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民间“游龙舟”研究

2016-03-18李谋涛李昌军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徽州功能

李谋涛,李昌军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徽州民间“游龙舟”研究

李谋涛,李昌军

(黄山学院体育学院,安徽黄山 245041)

摘 要:以徽州民间游龙舟作为研究切入点认为,徽州民间游龙舟分为水上游龙舟与陆上游龙舟,其兴盛主要得益于独特的水资源环境和徽商的经济支持,而衰落的原因主要与徽商的衰败和战争的破坏有关。徽州民间游龙舟活动有娱乐、健身、伦理教化、和睦乡里等功能。

关键词:徽州;游龙舟;功能

徽州地处安徽南部,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经宋、元、明、清,管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黟县6县,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1]。我国龙舟活动起源于先民时期的龙图腾崇拜,后又包含了对英雄人物的纪念。在楚越相邻的徽州,其龙舟竞渡与纪念屈原有直接关系。徽州地区游龙舟的形式与内容同样衍生出纪念英雄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徽州民间游龙舟活动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徽州民间“游龙舟”的形式与内容

1.陆上游龙舟

在徽州民间陆上游龙舟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有绩溪“陆地游龙舟”、休宁“五猖会”、歙县北岸镇“驮龙舟”等民间游龙舟习俗。

绩溪县伏岭镇石川村张姓族人和洪姓族人相融而居,每年春节期间,石川村牵头组织三十岁左右的青壮年,举办以纪念唐朝抗击安史之乱叛军而亡的大英雄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等为题材的大型船会游艺活动。活动分游龙舟、抬五帝和跳旗三项内容。龙舟由蔑轧制而成,龙舟头与龙舟尾分别设“大王”与“小王”,两姓族人选派出身强体壮的年轻人,抬着塑有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神像的龙舟走村串乡,是讴歌历史英雄人物的文化艺术形式。绩溪游龙舟于2010年入选安徽省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明清年间,每年农历五月一日,是休宁县海阳镇五猖庙会举办之日。庙会游行队伍中会有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表演各种舞蹈杂技与龙舟(划旱船),汉族劳动人民以此来表达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在歙县北岸镇白杨汪村,每年春社前三天有“驮龙舟”习俗。龙舟,是用竹劈成大小不等的竹片,由当地艺人扎成头翘尾翘的舟形。舟上扎有五人,其中四人划浆、一人掌舵。扎好后外面用纸糊起来,用毛笔画出各种形状。舟上挂有太子旗与三角旗。龙舟制作完毕,人面和龙面都用纸盖起来,置放在祠堂内。待到春社前三天,褒忠寺一个和尚开始祭神、开相,把盖在龙面和人面上的纸撕掉,神位投入龙舟肚中,挑选出的一青壮年男子驮起龙舟,头朝前尾朝后,另两人撑起两面旗,敲响锣鼓,靠左边沿村外游行。[2]“驮龙舟”的过程中龙舟要两次呼水,直至路旁一块空地,用香纸焚烧龙舟,寓意舟身化净,神位升天,顺水行舟,青龙入海。

2.水上游龙舟

在徽州民间水上游龙舟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形式有:休宁海阳“赛龙船”;屯溪新安江“抢鸭、跳水”;歙县渔梁坝“渔梁灯船”;歙县南源口“游龙舟”;薛潭村划龙船等。这为徽州水上“游龙舟”活动内容添色不少,其中以屯溪新安江“抢鸭、跳水”与歙县渔梁坝“渔梁灯船”最具典型。

全国开展的龙舟竞渡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若夺标,一般有精神或物质的奖赏。在徽州屯溪端午时节,游龙舟的形式内容与全国各地龙舟截然不同,它是用本地木航船改装的,船上搭活动木架,架上绑扎旗幡,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它不比速度,而是开展跳水、捉鸭等娱乐性极强的活动。当太阳西下时,众龙舟开始缓缓向扁担洲(即今日江心洲)驶去。龙舟到达扁担洲后,人们开始拆卸木架并卷起布幡,龙头龙尾则置在舱中。凡是可以焚烧的各色纸扎、竹杆等,在河滩上点起了火。同时点起了香烛,燃放鞭炮,谓之“送龙上天永保平安”,然后各船返回出发地。可以说徽州这种游龙舟形式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渔梁灯船,亦称“亮船”,源流起始不详,是渔梁太子庙会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十月举行,为期四天四夜,以水游亮船与旱游太子交叉进行。渔梁灯船领头是龙舟,八艘亮彩船紧接龙舟依次排开,由文士渔姑扮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错杂船中,演绎着诸如“闺阁梳妆”、“棋亭举酒”、“学士论文”、“丽姝争艳”等社会生活百态,一片丝竹和鸣,真是美不胜收。最后压阵船上鱼灯置中间,龙灯摆放外圈。龙灯在龙珠的引导下,翻滚盘旋。鱼灯则摇头摆尾,起伏游舞,随着头鱼嘴时不时喷出的流星,其他鱼表演着“凑水”、“滩花”,以及翻三个跟斗的“鲤鱼得子”动作,煞是有趣。最后,龙灯、鱼灯快速地奔腾起来,一霎时,灯彩流星,满天花雨,娱目至极。而那铿锵的锣鼓,欢炸的爆竹,又令观者热起丹田,荡气回肠。[3]陆上的旱龙舟、纸龙舟活动与渔梁灯船的相互映衬,凸显徽州游龙舟的娱乐功能。

二、徽州民间“游龙舟”兴衰的历史原因

1.兴盛的原因

徽州游龙舟兴盛的原因众多,其主要得益于独特的水资源优势和徽商的经济支持。

徽州东邻浙江省、南靠江西省、西连池州市、北接宣城市,是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沛,境内共有河流600多条。新安江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休宁、屯溪、歙县,在歙县街口注入千岛湖,是流经徽州的主要河流。境内还有青弋江,阊江,均属长江水系。河流流经徽州地区的地势较为开阔平坦,河流流速和缓,适合人们的生产生活,也适宜开展水上体育活动。因此,徽州境内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为民间游龙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徽州民间游龙舟兴盛归功于徽商,它为民间游龙舟提供了夯实的经济基础。徽州地处万山丛林,新安江两岸峭壁险峰,地利瘠薄且地狭人稠,居民常常食不果腹。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唯有以地理条件为基础开拓水上交通要道。徽商自明中叶兴起至清道光中四百多年间凭借着便利的水路交通把持两淮盐业,雄踞全国商界,赚得高额利润。徽商输金故里,为明清时期徽州民间游龙舟等民俗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徽商经济的支撑使得徽州文化中的陆上和水上游龙舟更加翘楚于世。

2.衰败的原因

徽州民间游龙舟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徽商衰败和地区战争的影响。

明清年间,盐业、典当、木材和茶叶四大经营领域促使徽商独执商界之牛耳,成为驰骋全国商业舞台数百年之久的地域性商帮。清道光十二年(1832),清朝廷盐业政策的改革,将纲盐制改为票盐制。道光三十年(1850)盐业政策推行到两淮,改“纲盐制(盐引制)”为“票盐制”,取消了盐行和引商对盐引的垄断,徽州盐商的霸主地位不复存在,最终把徽州盐商推向绝路。[4]伴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南洋木材进口让徽商在木材业的霸主地位也不复存在。国内的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导致徽商典当行业大势已去。西方国家的制造机器,极大地提高了制茶的工艺与质量,徽州作坊式制茶工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逐渐被抛弃,加之茶叶质量不如“洋茶”,在国际市场上渐渐失宠。因此,失去徽商支持的徽州民间游龙舟活动难以为继,逐渐衰落。

咸丰年间的战乱沉重打击了徽商的经营活动,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徽州商帮经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都遭遇战火袭击。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战争不断,沿江贸易陷于瘫痪之中,徽商的盐业、典当、木材和茶叶等支柱产业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边缘。徽州本土原本是鲜遭战祸的地区,但太平天国革命期间,太平军与清军在徽州境内征战12年,徽州上至商人、下至平民,财物被洗劫一空,家园在战火中毁尽。徽州士民与商人或死于战乱、或战后瘟疫、或逃散流亡,地区人口锐减。徽商阵营萎缩严重,后继乏人,导致徽州游龙舟等民俗体育活动快速衰落。

三、徽州民间“游龙舟”共有的功能

1.娱乐功能

人们在游龙舟活动中自由抒发情感,发掘潜在的心理能量,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享受生活的乐趣。游龙舟自产生就具有娱乐意义,是人们强健体魄、自娱自乐、沟通情感、美化生活、增强群体活力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内容之一。[5]在徽州,无论是陆上或水上游龙舟活动,都有着娱乐人们身心的功能。据《休宁县志》记载,休宁县临河城镇,像海阳、万安、溪口、龙湾等地都有“赛龙船”的习俗。木船前后梢安装有龙头、龙尾(万安有特制周身刻有鳞状的龙舟),参与表演者多是船民,有的潜入深潭捞取硬币或鸭蛋、粽子等,有的在大石桥或船架上(龙船上置有高木架)跳水,俗称“打漂”。无论是观看还是表演的人,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娱乐性较强的徽州游龙舟活动,从观看与参加表演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

2.健身功能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6]。塑造完美身体形态与健康生理指标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追求。

龙舟运动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健身方面的需求。游龙舟要求人体直接参与运动,通过单片桨叶在水中划桨,运动肌肉克服水的阻力。因此在推动舟船前进过程中肌肉一直处于紧张与受力的状态,会产生肌肉酸胀与身体疲劳,身体处于一种“消耗—恢复—超量恢复”的能量循环中,浆手们通过自身努力直达目的地。人们在参与游龙舟的过程中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对人体的腰腹、手臂与背阔等多块肌肉力量要求很高。通过长时间锻炼,能够使参与者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也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进而达到健身目的。

3.伦理教化功能

宗族观念深深印在徽州人内心深处,外出经商仍然难以割舍对故乡的思念。经商致富后,会将部分资金输入故里,用于发展家族事业和兴办多种公益事业,是典型的外向型开拓、内向型发展的模式,其本质是一种寻根溯源。[7]明清时期徽州尊儒风气浓厚,徽州建筑、民俗、版画、雕刻、教育、戏曲等方面,都宣扬尊孔重儒的思想。徽州民间游龙舟活动同样蕴涵着深刻的儒家文化的伦理教化功能。徽州民间游龙舟一般是由不同宗族组织队伍参赛,游龙舟开始前,一般由乡、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游龙舟祭礼仪式。在游龙舟中,不同宗族中有影响力的人物,对游龙舟的浆手、旗手、舵手与鼓手进行合理配置,组织其他宗族人员进行摇旗呐喊。游龙舟所需资金,一般由宗族中的望族一应承担。徽州民间游龙舟所反映的就是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徽州封建社会时期宗族体系的文化特质。康熙年间方士庹的《新安竹枝词》有“社公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之说。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徽州游龙舟活动对忠(卫国、卫乡)、孝(祠堂长老等长辈)的宣扬。[8]

4.和睦乡里功能

明清徽州游龙舟活动以游嬉为主。徽州陆上或水上游龙舟活动都是全村、全宗族的人参与,在祠堂内请出龙舟,沿着村里前行,途经之处家家焚香化纸,祈求家人健康、平安幸福、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舟游至埠口,以宗族作为参赛单位,使用同一龙舟分批次进行比赛,游龙舟的路线是固定的且顺流而下,所耗时间最短为胜者。徽州民间游龙舟是在鼓手鼓点指挥与舵手的控制下,浆手们步调一致、齐心协力、环环相扣地配合,才能将龙舟的速度发挥到极致。同时不参加游龙舟活动的宗族成员,跟着鼓手的节奏,自发为本宗族的龙舟欢呼,营造出热烈的游龙舟氛围,宗族成员的分工与集体协作是他们取胜的关键。作为本宗族的其他成员也难以成为局外人,他们会不自觉地加入到为本宗族加油的行列,或为宗族的取胜而欢呼,或为宗族的失利而垂头散气。凡此种种,全村人欢聚一堂,叔伯侄、兄弟姐妹等融为一体,共享游龙舟快乐时光。游龙舟对和睦宗族的情感,加深村民之间的情谊,缓和宗族间的矛盾与分歧,凝聚宗族内与乡里间的感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结语

徽州民间游龙舟活动以独特视角描绘出徽商兴盛与衰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徽州民俗体育中还保持着原有风貌。2011年至今,黄山市多次举办国内国际的龙舟比赛,利用新安江优美山水弘扬龙舟文化,持续打造黄山特色赛事品牌,必将对徽州民间游龙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徽州民间游龙舟活动开辟新的传播模式。

参考文献:

[1]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121.

[2]安徽旅游网.歙县习俗“驮龙舟”[EB/OL].(2015-12 -23)[2014-10-09]http://www.ahtourism.com/.

[3]柯灵权.歙县民间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4]钱广福.晚清徽商衰落原因浅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155-156.

[5]王若光,刘旻航.我国民俗体育功能的现代化演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25-28.

[6]赵源伟.龙狮和龙舟[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203.

[7]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285-314.

[8]赵吉士.徽州府志[M].合肥:黃山书社,2010:257-264.

责任编辑 何志玉

Research on Folk"Dragon Boat”in Huizhou

LI Mou-tao,LI Chang-ju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Abstract:By taking folk dragon boat in Huizhou as its research perspective,holiday dependence and interoperability of folk"dragon boat"activity in Huizhou,and analyzes and introduce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it as well.This paper ar-gues that folk"dragon boat"in Huizhou is divided into water dragon boat and land dragon boat.The prosperity of it is due to the unique environ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economic support from Huizhou merchants.The downfall of it is mainly due to the decline of Huizhou merchant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wars.This activity has the functions of enter-tainment,body-building,ethics education,maintenance of peaceful neighborhood and so on.

Key words:Huizhou;dragon boat;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16)02-0084-03

收稿日期:2015-12-28

基金项目: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3SQRW082ZD)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谋涛(1987-),男,湖南永州人,黄山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李昌军(1962-),男,安徽黄山人,黄山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徽州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金色徽州
徽州人
徽州绿荫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怀孕了,凝血功能怎么变?
“简直”和“几乎”的表达功能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