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拍

2016-03-18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动静讲究思路

一、教学内容安排应疏密相间、张驰有度

中国书法作品的创作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都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说。意思是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在内容安排上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要“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密而不疏,学生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则注意力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活跃的思维。语文教学最忌“面面俱到”,不分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区分详略,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让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次要内容可“轻描淡写”,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教学方式应多样变化、有机结合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违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气氛及教学效果上也不甚理想。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各种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让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这样,多媒体的展示与教师教学语言的巧妙配合,让学生听觉、视觉上的感官与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思路与教师思路、课文思路合拍共振,往往能达到理想的教学节奏,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语言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人的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我们必须把握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以及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加强语言的调控,对教学语言进行巧妙的编排与合理的组装。

四、教学态势应动静相宜、融洽和谐

我们常可以在教学竞赛中或是公开课上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学过程紧紧张张,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热烈讨论,简单问题答案纷纷得出,较难问题教师穿针引线,深入浅出的分析,然后学生恍然大悟。一堂课就在热烈而紧张的气氛中完满的结束了,这样是否是堂好课?其实未必。

我认为好的课堂教学思路应有以下几个步骤:阅读(整体感知)——提问(理解文章的关键)——思考(给予学生思想的空间)——交流(一人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仍只有一个苹果,一人一种思想交换之后就有两种思想)——总结(课堂所得)——拓展联想(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先思考后讨论,先静后动,动静交替进行,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猜你喜欢

动静讲究思路
初探雨林
不要将就,要讲究
说话要讲究停顿
微·视界
动静之间
我的思路我做主
城里的讲究
球场揽胜 原汁原味 动静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