年间,大部分政治局委员的任期达15年以上,中央委员达12年以上。中央委员中任期最长的达25年和34年。到1980年代初,政治局委员的平均年龄为70岁。年老体弱,很难正常履职。政治局会议通常不超过15到20分钟。*Боханов А.Н., Горинов М.М.,Дмитренко В.П. и др.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ⅩⅩ век.Москва, 1996, с.580—581.

干部队伍很少更替及事实上的终身制,导致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作为强大的政治力量最终形成。一些已经离职的干部得到清闲且待遇优厚的职务,往往被派到某个国家当大使。在“停滞年代,就这样使负责干部和担任高级职务的人最终形成了一个特殊阶层(共和国、州、区的干部则形成自己的‘小阶层’)。这有点类似某种贵族制度。与荣誉相联系的终身制,享受高生活水平(至少按照苏联标准来看是如此)和各种特权(用品的供应、住宅的保证、医疗和休假,甚至丧葬……)。这个阶层和社会上其他人的鸿沟不断扩大。这是一个真正的越来越脱离社会的阶层:他们孤立地生活、治疗、休养,在这个阶层中往往形成自己的家族、氏族关系——须知这个阶层的子女们在一起度时光,互相认识,往往通婚。”*[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著:《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当时这个阶层的数量大约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Боханов А.Н., Горинов М.М.,Дмитренко В.П. и др.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ⅩⅩ век.Москва, 1996, с.571.而且,当时还试图建立“特权继承制度”,也就是通过建立专收这些子弟的教育制度,然后通过一套任命和提升职务的制度来达到继承权力的目的。裙带关系严重,勃列日涅夫的儿子是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女婿是内务部第一副部长,连襟领导着畜牧业和饲料生产的机器制造部。

第三,维持现状,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加强控制成了当政者的主要目标。就当时的决策者而言,他们压倒一切的目标不是努力去解决问题,而是消极地抵制变动,不惜任何代价维持现状。这就是领导人要求国家机关、党组织、科学文化界、大众传媒做的一切,特别是在70年代中期。这些机关、团体和媒体被要求帮助掩盖日益加剧的困难和问题,用稳定、进步的假象遮蔽日益复杂化的现实。由此一来,最后一批可以进行公开讨论的孤岛消失了,保密的领域则扩大了。每当发生领导所不喜欢的争论之后,就出现了新的“禁区”。例如发表了有关贝加尔湖的文章之后,生态问题简直就成了保密问题。书刊检查也加强了。“不仅如此,编辑人员自己和编辑部、创作者协会、部委和其他行政部门为了自身的安全,为了避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自己担负起了书刊检查员的角色。”*[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著:《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页。

在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揭露了斯大林和劳改营管理总局的罪行之后,领导人不愿意再大规模地实行政治镇压。无论是勃列日涅夫还是安德罗波夫都如此。安德罗波夫不想让人们把他与贝利亚和叶若夫相提并论。尽管勃列日涅夫时期也存在政治镇压,但政治镇压机器明显减速了。对1959—1966年和1967—1974年两个时期进行比较表明,在后一个时期,被追究刑事责任者的数量,几乎下降了一半,从8664人下降到4879人;在一些特别严重的刑事犯罪案件方面,这种下降趋势更加明显:因叛国而受到起诉的罪犯人数从1467人下降到了773人;因从事反苏宣传和鼓动而被起诉的罪犯人数,从2103人下降到了739人。而受到国家安全委员会“预防警告”的人数在增加,1967—1970年为58298人(其中,与外国人保持可疑联系有叛国动机者5039人,因政治有害行为者35316人,在公众参与下受到警告者23611人,先受到警告后被追究刑事责任者100人),1971—1974年为63108人(其中,与外国人保持可疑联系有叛国动机者6310人,因政治有害行为者34700人,在公众参与下受到警告者27079人,先受到警告后被追究刑事责任者50人,1973—1974年被正式宣布警告者981人)。所谓的“预防警告”,成了得到当局批准的、直接干涉人们生活的方法,因为这些人的思想和行动不应按照苏联法律进行审判,但却被潜在地认为对政权构成威胁。*[俄]鲁·格·皮霍亚著:《苏联政权史(1945~1991)》,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02-403页。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活动中,为保持“意识形态纯洁”而斗争几乎成了主要工作之一。到1975年,“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防止了苏联科学院历史、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研究所的个别科学工作者,以及某些反对在文艺中坚持党性和思想性的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电影工作者在地下修正主义基础上,联合成集团的行动。”*[俄]鲁·格·皮霍亚著:《苏联政权史(1945~1991)》,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页。而且1977年发达社会主义宪法通过后,反而加强了国家安全机关的地位。1978年7月5日国家安全委员会由苏联部长会议下属的机关改组为中央国家管理机关。

第四,腐败更为严重。如果说在苏共二十大前贪污贿赂的主要是中下层干部的话,那么苏共二十大后,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很多贪污受贿都涉及到了国家高层人士,牵涉到部长、州委书记、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甚至勃列日涅夫的家族成员等,而且涉案金额巨大。如,1982年破获的商业领域的最大舞弊案,莫斯科市执委会商业总局局长Н.П.特列古博夫被逮捕,受到审判,最后被枪毙。之后又拘押了莫斯科商业总局25名重要工作人员和一些最大商店与食品店的经理,包括莫斯科国营百货商店所属食品店经理Б.С.特韦里季诺夫、“叶利谢耶夫斯基”食品店经理、卫国战争参加者索科洛夫,还有“海洋”公司、“南方港”汽车商店和其他一些公司与商店的经理们。苏联商业部长А.И.斯特鲁耶夫被安排退休。据说该案的主要责任人特列古博夫与政治局委员维·瓦·格里申关系密切。*[俄]鲁·格·皮霍亚著:《苏联政权史(1945~1991)》,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69页。1983年10月31日,乌兹别克共产党第一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夏·拉·拉希多夫因侵吞数十亿国家资金的乌兹别克棉花案件而自杀。接替他的伊·布·乌斯曼霍贾耶夫也被指控有受贿和舞弊行为。实际上该案涉及到了整个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党政上层人物。布哈拉州委第一书记И.卡里莫夫、党中央事务管理局局长Т.乌马罗夫、乌兹别克斯坦内务部部长Х.叶海亚耶夫、乌兹别克斯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А.萨利莫夫以及大批党和国家的官员。对犯罪嫌疑人住处的搜查结果令人难以想像:仅在苏共布哈拉州委第一书记家中就发现了价值高达600万卢布的贵重物品,其中包括130公斤黄金制品。*[俄]鲁·格·皮霍亚著:《苏联政权史(1945~1991)》,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512页。总之,勃列日涅夫时期腐败波及的范围很广,仅在调查晓洛科夫案件的过程中,内务部各机关被开除者就达10万人。*[俄]鲁·格·皮霍亚著:《苏联政权史(1945~1991)》,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71页。

而对腐败的惩治也标准不一。前莫斯科民警机关打击盗窃社会主义财产和投机倒把行为局局长、前国家安全委员会反间谍军官斯捷尔利戈夫回忆说:“无法无天的行为来源于党的机构……有的人因40戈比的缺斤少两行为,就被送进了劳改营,而一些大的投机者非法赚取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卢布,却依然逍遥法外。”*[俄]鲁·格·皮霍亚著:《苏联政权史(1945~1991)》,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68页。比如,1982年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委第一书记Ф.梅杜诺夫的舞弊案,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勃列日涅夫仍反对安德罗波夫提出的将梅杜诺夫逮捕并交付审判的建议,而建议将其调到其他地方。*[俄]鲁·格·皮霍亚著:《苏联政权史(1945~1991)》,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70页。这种例子很多。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的经济状况

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综合国力达到了顶峰,也是苏联由盛转衰的开始。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上半期,苏联第一次在石油、煤、生铁、钢、矿物肥、水泥、拖拉机、毛织和棉织物以及其他产品的生产上超过美国。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农业总产值则达到了美国的85%。*周荣坤、郭传玲等编:《苏联基本数字手册》,时事出版社1982年版,第389页。苏联成了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

但苏联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属于粗放型,虽经济总量接近美国的水平,但生产效率低下。1960年代,苏联工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美国而言从44%增长到大约53%;而在1971年到1985年这个更长的时段里,从上述水平增长到55%。*Полынов М.Ф.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предпосылки перестройки в СССР.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1940~первая половина 1980-х гг. СПб. 2010, с.162.苏联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因素,“社会劳动生产率”几乎没有增长。1966—1970年劳动生产率增长了33%, 1971—1975年放缓至21%,1976—1980年及1981—1985年总共只增长了14%。1983年苏联的劳动生产率是意大利的72%,日本的60%,法国的51%,西德的46%和美国的38%。*Вишневский А. Серп и рубль.Консервативная модернизация в СССР.Москва, 1998, с.68.具体而言,苏联开采的铁矿石比美国多出7倍,用这些矿石所炼出的生铁只多出两倍,再用这些生铁炼出钢则仅仅多出1倍。以这些金属生产出的机器,就价值而言与美国大致相等。但是按单位最终产品计算,苏联所消耗的原料和能源却相应地较美国多出0.6倍和1.1倍。苏联工业企业的平均建设时间超过10年,美国则不到两年。按单位最终产品计算,1980年苏联所耗费的钢比美国多出0.8倍,水泥多出1.3倍,矿物肥料多出6.6倍,林产品多出0.5倍。苏联生产的谷物联合收割机比美国多15倍,与此同时,收获的谷物却要少得多,使自己只好依赖进口谷物。*[俄]盖达尔著:《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103页。

经济的军事化是苏联经济的传统特点。198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20%—25%都用在了军事需要上。而美国是6.5%。采掘和加工部门就业的人员中有1/3直接服务于军事需要。军事用途的物品占机械制造业产品的60%以上。用于科学的拨款75%都用于军事目的。*Полынов М.Ф.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предпосылки перестройки в СССР.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1940~первая половина 1980-х гг. СПб. 2010, с.171.苏联的军工综合体作为超级部门长期存在,苏联的整个经济都从属于军工综合体的需要。这也使军人形成了某种消费价值观。根据一些评估资料,1970—1980年代,国家花在所必须的武器之外的费用是7000亿卢布。而根据官方的资料,1970年国民收入是2900亿卢布,而1980年是5790亿卢布,1990年是7010亿卢布。在1970—1985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8%的情况下,其用于军事需要的部分增长了44%,而用于消费的部分总共增长了22%,而按居民人均计算,总共增长了7%。*Вишневский А. Серп и рубль.Консервативная модернизация в СССР.Москва, 1998, с.63.

对军事的大量投入使得苏联的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发展很快。1945年美国有6枚原子弹,而苏联一枚也没有。苏联1949年只有1枚原子弹(已经爆炸),1950年5枚,1951年25枚,1952年50枚,1953年120枚,1954年150枚,1955年200枚。但直到1960年初,苏联的核武器储备都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比如:1955年美国共有核武器3037枚,苏联200枚;1956年美国4618枚,苏联426枚;1957年美国6444枚,苏联660枚;1958年美国9822枚,苏联869枚;1959年美国15468枚;苏联1060枚;1960年美国20434枚,苏联1605枚。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是美苏两国核潜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之后美国的发展受阻,苏联继续发展,1970年代中期,苏联的核武器数量逐渐赶上美国,并于随后超过美国(1977年,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分别是25342枚对23044枚,1978年分别是24424枚对25393枚,1979年分别是24142枚对27935枚)。大致在1985年底,苏联核弹头的数量达到了45000枚的最大量,直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开始大规模裁减战略核武器为止苏联核弹头的数量都多于美国。*Быстрова И.В. Советский 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проблемы становления и развития (1930~1980-е годы), Москва, 2006, с.284.就常规武器来看,在1970—1980年代,苏联生产的坦克比北约国家和日本多1.2倍(也比美国多两倍),生产的大炮是北约国家和日本的4倍(是美国的8倍)。苏联花在华约的军费要比美国花在北约的军费高得多,华约军费中苏联的比重始终占到90%以上,而在北约的军费中美国的比重是50%。*Полынов М.Ф.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предпосылки перестройки в СССР.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1940~первая половина 1980-х гг. СПб. 2010, с.34.

同时,为了和美国争夺“第三世界”,苏联还要负担对其“第三世界”中的支持者的援助。195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军事援助在不断增加。1955—1968年苏联军事援助的规模为45亿美元,1966—1975年为92亿美元,1978—1982年为354亿美元。*Полынов М.Ф.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предпосылки перестройки в СССР.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1940~первая половина 1980-х гг. СПб. 2010, с.58.

苏联的军工综合体集中了最优秀的科研、工程技术和劳动人才,以及最新的技术。物质和知识资源在军工综合体的集中,使经济的这个部门得以长期保持着与最先进国家的竞争力。但是这种政策的客观结果是军工综合体和国民经济的民用部门之间的发展水平严重脱节,不管是使用具有双重用途的军事技术,还是把军工综合体的企业用于生产民用产品,都无法克服。1979—1980年曾对机械制造业生产的大约2万台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进行了评估,其中大约1/3需要报废或进行重大的现代化更新。畜牧和饲料生产机械制造部、木材和造纸工业部、轻工部、食品工业部和肉乳及渔业企业的各部门,技术研制水平受到的责难最多。*Плановое хозяйство.1981. №10. с.8—9.

苏联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严重。这一方面表现为对粮食和工业品进口的依赖。从1970年到1985年,进口机器和设备的费用几乎增加了6倍,进口设备在基建投资中的比重从13%增加到了37%。*Вишневский А. Серп и рубль.Консервативная модернизация в СССР.Москва, 1998, с.60.1985年苏联进口的37%都是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出口不到14%),还有21%是粮食和食品。国家不得不进口4400万吨谷物,以满足20%以上的谷物需求。*Народное хозяйство СССР в 1990 г., Москва, 1991, с.653,657.1960年代苏联从粮食出口国变成了粮食进口国。苏联的粮食采购量1970年为220万吨,1982年即增至2940万吨,1984年更达到最大数量4600万吨。1980年代苏联的采购量相当于全世界粮食进口额的15%还多。1980年代中期,每3吨粮食食品中就有1吨是用进口的粮食加工出来的。畜产品的生产也以粮食进口为基础。苏联被迫签订粮食长期进口协议,保证每年从美国购买至少900万吨,从加拿大购买500万吨,从阿根廷购买400万吨,从中国购买150万吨。1981—1985年期间,受居民粮食供应日益困难的影响,苏联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机器设备的份额从26%降至20%,粮食和大众消费工业品的份额则增至44%。*[俄]盖达尔著:《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130页。当时国内生产的20%的石油、11%的天然气、14%的铁矿石和铬矿石、11%的锰矿石、31%的钾肥、24%的棉花等都用来换机器和粮食。*Народное хозяйство СССР в 1990 г., Москва, 1991, с.651,659.苏联自1963年起不断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1980年苏联黄金储备502吨,出口156吨用于购买粮食;1982年,黄金储备576吨,出口30吨用于购买粮食。*[俄]鲁·格·皮霍亚著:《苏联政权史(1945~1991)》,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08页。

另一方面则是对原料出口的依赖。1960年代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发现了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1970年代开始大量开采。从1970—1980年代,这个地区的石油开采量从3100万吨增长到3.12亿吨,增长了9倍。这期间天然气的开采量从95亿立方米增加到1560亿立方米,增长了15.4倍。1980年代中期全苏联66%以上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都由西西伯利亚提供。*Полынов М.Ф.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предпосылки перестройки в СССР.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1940~первая половина 1980-х гг. СПб. 2010, с.164.这意味着西西伯利亚变成了苏联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提供者。从东到西的大型石油天然气管道网与开采企业一起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1970年代初,苏联是把发展完全建立在“燃料—能源”基础上的唯一国家。这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成就。燃料动力综合体的建立,使得当时大约1亿人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液化气和天然气。安装燃气设备的住宅使用燃气节省的自由时间为45个工作日。准备食物所花费的燃料缩减了11/12。1970年代苏联人均消费燃气方面仅次于美国。*Полынов М.Ф.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предпосылки перестройки в СССР.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1940~первая половина 1980-х гг. СПб. 2010, с.164.

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高速度及向国外出售,客观上也加剧了苏联经济的能源依赖取向。石油开采量的增长不仅是苏联内部的需要。19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涨了15—20倍,这期间苏联每年从石油出口中获得100亿美元。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数据,载能体的出口带来了60%—80%的苏联外汇。*Полынов М.Ф.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предпосылки перестройки в СССР.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1940~первая половина 1980-х гг. СПб. 2010, с.164.1980年代,10%以上的世界石油和天然气都来自西伯利亚提供。*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Россия.Москва, 2004, с.394.在苏联出口总额中,燃料和载能体的比重从1970年代的15.6%增长到1984年的54.4%。1965—1982年,苏联从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中获得的外汇总额约为1700亿美元。1983年石油出口达到了最高值——911亿美元。随着石油加工业的现代化和石油开采中心的东移,石油开采的成本增大。需要建作业场地、输油管线、居住区、道路等。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在鞑靼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每公里铁路或公路的平均建设成本为4—5万卢布,而在鄂毕河沿岸高达50万卢布。1974—1984年期间石油开采量增加一吨费用就增加70%,从1970年代初到1980年代初燃料的开采费用上涨了一倍。开采铁矿的单位费用从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增加了2倍。这20年间油井的平均深度增加了1倍。*Полынов М.Ф.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предпосылки перестройки в СССР.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1940~первая половина 1980-х гг. СПб. 2010, с.163-164.

1976—1980年,燃料部门的财政亏空为每年500亿卢布,1981—1985年为700亿卢布,1986—1990年为900—1000亿卢布。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数据,1970年代初苏联仅用于发展石油工业的费用就达到了每年46亿美元,1976—1978年达60多亿美元,1980年代初达90亿美元。*Полынов М.Ф.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предпосылки перестройки в СССР.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1940~первая половина 1980-х гг. СПб. 2010, с.165.正是由于苏联对石油的依赖,美国总统顾问派普斯曾在1980年代初向美国当局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建议利用苏联经济对石油价格行情的依赖,破坏共产主义制度的稳定。*[俄]盖达尔著:《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这也说明了苏联经济受石油价格变动的影响。而1980年初,原油每桶大约36—38美元,从这时起世界价格开始逐渐下跌,到1985年前夕达到了每桶27美元。后来在1986年头几个月降到了每桶10美元。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化及1985—1986年间美元贬值25%,都导致了苏联石油出口收入下降。*Под общ.ред.Клишаса А.А. История экономики СССР и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ⅩⅩ века.(1985~1999). Москва, 2011, с.19.随着载能体出口收入下降,苏联的外债迅速增加:外债的支付差额1981年为44亿美元,1984年为59亿美元,1986年为151亿美元。*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Россия.Москва, 2004, с.463.

另外,戈尔巴乔夫改革前夕,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不论是与以往相比还是与美国相比都如此。因此称1975—1985年这一时期为“停滞期”。“停滞期”并不是说不发展,而是发展缓慢。正如哈宁所指出的,到1980年代末苏联经济著作中普遍认为,“1961—1985年这段时期的特点是经济发展速度不断下降。”各种评估,包括苏联中央统计局的官方评估,都指出经济指标迅速下滑,差别只是在于恶化的程度。就国民收入来看,苏联中央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76—1980年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是4.4%,1981—1985年为3.2%。而按哈宁和谢柳宁的统计,相应地为1.0%和0.6%。国民生产总值按苏联中央统计局的数字,1976—198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4.8%,1981—1985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3.7%。*Вишневский А. Серп и рубль.Консервативная модернизация в СССР.Москва, 1998, с.71.生产资金的增长速度也在迅速下降,以1971—1975年1981—1985年的数据为例,在这两段时期,基建投资的增长率分别为44%和17%,基础基金的增长率分别为52%和37%,采掘业的产量增长分别为25%和8%,就业增长率分别为6%和2%。基建投资的基金产值率和效率至少从1960年代下半期起就在下降。*Вишневский А. Серп и рубль.Консервативная модернизация в СССР.Москва, 1998, с.70.

1985年4月11日,戈尔巴乔夫向政治局提交的一些材料也很能说明苏联当时的经济状况。他指出,在食品工业中,手工劳动占60%,劳动生产率比资本主义国家要低60%—66%。1300家干酪、奶类、黄油生产厂家,200家肉类生产工厂,103家罐头厂和60家淀粉—果酱生产厂没有净化装置。在1190万个农产品储藏仓库中,只有三分之一安装了冷藏设备,只有19%安装有通风设备。在制糖企业中只有20%的企业拥有仓库。140家肉类联合企业没有冷库。生产现代化机器的部门只能保证需求量的55%。由于这些原因,农业原料的损失约为30%。在采购和运输牲畜的过程中,损失10万吨;在采购和转运过程中,土豆的损耗量为100万吨,甜菜损耗量为150万吨,已捕捞的鱼类损耗量为100万吨。由于缺少必需的包装材料,造成了大量鲜果及蔬菜的腐烂。仅俄罗斯联邦就有2亿平方米的住房急需大修或者拆除。大量的简易住宅尚未拆除。自来水及排水设施的负荷已达到极限。还有300多座城市根本没有自来水和排水设施。俄罗斯联邦各城市的街道与马路几乎有一半没有铺设硬路面。*[俄]阿·切尔尼亚耶夫著:《在戈尔巴乔夫身边六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前的苏联社会状况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的产品不断增多。生产力的发展使苏联的社会状况、社会结构及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市居民生活已经达到中等水平。苏联的城市化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进程很快。1920年苏联的城市人口仅为15%。*[俄]米罗诺夫著:《俄国社会史》(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8页。而1962年城市人口(51%)首次超过了农业人口(49%)*Зеленин И.Е. Аграрная политика Н.С.Хрущёва и сель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Москва, 2001, с.231.。1967—1985年,苏联每年平均离开农村的人为70万人。*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Россия.Москва, 2004, с.395.到1985年,苏联的城市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65.2%。*陆南泉、张础、陈义初等编:《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苏联很重视教育,教育经费长期占国家预算支出的10%左右。*详见陆南泉、张础、陈义初等编:《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588页。1975年实行十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就是让所有人都读完中学。对教育的高投入使苏联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很快。高校大学生的人数,从1965年9月1日的3860500人增加到了1985年9月1日的5147200人。*Народное хозяйство СССР в 1965 году.Москва, 1966, с.689;Народное хозяйство СССР за 70 лет. Москва, 1987, с.545.也就是说,在这20年间增长了75%。同一时期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数目从3659300人增长到4498000人。*Народное хозяйство СССР в 1965 году.Москва, 1966, с.690;Народное хозяйство СССР за 70 лет. Москва, 1987, с.546.1979年80.5%的从业人员都受过高等和中等(完全和不完全)教育。到1980年代初,40%的城市居民都有高校毕业证书。*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Россия.Москва, 2004, с.395.苏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1970年为830万人,1979(1980)年为1480万人。受过中等专业教育的人数,1970年1340万人,1979(1980)年为2340万人。*Абалкин Л.И.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история СССР:очерки.Москва, 2007, с.181.9—49岁这个年龄段的居民的识字率1897年为28.4%;1920年为44.1%;1926年为56.6%;1939年为87.4%;1959年为98.5%;1970年为99.7%。*Абалкин Л.И.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история СССР:очерки.Москва, 2007, с.179.

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虽说不如西欧及美国,但与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提高。据西方专家估计,1950—1975年,苏联人均实际消费以年均3.8%的速度递增,其结果是该时期消费增加了2.5倍。相较而言,同一时期美国的人均实际消费的年均增速只有2.0%,增加了1.6倍。1950年后苏联消费快速增长的结果,称得上是生活水平的一次真正革命,其意义远非量的增加可比。1950年是平均每1.2万人一台电视*[俄]克里斯汀·罗思-艾著:《莫斯科的黄金时代——苏联建立的传媒帝国如何在文化冷战中败落》,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4页。,但到1960年,苏联大约每2个家庭拥有1台收音机,每10个家庭拥有1台电视机,每25个家庭拥有1台冰箱。到1985年,平均每个家庭都拥有了这些消费品。*[俄]大卫·科兹等著:《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俄罗斯道路:苏联体制的终结和新俄罗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0—41页。私家车直到1960年代下半期都非常少见。1970年,每100个家庭只拥有两辆汽车。到1980年前夕达到了100个家庭有10辆轿车,而1990年代达到了18辆。*Абалкин Л.И.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история СССР:очерки.Москва, 2007, с.70.苏联的这些消费品虽然质量低劣,但它们在提高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方面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从1956年到1985年三十年间,苏联在城市和农村共建了6566.9万套住宅或独门独院住房。住房建设的高速发展,在俄国历史上第一次使单独住宅成了城市居民、特别工人和职员的主要居住类型。到1980年代中期,83%的家庭都拥有了这种住宅,而在1970年,根据社会调查的资料,市民中只有44%的人有单独住宅和30%的人有私人住房。1970—1985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1.1平方米增加到14.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13.9平方米增加到16.1平方米。当然,这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很逊色。西欧和日本人均住房面积是25—30平方米,而美国则为60平方米以上,并带有成套的现代设备。*Полынов М.Ф.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предпосылки перестройки в СССР.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1940~первая половина 1980-х гг. СПб. 2010, с.270.1985年,根据美国的评估,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400美元,而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则在1.8—2万美元这个水平。*Вишневский А. Серп и рубль.Консервативная модернизация в СССР.Москва, 1998, с.69.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文化程度的提高、生活条件的变化,使他们的要求变得更加复杂,他们需要更多种类的消费品,对产品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商品紧缺和服务严重不足是1970—1980年代日常生活汇总难以摆脱的困境。“黑市”盛行,需求大的商品在“黑市”流通,还有实物交易。受欢迎的戏剧的门票可以交换医疗服务,不用排队就能买到汽车的能力可以换取孩子入大学。紧俏书成了某种“硬通货”。住房、衣服开始具有更加个性化的特征。日常生活的个性化加快了思想意识个性化的过程。*详见[俄]菲利波夫著:《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教师参考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227页。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夕,苏联社会的要求提高了,但“满足这些需要的过程比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更加复杂,少数几个中央经济目标的实现,已经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了。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曾经如此有效地、如此迅速地实现各种相对简单的目标的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在这个新的阶段,已经不够灵活,不相适应了。”苏联50年快速经济转型使苏联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联发展过程是以城市劳动力为基础而开始的。最初的城市劳动者都由刚脱下农装、从未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们所组成。苏联管理劳动过程的集权体制,是一种由个人说了算、内部等级森严的体制,它在管理这样的劳动力时还算过得去。严格的纪律措施、一定的物质奖励、共产主义美好未来的承诺,共同担负起了把这些工人身上的积极性发挥出来的使命。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人民就不一样了。此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了教育良好、成熟老练、生活达到中等水平的城市居民。自上而下、高度集权、只要求劳动力唯命是从的体制,越来越与苏联人民的现实要求相冲突,他们现在要求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往管理劳动过程的有效体制,现在也失去了效用。*详见[美]大卫·科兹等著:《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俄罗斯道路:苏联体制的终结和新俄罗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2—53页。

由于苏联传统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经济工作中的严重混乱和各种社会问题日渐积累,缺少表达个人意见的有效民主机制,当局加强意识形态控制等措施,导致知识分子中批判情绪的增长和不断强化。持不同政见者作为一种运动发展起来,成了困扰苏联领导人的社会政治难题。当时也产生了对付持不同政见者的一整套手段:社会隔离、由这方面的专家精心组织的诬蔑、旨在完全毁坏一个人名誉的密集的指责、打入“精神病院”、驱赶出国和剥夺公民权,等等。在有限的范围内也使用了逮捕和审判。同直接的刑事迫害相比,受到“新的”精细的镇压措施的人要多得多。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会取得暂时的效果,但是归根结底为它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特别是从世界舆论对苏联及其政策的态度来看。同时,反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政策的直接对象只有几百人,可能是几千人,但是为了查清他们和迫害他们,就需要动用全部“秘密警察”机关。这就意味着要更多地监视人,鼓励大家告密,检查私人信件,偷听电话谈话。这些事不可能完全隐蔽地进行:所有的人,包括地位很高的人,都害怕被偷听、监视、告密。在这种场合,事情是不是完全有根有据已经不怎么重要。苏共中央的高级负责人员,甚至中央书记,在自己的办公室谈到尖锐的话题时,也常常看一看电话机,做出一种明显的手势——把手指按在嘴上,并转到另一个话题。看来人们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恐惧,是有根据的。*详见[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著:《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15—317页。

总体看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正是在社会结构、社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体制停滞不前,经济困难由于不断给“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援助、军备竞赛、入侵阿富汗及世界石油价格下跌而变得尤其突出的情况下展开的。实际上,“加速”这个术语第一次出现在苏共文件中是在1983年,戈尔巴乔夫的“加速发展战略”与安德罗波夫时期有继承关系,它就是针对当时的经济问题和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提出的。其内容用戈尔巴乔夫的话说:“首先是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但也不仅仅如此。其实质在于发展要有新质量:在科技进步、经济结构改革、劳动管理、组织和刺激的有效形式的基础上尽一切可能使生产集约化。”“加速发展的方针不能只归结为经济领域中的改造。它还规定执行积极的社会政策,始终如一地确立社会主义公正原则。加速战略要求完善社会关系,革新政治机关和意识形态机关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深化社会主义民主,坚决消除惰性、停滞不前和保守主义,即消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切东西。”“应当保证我们成功的主要一点是,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可能性和优越性。”“加速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些问题包括近期的和远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苏联社会的崭新状况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达到,并且应当达到。”*《戈尔巴乔夫言论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3页。但由于改革者对改革没有总体规划和周密考虑,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束手无策,不断进行让步,最后导致了局势失控。这是戈尔巴乔夫没有预料到、也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这也是他一直致力于新联盟条约签订的原因。

(责任编辑:聂大富)

刘显忠,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D6;D61

A

1001-5574(2016)02-0031-13

猜你喜欢

戈尔巴乔夫苏联
戈尔巴乔夫自称新书是“大杂烩”
戈尔巴乔夫退休后的“生计问题”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二十年后看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政界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有关1991、苏联解体和戈尔巴乔夫的民意调查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