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亨利式结尾的表现艺术探析

2016-03-18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德拉亨利礼物

袁 琦



欧·亨利式结尾的表现艺术探析

袁 琦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226)

平缓的叙事情节、幽默的叙事语言、意料之外的结尾,使得“欧·亨利式结尾”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欧·亨利式结尾”之所以成功,与欧·亨利所处的时代背景、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善于读懂读者心理相关。

欧·亨利式结尾;叙事情节;叙事语言

引言

欧·亨利是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与契诃夫、莫泊桑被称为现代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作品中关注社会底层,关注小人物,通过对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描写,批判了美国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构思独具匠心,情节跌宕起伏,结局出乎意料,形成了“欧·亨利式结尾”,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同时,欧·亨利小说语言也充满幽默和讽刺。本文旨在从创作背景、欧·亨利式结尾等内容出发,分析欧·亨利小说结尾的表现艺术。

1 创作背景

欧·亨利开始并不想成为一名作家,可他最终成为了一名举世闻名的作家,这与他的个人经历相关。他的一生可以说比他的小说还要丰富多彩。他出生在一个较贫困的家庭,做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银行出纳员,甚至做过骗子、蹲过牢。拮据的生活使得他深刻体会到穷人生活的窘迫。在他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流浪汉苏比,为了度过严冬而不惜想尽办法入狱;我们也看到了贫穷的夫妻,为了给对方买礼物忍痛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最终各自得到的礼物又失去了实用价值。欧·亨利把小人物的窘迫、贫穷写得栩栩如生,非常传神,这和作者本身的经历密不可分,这也是他的小说能够打动人心的一个主要原因。

2 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一生创作了300多部优秀短篇小说。其作品通过平缓的叙事情节、幽默的叙事语言不断推进故事发展,读者有意识地推断将会出现的结局,然而,在读者期待即将出现的结局时,小说情节却峰回路转,出现了与读者期待相反的结局。每到此刻,读者才豁然开朗,至此小说的情节越发清晰,主题更加明确,主人公的形象也更深刻地刻入读者的脑海中,顿感作品精妙绝伦。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的意蕴内含。

2.1 平缓的叙事情节影响了读者的判断

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作者刻画了流浪汉苏比为了度过严寒的冬天,而“向往”入狱,因为监狱有吃有住,不用人“实施”,也不用“付出精神上的屈辱来回报”。于是,苏比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法律“铁面无私”,“照章办事”,他就可以达成顺利入狱的目的。他走进高级餐厅,想通过吃霸王餐完成入狱的目的。可是却被他的旧裤子和破皮鞋暴露身份,而被餐厅侍者拒之门外。于是苏比只好再次实施“入狱”计划。他砸了一家店铺的橱窗,而心安理得留下来等着警察把他带走,警察认为砸橱窗的人总是一溜烟似地跑。于是去追一个跑着去赶搭车子的人。苏比的希望再次落空。苏比心想,自己的旧裤子和破皮鞋暴露身份,高级餐厅混吃不行,一般的餐厅应该可以。接下来他如愿以偿地在一家不起眼的餐厅饱餐一顿,吃完后向侍者坦白,自己没钱,让侍者报警。侍者立马把他叉出去,狠狠地把他摔在街道上,而警察却一笑而过。三次失利后,苏比再次鼓起勇气追求被捕。这次,他以流氓的口气去调戏一个“衣着简朴颇为讨人喜欢的年轻女子”,警察就在近处看着他们,而这次她却被女子缠着,女子叫嚷着让他去买啤酒喝。苏比只好迅速摆脱这女子,拔腿就跑。紧接着,苏比不甘示弱,在大街上放开嗓子,大声嚷嚷,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骂,用尽了办法大吵大闹,企图通过“扰乱治安”而被铺。可是警察却只管让他闹,而不理会他。当他决定去偷伞,以小偷的罪名入狱时,却发现伞的“主人”就是小偷。又一次无缘被捕。懊丧的苏比怒骂起来,警察为何总把自己当作不会犯罪的人。正当他入狱无门的时候,路过教堂,被优美的赞美诗吸引、感染,忽然决定“向坎坷的命运奋斗,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读到这时,读者都以为苏比被赞美诗感化,从此洗心革面、自力更生。大家都对结局有这样的期盼。可是作者笔锋一转,这时警察出现,把苏比带走,苏比将在监狱度过三个月。这些平缓的叙事情节,把苏比一心想入狱过冬的心理和行为刻画出来。当读者都以为苏比被赞美诗感化时,作者却让苏比被捕入狱了。这种错位的结局让读者意想不到。

《麦琪的礼物》平缓的叙事情节,也是让读者想不到的结局。德拉和她的丈夫过着贫困的生活,德拉每天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对她来说,“生活就是哭泣、抽噎和微笑,尤以抽噎占统治地位”。由于丈夫吉姆薪水缩减,他们的生活每况愈下。圣诞节前一天,德拉拿着省吃俭用节省下的一元八角七分钱,思索着如何给丈夫买一件配得上丈夫的礼物。可是她一筹莫展,无奈之下,德拉卖掉了她引以为豪的秀发——那是她和丈夫各自拥有的宝贝之一。另一个宝贝就是丈夫祖传的金表。德拉为了送给丈夫的礼物,忍痛卖掉自己的秀发,买了一条白金表链配丈夫的金表。到此,读者们可以想象到的结局,德拉满怀希望地等着丈夫回家,奉送上为他精心挑选的礼物,丈夫该有多高兴。可是,作者又以平缓的叙事情节,描叙丈夫回家后,看到德拉的短发,他愣住了,因为他送给德拉的圣诞礼物是一套插在头发上的梳子,一套与德拉美发相配的梳子。丈夫告诉德拉,他卖掉金表,换钱为她买了发梳。虽然他们的礼物暂时“尚不宜用”,但是,他们都收到了人间最美好的礼物——那就是爱。正是因为他们互相爱着,才愿意为对方付出自己最美好的东西,才会有这样有意义的结局。

2.2 幽默的叙事语言

在《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为度过严冬,只能向往监狱,因为“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让读者无法想象监狱是过冬的去处,也让读者无法猜测到苏比最终是在监狱过冬的。流浪汉的过冬方式真的让人心寒。苏比认为“法律比救济仁慈得多”,法律“铁面无私,照章办事”,可是他几经周折,做了不少坏事,却不被法律制裁,而当他在教堂外听到赞美诗,受到感化,想重新做人,做个男子汉时,警察却把他送到监狱里。这个错位的结局让人意外。从中看出美国的法律和警察不近人情、黑白不分。苏比想去一家高级餐馆吃霸王餐,作者是这样描写这家餐馆的“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结果自己的穿着让他无福消受这里的美食。苏比只好找一家“盘盏和气氛都粗里粗气”,“菜汤和餐巾都稀得透光”的不起眼的餐馆,吃完霸王餐,侍者并没有报警,而是把他摔在街道上。苏比两次想通过吃饭不付钱而进监狱的梦想最终失败,这也是读者想不到的结局。苏比“再次鼓起勇气去追求被捕”,“这一回机会好极了”,“十拿九稳,万无一失”,“警察那双可爱的手很快就会落到他身上”,最终却被想要调戏的女子缠住,落荒而逃,这也是读者想不到的。如此三番五次谋求被捕,按其时美国的法律也确实够得上被捕了,但“机会”都与他失之交臂。苏比想法非常简单,目标也非常清楚——被逮捕入狱。作者的幽默的叙事,读者不难得出的结果是被捕。每次作案警察都近在迟尺,但每次苏比都“背运”被开脱。从读者的视角来说,也是希望他能实现愿望——顺利被捕入狱过冬。但作者一次又一次让苏比“法外逍遥”,麻痹了读者的期待,让读者认为,苏贝是不可能被捕的,然而作者却在最后让苏比被送进监狱,造化弄人,实在是读者想不到的结局。

2.3 意料之外的结局,却是情理之中

欧·亨利小说中“意料之外”的结局,其实是由“情理之中”铺垫而成的。小说中用平缓的情节做了大量的铺垫,以便达到作者想要的“意料以外”的结局。可以说没有铺垫,就没有“欧·亨利结尾”。同时,“欧·亨利式结尾”要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写作特色,除了要有大量的铺垫外,还要巧用“蓄势”。欧·亨利运用“蓄势”的本领游刃有余。在他的小说中当矛盾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总是及时地加以控制,不使矛盾就此爆发,而是延迟它的总爆发,借以渲染蓄势,引导、暗示读者即将要出现的结局。但到结尾时,却突然来个大反转,与读者的期待相反,达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警察与赞美诗》中,作者通过苏比的六次努力,六次作案,这一系列的事件都没有让苏比实现入狱过冬的愿望。作者这平铺直叙的布局为故事的结局作了最为完美而巧妙的铺垫。每次警察出现时,作者都没有让冲突爆发,而是延迟它的爆发。就在读者为苏比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感到欣慰时,警察的手按在他的胳膊上,苏比可怜地被捕入狱三个月,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入狱过冬的“梦想”。看是意外的结局,却是情理之中。

《麦琪的礼物》中,德拉为了给丈夫送圣诞礼物,不惜卖掉自己值得骄傲的东西——秀发,买了白金表链配丈夫的金表。而丈夫却卖了自己的金表,买了一套梳子给德拉。夫妻二人送的礼物都失去了实用价值,但他们却收获了最宝贵的礼物——爱。欧·亨利总是采用迂回曲折的手段以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出人意料的结尾,表现了欧·亨利独具匠心的构思。读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欧·亨利正是善于抓住了读者的这种心理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欧·亨利式结尾”。读者从开始对小说所描写的事件是漫不经心的,可是到了最后,作者笔锋一转,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尾,此刻读者茅塞顿开。

3 结语

平缓的叙事情节、幽默的叙事语言、意料之外的结尾,使得“欧·亨利式结尾”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欧·亨利式结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即使是意料之外的结局,但又是情理之中。在其小说结尾,主人公都向往美好的生活。即使主人公之前遭受了许多的苦难,对生活曾经抱怨、妥协,但最后人性善良的一面都得到体现。

[1]丁伯林. 试论“欧·亨利式结尾”的反讽追求[J].铜陵学院学报,2008(5).

[2]陈颖. 欧·亨利式结局的表现艺术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3]刘艳群. 欧·亨利式结尾——论欧·亨利的语言魅力[J].山花,2014(02).

An Artistic Probe into the O.Henry-styled Endings

YUAN Qi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226)

The smooth narrative plots, humorous narrative language and unexpected endings have made O.Henry-styled Endings unique in the world literary circles. The success of O.Henry-styled Endings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era he was in and the fact that he kept a watchful eye on the lower-class people of the society and he was good at spelling out readers' minds.

O.Henry-styled Endings; narrative plots; narrative language

袁琦(1978—),女,广西宜州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I106.4

A

1674-3083(2016)03-0079-03

2016-05-07

猜你喜欢

德拉亨利礼物
珠唾集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它就是海德拉
Q3 德拉希:艺术狂热还是投资客?
找找看
大公鸡亨利
送错的礼物
爱的礼物
礼物
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