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文化自信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2016-03-19彭龙

党政论坛 2016年16期
关键词:重塑体系人才



开卷有益

提升文化自信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化自信,重在把握中国自身发展的脉动,关键在于认清中国与亚洲、与世界关系的重塑,需要的是虚功实做、久久为功。纵观当今世界,很多热点问题和政治危机的背后,都隐含着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危机。“伊斯兰国”问题体现了宗教、教派和族群矛盾的复杂性,乌克兰事件折射出“向东”还是“向西”的“国家身份”冲突,而很多大国在“去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社会文化也日益保守、内向而非更加开明、开放。如今,在各种动荡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无论是个人,还是社群与国家,都不得不寻找和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根性。

在文化领域互动已经深深融入国际经济、政治博弈的大背景下,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我们也必须尽快从更加宏阔的战略视角看待文化问题。在地区格局重组、国际规则重塑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国家之间有关文化问题的竞争既是“硬实力”的比拼,也关乎“软实力”的较量,一软一硬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更加微妙。

重塑中国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那么,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呢?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亟需深化对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规律性认识。我们应探索区域和国别问题研究的新模式,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制定和细化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本土化、大众化策略,使这项工作更具差异性、针对性和融通性,进而提升其效度和可持续性。要善于使用贴近对象国本地观念和文化习俗的表达方式,善于把握中外文化的汇合点,善于用国际比较的视角,更加生动地阐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理念,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亟需培养高素质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国以才兴,业以才立。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一项跨学科、跨国别、跨领域的文化传播工程,在人才资源方面,不仅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大量具备较好外语能力、谙熟国际文化传播规律的实践性人才,特别是具有中国情怀、世界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外语水平出众以及通晓国际惯例的非通用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亟需发挥民间力量。中国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民间的广泛参与,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也会失去内在动力。减少政府参与、淡化官方色彩,是当今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总体趋势,也是为减少别国误解和疑虑而采取的普遍做法。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重点从体制和机制上解除制约文化发展的枷锁和藩篱,充分挖掘中国民间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潜力,让民间力量和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充分释放能量。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亟需构建效果评估体系。应当承认,资源的投入并不必然带来成效的相应提升,对外文化传播的质量监控以及反馈修正机制也需要大力完善。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亟需正视当前面临的诸多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挑战。一方面,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规律、流程、模式、架构等亟需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另一方面,如何构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多元化内容体系、集约型协同体系、多层次人才体系、立体化通道体系、动态性评估体系等,也都是需要大力破解的实践难题。

(摘自《学习时报》2016年6月20日 彭 龙/文)

猜你喜欢

重塑体系人才
人才云
重塑未来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李沧:再造与重塑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重塑灵魂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