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西古典园林

2016-03-18胡淑华淮北市园林管理局安徽淮北235000

安徽建筑 2016年2期
关键词:古典美学园林

胡淑华(淮北市园林管理局,安徽 淮北 235000)

浅谈中西古典园林

胡淑华(淮北市园林管理局,安徽 淮北 235000)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自然式古典园林和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两枝奇葩。文章介绍了这两种园林艺术形式的特点,分析了在不同的美学思想、绘画及建筑艺术影响下,两者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风格差异的原因。

古典园林;美学;绘画;建筑

0 引 言

世界各国的园林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其中尤以中国、日本、希腊、意大利、英国、法国、伊斯兰等国的古典园林最为著名,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这些园林虽然形式、风格各异,但大体可分为在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古典园林和西方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古典园林。其他各国的园林,虽然各有特点,但从风格上看,非偏重于前者,即侧重于后者,如日本园林与英国自然风致园属于东方园林体系,而希腊园林与意大利园林属于西方园林体系。

1 中西古典园林的区别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重视精神感悟、追求天然之趣、流连山林境界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它本着“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突出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不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不规则的平面里自然山水成为园林构图的主体,建筑主要为观景和点景而设[1]。漫步中国古典园林,道路曲折回环,植物自由布置,山水、人文有机结合,自然、人工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富有山水情趣的园林艺术空间。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与造园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其早期原型为波斯的四分园[2]。西方园林以唯理主义美学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强调轴线秩序,重视视觉创造,讲究视觉感受,追求一种纯净、人工雕琢的盛装美。园林有明确的轴线及对称关系,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修剪成精美模纹图案的花木,高大规整的常青绿蓠、绿墙,与规则的喷泉、水池等形成严格的平面几何关系,并遵从着对称、重复等组合秩序。这种追求比例、严谨对称的地毯式几何图案形的园林所表现出来的仪典式的排场,体现了与中国自然山水园天然幽雅的意境截然不同的园林风格。

中西方古典园林的本质区别在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之间的美学关系上。中国园林把突出自然美放在首位,强调人工美融于自然美之中,堆山讲究山势,理水讲究水形。而西方园林则强调突出人工美,园林中的一切都被纳入理性思维所创作出的规则式布局中,体现了一种人对自然的征服。

2 中西古典园林的成因

2.1 不同美学思想对园林的影响

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园林深深地受着本民族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思想又是产生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的,它们和各自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世界艺术发展史表明,中国人的艺术心境是面向自然,而西方人的艺术心境是从表现自我开始的。

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出于儒、道、释三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人的美德与“自然美”相比,“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宣扬出世、自然的思想,老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对我国山水画及风景区寺观园林的开发、建设起过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佛教所宣扬的“清净无为”、“息心去欲”与道家思想如出一辙。我国士大夫文化中有一大部分是出世、避世的 “隐”的文化,作为造园主体的文人、士大夫在“隐逸”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儒雅恬静、飘逸浪漫的风度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气质。一些文人雅士不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为荣,却喜寄情于山水之间,以田园风光为乐。这股在文学、艺术上崇尚自然的思想潮流,造就了中国自然山水园所特有的思想和生活基础。

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史看,尽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直存在着尖锐复杂的斗争,但不论哪一派占上风,都十分强调理性对于实践的认识作用。在这种社会意识的支配下,自然会把美学建立在“唯理”的基础上。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格拉斯学派,就曾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构成。15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力图用一种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模式来确立美的标准和尺度。这种搜寻“最美的线形”、“最美的比例”的思想一直在欧洲延续下来,它不仅左右着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同时还深深地影响着园林。而强调整齐、次序和平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正是这种美学思想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欧洲规则式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2.2 绘画艺术对园林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在六朝时就已发展成独立的画种,其采用散点透视的画面效果,以一种主观能动的视线来表现世界。画家们在理论、实践中总结出的山水画论对园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也成了指导我国园林艺术创作的至理名言。中国古典园林采用了和中国山水画一脉相承的艺术手法,被黑格尔称为“是一种绘画”,它虽然也重视个体造型的表现,但更重视整体环境的塑造;它既重视局部空间的视觉效果,但更重视整体空间上的律动、节奏与和谐。园林空间美感的获得,并不只在乎某一个固定点的透视画面,而在于整个游赏的过程中,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步汇集叠加、增强而形成的总的印象。

西方古典绘画的题材主要来自宗教和神话故事,自然风景只不过是作为人物的配景才偶尔出现于画面上。直到15世纪,以抒发自然美为主题的风景画,才正式登上了绘画的舞台。西方古典的绘画非常写实,他们选取画面时是在一个固定视点的固定角度上进行的,完全符合透视学的法则,以色彩、光影和形体的变化来表现某一特定时刻的三维空间内的事物。可以说,他们是以一种科学和数学的眼光来看世界。西方古典园林和他们的绘画是一致的,很重视空间实体的表现,注意光影在凹进、突出处变化的效果,运用数学、几何学和透视学的原理来推敲园林平、立面构图的比例、均衡和划分,重视个体建筑物完整的透视效果。

2.3 建筑艺术对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为木结构体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木构架赋予了建筑极大的灵活性,不仅能建造园林中各种各样的亭、榭、轩、廊等建筑,还能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进而组成庭院,甚至构成多层的楼阁与塔。木构架还使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造型尤为优美,中国园林中的建筑,不论是单体还是群体,均具有优美的轮廓线和天际线。中国传统的将建筑化大为小、化集中的大体量为分散的小体量的处理手法,非常适合于中国园林布局与景观上“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设计理念需要[3]。与西方园林中孤立式建筑不同,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建筑多为伸展式,亭、台、楼、榭等既可以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等连在一起组合成为伸展式建筑及院落。园林中错落有致的建筑与植物、山水融为一体,空间因而变化曲折、丰富多彩。

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融雄浑的外形、精致的装饰与一身,集理性美与视觉美于一体。建筑与雕塑结为一体,艺术加工的重点为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上,突出一种体积美和雕塑美。在西方古典园林里,建筑体积一般较大,其建筑所追求的也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4]。甚至不仅是建筑,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无论在情趣还是构图上,西方古典园林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除组合要素不同外,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3 中西园林的相互影响

17世纪下半叶起,通过到过中国的商人和传教士,中国的造园艺术被比较系统地介绍到欧洲。18世纪上半叶,英国吸收了中国的造园手法,模仿中国园林的形式,兴起了一种新的花园,叫做自然风致园,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风”。以后,又进一步发展成图画式园。18世纪中叶,英国的自然风致园和图画式园在法国流行起来。法国人把它叫做“中国式花园”或者“英中式花园”[5]。不久以后,它流行到德国、俄国,直至整个欧洲。

18世纪开始,通过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宫廷画家,我国的皇家园林里建造了一些西方规则式花园。19世纪下半叶起,西方的规则式园林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目前,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中、西方两种园林艺术形式都已偏离了原来的模式,互相吸取着对方的优点,进行着自身的改良,纯粹的古典式园林已经很少兴建了。

4 结 语

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下,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共有的遗产。将它们简单地做价值比较是不智的,因为它们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认真地研究它们,理解它们的文化思想,掌握它们的设计手法,将它们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才是应有之道。

[1]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2]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王健.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J].安徽建筑,2002(4).

[5]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TU986.1

A

1007-7359(2016)02-0026-03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2.009

胡淑华(1971-),女,安徽淮北人,工程师。

猜你喜欢

古典美学园林
盘中的意式美学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外婆的美学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怎样读古典诗词?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