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矿院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建设研究

2016-03-18陈秋计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陈秋计

(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地矿院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建设研究

陈秋计

(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摘要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其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定位仍是各个学校正在面临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该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以SWOT为分析工具,研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存在的优势及不足,探讨该类型院校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素质的相关策略,以期为相关院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SWOT;培养模式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Specialty in Geological Minerals Universities

CHEN Qiu-ji(College of Survey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4)

AbstractPhysical Geography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Specialty has relatively short starting time. Its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specialty orientation are still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needed to be discussed in universities. The specialty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in a given geological minerals university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SWOT as the analysis tool, the advantages of disadvantages in physical geography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specialty were researched.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such as how to scientifically position the objective of personnel cultivation, to perfe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to optimiz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quality. This resear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universities.

Key wordsPhysical Geography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Specialty; SWOT; Cultivation mode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地理科学下面的一个二级专业名称,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由于当今社会出现了一系列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问题,所以各相关院校纷纷开办该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超百所高等院校招收该专业的本科生,其中包括综合性院校、师范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地矿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等[1-3]。由于该专业研究内容广,学科交叉多,需要学习的课程繁多,导致特色不突出,学生就业压力大。在当前形势下,如何依托学科优势和行业背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定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发展方向,以转变原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就业难的困境,是很多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4-5]。笔者以西安科技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以SWOT为分析工具,研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存在的优势及不足,探讨该类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素质的相关问题,以期为相关院校提供借鉴。

1研究方法

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用来确定事物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事物发展的战略与单位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在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使用SWOT分析工具有助于找出专业的独特能力、拥有的具体资源,找到外部机遇与内部优势之间的匹配过程,以及克服劣势、躲避威胁的有效途径,从而为专业的发展战略选择提供依据[6-9]。

2SWOT形势分析

2.1内部资源分析

2.1.1优势。

(1)空间数据获取及分析实践教学条件优良。该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依托测绘学科而办,在空间数据获取及分析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拥有较为完善的实验条件和优良的实验设备,为培养本专业学生的空间数据获取及分析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另外,学校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保障。

(2)师资结构合理,拥有较好的学科发展平台。该校本专业教师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专业教师中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毕业于中科院及国家重点大学。该校目前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为本科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硕士点学科的发展为本科生了解该学科前沿和激发学习兴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学校办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本专业的教学资源改善。该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近年来,学校实现了跨越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这也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1.2劣势。

(1)年轻教师多,缺少学术领军人物。本专业起步较晚,专业课老师主要以近年来毕业的博士为主,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缺乏行业实践经验,需要一段时间的历练。主要学术领域缺少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领军人物,影响了专业的发展。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所说,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就是一个好的学科,是整个学科的灵魂、核心和柱石[6]。

(2)资源环境实验条件相对不足。该校从总体考虑,在空间信息技术方面投入了较多的经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验条件,而资源环境试验设备相对不足,制约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虽然学校其他学院具有相关的实验条件,但是在资源共享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协调。

(3)相对该校其他专业,特色不突出。与其他专业相比,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习课程繁杂,既要掌握其他空间信息的基本理论,又要学习资源环境的专业知识,导致课程杂而不精,没有较为主干和集中的方向,也没有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另外由于缺少具体的行业依托,导致学生就业时感到盲目。

2.2外部资源

2.2.1机遇。

(1)国家战略需求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可见,国家发展的方向不断向国土资源整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领域拓延,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方面的人才,这给本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学科也将在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地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本专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近年来,以“3S”技术为基础的地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资源环境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工具,促进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研究问题能力的提升。目前,以“3S”技术为代表的地学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科研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正成为资源环境监测及科研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

(3)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需要大量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才。实施西部大开发,自然环境保护是前提。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大部分国土处于山地、高原、荒漠、沙漠等难以利用区域,加之气候和植被等条件的限制,生态系统通常处于生态临界线边缘,生物多样性受限,属于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因此,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才。

(4)矿业资源开发需要大量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门人才支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但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0]。近年来,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愈来愈受重视,需要大量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才服务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2.2.2威胁。

(1)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目前全国有超百所高等院校开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而且有些已经积累了多年的专业建设经验,有良好的专业基础。随着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市场竞争呈现日益激烈的趋势。

(2)学生及家长对专业的认知度偏低。 因为该专业刚更名,仍然有众多学生及家长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不了解,报考人数较少。这种状态束缚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且短时间内难以改善。

(3)缺少明确的行业依托,影响学生的就业率。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覆盖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学、生态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研究范围较广,但没有明确的行业定位,社会对该专业还不太了解,势必会影响近几年的就业情况。

3提高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竞争力的策略分析

在SWOT分析法中,通过对分析结果进行结合,形成不同的策略。S(优势)与O(机会)结合,形成SO,也就是增长性策略,利用优势,抓住机会。W(弱势)与O(机会)结合,形成WO策略,扭转型策略,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将S(优势)与T(威胁)结合,形成ST策略,即多种经营策略,利用优势,躲避威胁。W(弱势)与T(威胁)结合,形成WT策略,即防御性战略,劣势最小化,躲避威胁[6-9]。通过对该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建设进行SWOT分析后,得出以下发展策略。

3.1SO增长性策略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依托学校空间信息获取的学科优势,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资源环境领域专门人才。

3.1.1依据国家战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国家战略反映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指南针。应当密切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向,紧密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和改进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创自己的特色。结合该校实际,根据测绘和国土资源两大行业需求,初步确定本专业的两个特色方面:地理国情监测、国土资源开发与管理。

3.1.2抓住学校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学校为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这为办好本专业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此应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使其尽快成为学术领军人物。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教学和科研项目,提升教学科研能力;通过参加学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所举办的各类活动,扩大视野;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提升其教学技能。②积极参加高水平建设项目,改善办学条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③构建特色科研平台,积极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1.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竞争力。实践教学是该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的重要课程模块,这有利于优秀毕业生的培养。但目前本专业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过度依赖原有测绘类专业的既有经验,实践内容的选择上以测绘偏多,不能完全满足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才的要求。下一步应当根据资源环境领域的要求,优化实践内容和实践教学方法。在原有的校外实习基地基础上,开发更多成本不高但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实践教学基地。

3.2WO扭转型策略

3.2.1积极深化教研教改,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资源环境学科的发展方向,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科研项目或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科研、社会应用项目的发展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11]。

3.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效的教学、科研团队。要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是关键。一方面需要积极主动、多渠道地引进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3.2.3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继续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通过科研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12]。

3.2.4探索建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技能大赛。目前,学校相关的其他几个专业都建立了相应的专业技能大赛,促进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未来应当探索本专业的技能大赛模式、内容与组织形式,通过参赛提高自身水平并提升本专业在同类型院校和行业中的美誉度。

3.3ST多种经营策略

3.3.1鼓励学生进一步深造,提高研究生录取率。本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基础性和学科交叉性,毕业生可以报考多个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该校生源素质相对较高,发展潜力大。从入学开始,应当鼓励学生学好英语、数学等基础课,合理安排大三、大四的课程设置。

3.3.2加强测绘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率。据调查,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较,该校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行业存在以下优势:学生的测绘动手能力较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将此优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发展,形成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特色。

3.4WT防御性战略

3.4.1加强专业宣传,提高专业的社会认可度。本专业的主要劣势在于成立时间晚,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能力了解较少。学校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3.4.2加强就业指导,更新就业观念。目前,本专业点的个别毕业生就业意识存在偏差,喜欢大城市,不愿意到工矿企业等生产一线或者中小城市工作;希望到国企或事业单位工作,不愿意到民企就业,这就会和社会需求产生矛盾。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3.4.3培养“双师型”教师,构建多层次师资力量。建立与执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工程类大型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项目研究和工程实践,强化行业实践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为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4结语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作为一个创办时间短、综合性强的新专业,存在问题是必然的。在挑战、竞争与机遇并存的就业前景下,不同院校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确立特色发展方向,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创新,深化细化教学研究,培养具有时代特色和专业特长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推动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国土资源整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丽红,张璞,黄志英.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比较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13(2):80-84.

[2] 杨柳,赵峰华,李咏慧,等.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3):90-92.

[3] 赵雪莲,彭红霞,侯林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89-91.

[4] 刘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3(76):166-167.

[5] 陈妹琼,张敏,郭文显,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14,41(11):256-257.

[6] 易玉婷.南通职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圈,2007(24):109-111.

[7] 伍亚泰,徐聪聪,杨宇姣,等.农业高校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SWOT 分析与对策研究[J].生态科学,2014,33(1):203-208.

[8] 唐婷婷,陈琳.高校旅游学科专业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SWOT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113-115.

[9] 吴德华,杨冰,张维,等.基于SWOT的地方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58-60.

[10] 吴和政,郑薇.我国矿山生态环境及生态恢复技术的现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S1):35-38.

[11] 周利军.项目教学法在高师GIS 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8):60-61.

[12] 花利忠,黄丽蓉,张明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GIS 类课程实验教学“3+1”模式探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06-108.

收稿日期2016-01-08

作者简介陈秋计(1970- ),男,山西运城人,副教授,博士(后),从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3S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4033);西安科技大学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A5030808)。

中图分类号S-01;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3-306-03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