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话语权与青年学生内在关系探究*

2016-03-18梁利文

高教学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场域话语权马克思主义

梁利文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

意识形态话语权与青年学生内在关系探究*

梁利文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

意识形态与青年学生关系紧密。要在青年学生中构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必须理清其内在关系。文章着重论述青年学生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依据,青年学生与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愿景一致,信息场域是构建在青年学生中话语权的核心场域。

意识形态;话语权;青年学生

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是我国当前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工作着重关注的群体。目前,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角逐过程中,在当代青年学生中日趋边缘化,话语权也处于式微的状态。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青年学生作为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人才战略资源,研究意识形态话语权与青年学生的内在关联,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很好的切入点,是在青年学生中构建话语权必须理清的前提。

一、青年学生是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重点对象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的意识形态选择直接决定着国家意识形态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青年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学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国对于青年的定义不一样,不同区域对青年年龄的界定也不一样,联合国将青少年定义为15-24岁的人口族群。所以,文章讨论的青年学生就是15-24岁间在校学习的青年。作为青年中最具活力、潜质的组成部分,青年学生具有知识不断增长、生理日益成熟和心理待成熟的独有特点。在思想上,特点更加突出。有学者概述为“高、大、快、强”。所谓高,就是开放程度高;所谓大,就是信息量大;所谓快,就是思想变化快;所谓强,就是个体意识强。还有学者指出青年学生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和观点的多样性的突出特点。[1]此外,90后青年学生还具有坚持自我、崇尚实用、追求非主流和价值观两面性等特征。[2]正因如此,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必然选择青年学生作为重点对象,对青年学生在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都十分明确。各国意识形态差不多都充分肯定青年的社会力量,虽然论述间有强弱的区别。最强的表述就是: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力量;而最弱的表述就是:青年是潜在的或边缘性的力量。[3]

在西方国家,不管是针对本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青年学生指向性都很明显。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Charles Wright Mills)认为,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知识从经验积累向理论创新的趋势转换,使青年知识分子在社会中上层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地位上升,高等教育人才将成为未来变革的主要推动力。当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不仅仅关注大学生。青年同年龄群体和青年学生组织,因为其同理心和集聚性,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化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学生组织作为学生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正在成为各国政党组织、国家部门和社会力量等势力,吸引、争取和控制青年学生群体的强力纽带和关键渠道。从实践来看,西方国家内部因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中出现的青年学生问题得出的经验总结,以及意识形态渗透在前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成功案例,更加坚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理论家把国家整体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和渗透重点,转向并确定青年同龄群体和青年学生组织作为政策的决心。此外,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对来自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进行形式极为隐秘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改造工作。从出国留学申请开始筛选、关注,他们把申请留学、考查和出国交流中的国家干部子弟、学习成绩优异者、思想激进且具备一点组织管理能力的青年申请者,确定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选择对象,在他们滞留西方国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同他们建立密切的私人关系,灌输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期望他们回国后发挥渗透和颠覆作用。这些青年学生都将可能成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为西方意识形态“发声”的重要支点。

在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对青年学生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在2013年对广西大部分高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只有36%认为最终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64%的被调查者对共产主义是否能实现的认识还比较模糊。[4]由此看出,虽然在中学、高校、职校中思政课作为必修课程,学校也在重抓意识形态的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宣传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夺取这些阵地;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去抢占,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抢占。把青年学生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构架的重点,才能抢夺思想舆论建设的高地。处在思想活跃期和理想确定期的青年学生,如果我们不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去引导、去占领,这个重要的阵地就会丢失。

二、意识形态话语权与青年学生愿景一致

意识形态从本质来看是价值观的集合,是对意识的意识。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的整体深入的研究考查,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各大思潮流派,正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汇聚到意识形态批判这个中心点上来。意识形态乃是哲学史发展的理论结晶,是当代人普遍的自我意识。[5]意识形态问题归根结底要回到哲学问题上来。由此看来,意识形态是要解决人的信仰和理想的问题。意识形态话语权则是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核心组成。一种意识形态只有在某个国家、某个具有主导地位的话语权,才能确认自身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确定、巩固、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这就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愿景。

尽管摒弃了“热战”的惨痛代价,但是,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而诉诸文化话语权所进行的斗争,其在重要程度与凶险程度上,都不输于“热战”,其根本原因在于,热战争目的是“杀人”,而意识形态交锋战则旨在“诛心”。[6]“诛心”表现在青年学生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中就是摧毁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根本目的的颠覆社会主义政权,所以他们抢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本目是是树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摧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信仰和理想所处的状态,对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组织的“转型期社会伦理与道德”的大型社会调查中获取的数据显示,36.09%的青年学生回答没有信仰,有信仰的仅占28.10%。学者们在各自所在地区高校针对青年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实证调查,数据显示对信仰冷漠的学生均占25%以上。[7]针对90后高职学生树立科学信仰需要哪些方式的调查中(可多选),有25.6%的学生选择课堂教育,31.7%的学生选择媒体宣传,66.7%的学生选择校园文化营造,66.7%的学生选择参加社会实践,20.8%的学生认为是其他方式。[8]理想信仰的缺失或者模糊不清,树立科学信仰的途径不明,是目前青年学生意识形态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恰恰是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要去解决的问题,即构建什么信仰,怎么构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人的价值观体系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他所处的时代现实和社会关系的反映,体现出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主导价值体系的话语权,具体体现在对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价值观体系的主导和支配的权利和权力,决定思想理论、社会经济与民族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反映当代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展趋势的核心目标和价值导向。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经过长期实践的发展和反复思想整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终融合形成了体现着广大民众要求的价值体系,体现着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模式、道路和理论体系。因而,当前青年学生缺乏理想信仰的状态和意识形态话语权确立价值观的愿景是内在一致的。当代青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在青年学生确立并牢固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教育、改造和武装青年学生,抢占青年学生和青年组织这个重要的思想阵地,使得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广大青年学生乐于的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使他们能够做到在价值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化的形势下,能够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来左右他们的抉择。邓小平指出: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10]作为我国当前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重点对象,青年学生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愿景的内在一致,应该成为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优势。

三、信息场域成为在青年学生中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核心场域

自从虚拟网络出现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生活领域之后,信息场域便迅速演变为青年群体最推崇、思想最活跃、青年化意识形态最汇聚的主要场域。这是因为虚拟社会与生俱来地就有能够为青年的个性发展提供优质的土壤。[11]互联网技术起源美国并在全球迅速推广,与传统媒体和传信息统场域相比,现代信息网络具有高效传播性、双向互动性、时空无限性、全球联动性等特点。同时,在信息网络发展过程中,以美国为中心的特点尤为突出,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看待互联网发展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时,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态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现在,国际互联网上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意识形态产品生产输出国提供。[12]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88亿,手机网民6.2亿,占90.1%;互联网普及率为50%,青年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2%。毫无疑问,互联网信息场域对有着青年学生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也是当前意识形态争夺最为激烈的战场,必然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必争的核心场域。

青年学生对流行文化的追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消遣娱乐的信息化,都与信息场域密切相关,也为意识形态渗透提供的可乘之机。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长艾伦·威尔逊·杜勒斯(Allen Welsh Dulles)曾说过: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跳我们的舞,那么迟早我们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流行文化对青年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由流行文化衍生的流行话语,很容易在青年学生在流传、推广,形成习惯和氛围,并成为他们热议和关注的焦点,逐步根植到青年学生的日常话语体系。这种影响过程和话语体系的建立,表现出来的自由活力、生动随意,贴近青年学生实际,娱乐化、年轻化、现代化的特征,恰恰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形式相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直以来主张的正统、理性、严肃的话语,使得它们与青年学生社会生活格格不入。这种情形下,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几乎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因为这种格格不入,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而且容易引起处于青春逆反期的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阻抗,并最终造成信仰的缺失或者混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青年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13]要实现对于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赢得信息场域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导权,就必须抢占信息场域的话语权。信息场域应该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核心场域。从青年工作的多年实践我们感受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14]对青年信息喜爱的信息文化产品进行综合分析就能明显的发现,这些产品都是在信息场域下,以各种方式满足青年学生的某种需求,从而被他们所推崇。比如知乎、果壳、ONE论坛式公知应用,满足了青年好奇、求知、表达的需求;电影、音乐、社群应用,满足了青年消遣娱乐、情感抒发、同龄结社的需求;微信、QQ等社交平台,满足了青年社交、恋爱的需求。[14]信息场域中的各种媒体、文化产品是灌输主流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青年学生在接触这些产品和环境的过程中,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往往迷失自己,人云亦云。所以,必须引导、约束、规范各级各类媒体和文化产品制造者在掌控信息场域话语权中肩负的责任,把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话语、符号贯穿到日常的宣传和产品之中。列宁主张:“日常的宣传和鼓动必须具有真正的共产主义性质。当掌握的各种机关报刊,都必须由已经证明是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编辑工作。”[15]在核心信息场域,主流媒体发好主旋律最强音,在各级媒体中唱好伴奏,对网络媒体做好管控和监察,警觉信息场域的虚拟性、无源性和海量性,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国家大事和大政方针上来,使当代青年学生在信息场域也处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中。

[1]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田建国.正确把握当代青年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N].人民日报.2009-12-30(007).

[2]杨香菊.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引导与培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9):110-112.

[3]陆玉林.论青年的意义构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1-6.

[4]唐圆梦,王向志,张红艳.论我国意识形态异化现象对青年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3(03):27-32.

[5]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3.

[6]骆郁廷,史姗姗.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66-73.

[7]高伟,奥亚锋.当代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探析[J].传承,2014(05):88-89.

[8]金荣月.“90后”高职学生信仰现状与对策——以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5):97-9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李洁.青年研究“场域”的选择维度[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3):1-5.

[12]石国亮.西方国家对青年和青年组织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6):39-44.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Z].北京:国务院,2004.

[14]廉思.善做“看不见”的青年意识形态工作[J].人民论坛,2015(15):60-61.

[15]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There i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young students.To construct the ideology of young students in the right to speak needs to clarify its internal relation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young students as the base of discourse right in ideology,who has the consistent vision with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right in ideology,information field is the core field of young students in discourse.

ideology;discourse right;young students

G641

A

2096-000X(2016)19-0043-03

2016年度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人文社科课题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青年学生中的构建研究”(编号:2016RSB03)。

梁利文(1986-),男,汉族,广西玉林人,助教,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场域话语权马克思主义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