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ESDA的农村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分析*
——以河南省为例

2016-03-17王巧玲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11期
关键词:县市象限城市化

王巧玲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0062)

基于ESDA的农村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分析*
——以河南省为例

王巧玲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006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农村城镇化发展称为必然,而如今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研究利用河南省统计年鉴等资料11年来对河南省18个县市城市和乡村人口变化的统计数据,以城市化率为测度指标,将传统统计学方法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法相结合,通过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探讨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并对差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豫中和豫西城市化率较高,豫南和豫东城市化率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 (2)各区域内农村城镇化发展空间差异较大,豫中表现最为明显,但总体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 (3)2004~2014年间,Moran’I由0.441 1上升到0.453 2,表明河南省农村城镇化格局的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加强,农村城镇化结构化特征明显。(4)从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河南省城市布局基本合理,但是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需要加大辐射范围。

ESDA 城镇化 空间格局 河南

0 引言

农村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发展是揭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从1978~2012年年平均增长1.04个百分点,已由17.3%增长至52.6%。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由1978年的13.6%增长至2012年的42.4%,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滞后已经称为影响河南省总体发展的重要障碍性因素,与河南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不相适应。因此,深入研究河南省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李恒义[1]对城市的扩展模式和资源利用进行了研究; 针对城镇化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王成新等[2],陈明星等[3]提出要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走健康城镇化道路; 厉以宁[4]、王文龙[5]对城镇化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新思路; 逐渐实现从“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转变[6-8]是必由之路。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只是基于经济数据的简单回归分析[9, 10],或者更侧重揭示空间分异现象,忽略了农村城镇化空间差异间的空间关联、空间依赖等重要信息,得出的结论就可能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随着空间格局的不断变化,传统方法对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研究结果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阻碍,因此必须寻找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解决[11]。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ESDA)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加以应用,发现它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得到较为准确的研究结果,而且可以对农村城镇化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以便定量解决空间相关的一些问题[12],对城市化的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近年来,一些学者就采用了ESDA方法通过全局性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对比分析,并结合传统统计学方法,对湖北、新疆、重庆、甘肃等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格局进行了空间相关分析研究[13-16],得到了更为可靠的结果,为这些省市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可信的科学依据。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和人口大省,其城市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显著,农村城镇化的缓慢发展已经成为阻碍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对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还是基于传统方法[17]; ESDA应用仅是基于单一的ArcGIS平台[18],并没有具体对城市化率的研究。因此,该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将采集11年来河南省18个县市的城市化率数据作为基础,以 ESDA 方法产生的空间关联模型作为主要工具,探求其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发展趋势,以期可以为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呈西高东低地势,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数量繁多,为分析其农村城镇化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发展趋势,文章搜集整理了近11年(2004~2014年)来河南省18个县市的非农业人口数量和总人口数量,并计算其比例进行统计,得出的结果记为城市化率,该研究就以城市化率作为衡量标准。选择城市化率这一标准的原因是它在反映不同区域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上有较强说服力。原始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迈向小康社会的中国人口(河南卷)》、《中国人口年鉴》等。

2 研究方法

2.1 标准化指数(S)和变异系数(V)

区域间的农村城镇化水平有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之分,通常我们使用的衡量标准有标准差指数(S)和变异系数(V),二者相互结合,以保证从相对和绝对的双重意义上将区域间及区域内的农村城镇化水平进行对比[19],公式为:

(1)

V=S/Y0

(2)

式中,Yi表示第i个区域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n表示进行研究的具体区域的个数;Y0表示n个研究区域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平均值。由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对应的值越大,差距就越大。

2.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ESDA((ExploratorySpaceDataAnalysis)分析技术是在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较为复杂时空条件下的探索性分析工具,可建立模型对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关联测度、空间聚集性等进行描述。它的计算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 Moran′s I、散点图、Geary′s C、时空自回归分析、Getis等。其中,空间关联测度(Spatial Autocorrelation)是ESDA 的主要内容,它可以观测不同区域间潜在的相互依赖性,且有正相关和负相关之分。而通常根据分析区域的空间范围的大小,又可以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和局部空间自相关(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两种[20]。

2.2.1 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通常用来描述空间对象及其周边区域的整体分布情况,据需要,Moran′s I和Geary′s C是检验全局空间相关性的算法,该文根据需要选择前者,其取值范围为-1~1。计算公式为:

(3)

(4)

式中,Xi和Xj分别为i区域和j区域的城市化率;n为具体进行研究的区域的个数,该研究中n=18;Wij为空间权重,i与j相邻时取值为1,不相邻时取值就为0。Moran′sI的值有正负之分(-1~ 1)正值表示集聚,负值表示分散, 0则表示不存在空间相关关系,为随机分布。

2.2.2 局部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Moran′sI算法,仅能说明所有区域与周边区域间空间差异的平均程度。但不能指出具体区域的差异情况。我们用Moran′s散点图法,用图形的方法来具体分析每一个县市的差异,其公式为

Ii=Zi∑WijZj

(5)

(6)

式中,Zi和Zj是经过标准差标准化的观测值向量,I表示变量的空间滞后向量。

3 河南省农村城镇化空间格局特征

为方便研究,根据不同县市的地理位置和传统结构,该文将河南省的18个县市分为豫东、豫西、豫中、豫南、豫北5个区域,其中豫东地区包括开封、商丘、周口3个县市,豫西包括洛阳、三门峡、济源、焦作4个县市,豫中包括郑州、许昌、平顶山、漯河4个县市,豫南包括南阳、驻马店、信阳3个县市,豫北包括新乡、鹤壁、安阳、濮阳4个县市。

3.1 各区域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图1 河南省各区域的农村城镇化水平比较

由图1 分析可知,整体上从2004~2014年全省城市化率(除2010年有所下降)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5个区域发展并不平衡。其中,豫西、豫北、豫中3个区域的农村城镇化水平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豫东和豫南城市化率较全省平均水平偏低。具体分析,豫中和豫西的农村城镇化水平相差不大,并且居于全省之首,从2013年开始城市化率超过50%,接近全国均值; 其次为豫北,但2010年以后其农村城镇化水平发展缓慢,逐渐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豫东和豫南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则始终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全省城市化率最低的2个区域。

从城市化率具体增长的速度来看, 2004~2009年农村城镇化水平呈现极速增长势头,其城市化率的全省年平均增长率为1.98%。其中,豫东地区的城市化率增长速度最快, 2004年仅为22.3%, 2009年已经增长到34.2%,年均增长率达2.38%; 其次为豫南地区,其农村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为2.06%; 豫西为1.88%; 豫北和豫中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最慢,年均增长率为1.66%和1.62%。2010年出现负增长, 2010年以后进入缓慢增长期,全省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平均增长率仅为1.6%,低于2004年至2009年的最低增长速度。其中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的豫东、豫南、豫北年均增长率为1.65%,其次为豫西1.63%的增长率,而豫北增长速度最慢,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5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豫中和豫西地区城市化率最高。但由表1可以看出,具体情况并不相同:豫西地区4个县市农村城镇化增长较为平均,差异不大; 但豫中地区许昌、平顶山、漯河农村城镇化水平与豫西地区有一定差距,其城市化率较高的原因在于郑州市农村城镇化水平一枝独秀,远远高于其他县市。而豫东和豫南地区农村人口基数相对庞大,农村居民计划生育意识不强,使该地区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居高不下,因此该地区城市化率较低。

表1 2014年18个县市城市化率

豫东豫西豫中豫南豫北县市城镇化率县市城镇化率县市城镇化率县市城镇化率县市城镇化率开封42.60洛阳51.00郑州68.30南阳39.60新乡47.60商丘36.50三门峡50.40许昌45.70驻马店36.40鹤壁54.10周口36.20济源56.40平顶山47.80信阳41.10安阳45.30——焦作53.20漯河45.70——濮阳38.50 注:数据来源为《河南省统计年鉴》,由于18个县市11年的数据量庞大,而虽然各县市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但速度缓慢,每年趋势变化不大,因此仅以2014年数据作为代表;另,城市化率的单位为%

3.2 区域内农村城镇化发展差异较大

分析图2,区域农村城镇化水平相对差距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总体分析,豫东、豫南、豫中3个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差异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 豫西地区与之完全相反; 豫北地区则表现为相对差距增大,绝对差距变化不大。

图2 河南省五个区域的农村城镇化差异比较

这些变化与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政策的倾向性有很大关系。2003年,为了实现建设中原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并且提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包含了许昌、平顶山、漯河、开封、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在内的9个县市,在政策支持下,这9个县市经济发展迅速,导致城市化率逐步提高,与其他县市逐渐拉开差距,致使各个地区农村城镇化格局发生了一定变化。

在政策的支持下,豫东地区强大的旅游资源及地域优势显露出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随着豫东地区的蓬勃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区域农村城镇化差异缩小, 2012年以后基本达到平稳状态,标准差指数为2.95,变异系数仅为0.08。

豫西地区4个县市,其中3个属于中原城市群,决定了豫西地区的平衡发展。其差异指数表现先降低后升高,并且在2005年达到最小值,标准化指数为0.82,变异系数仅为0.02。虽然其后差异逐渐扩大,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占据优势, 2012年后达到相对平稳状态,标准化指数2.35,变异系数0.05。而洛阳作为六朝古都,是重要的旅游城市。虽然由于注重经济发展使其风采遗失殆尽,但随着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在老工业基地的洛阳会重振雄风。

豫南地区城市化率较低,县市间城镇化差异呈现降低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豫南地区的面积较大,水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但相对城市规模小、经济功能弱,年轻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其他地区的城市,人口基数减小使城市化率上升,但总体上并没有彻底改变豫南地区落后的现状。但随着近年来农业政策的开放,其区域内差异逐渐缩小, 2014年标准化指数为1.96,变异系数仅为0.05。

豫北地区仅新乡位于中原城市群,具有科教、经济等优势,并且制造业发达。该区域发展相对差异较大, 2006年标准差指数最小为5.08, 2010年最大为5.90,变异系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为0.16和0.12。

豫中地区4个县市均位于中原城市群。但由于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是河南省的经济金融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农村城镇化发展一路领先其他县市,因此豫中地区区域发展最不平衡,虽然随着政策对中原城市群的开放,其他3个县市也迅速发展,但不平衡性仍居于榜首。2004年标准差指数为11.65,变异系数0.31, 2014年最低值标准差指数为9.52,变异系数为0.18。

总体而言,5个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相对差异在不断缩小。豫中和豫北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水平变异系数较大,但其发展趋势是在逐年递减的,说明各个区域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势头良好,绝对差距也在不断减小。

4 河南省农村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分析

该文在河南省18个县市2004~2014年11年间的城市化率中,选取2004、2007、2010、2013年4年的数据作为统计属性,对河南省农村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对比研究。运用Moran’s I和 Moran 散点图来测度每个县市与周边区域间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程度,以判断河南省农村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差异。

图3 河南省农村城镇化水平Moran 散点分布

河南省18个县市的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同,在Moran 散点图被划分为坐标轴上的4个具体象限,对应不同的空间格局,H表示空间测度值高于平均值,L则表示低于平均值。则第一象限(HH)表示高值县市周围为高值县市,两者空间差异较小; 第二象限(LH)表示低值县市周围为高值县市,两者空间差异较大; 第三象限(LL)表示低值县市周围为低值县市,两者的空间差异较小; 第四象限(HL)表示高值县市周围为低值县市,两者空间差异较大[21]。

表1 不同年份18个县市空间分布数量变化

年份HH(第一象限)LH(第二象限)LL(第三象限)HL(第四象限)20048820200776502010891020138910

分析图3 和表1可知,Moran’s I值为正,说明河南省的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具有集聚的特性。

分析具体数据分布点(表1)可知数据点大部分分布于第一和第二象限。4个年份中,第一、二象限所占的比例依次为: 88.89%、72.22%、94.44%、94.44%即除2007年出现了5个县市出现低值簇现象外,大部分的数据点都分布于第一、二象限,说明河南省的农村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多为高值簇和低值被高值包围簇的现象,且二者比重相当,农村城镇化格局分布特征明显。

还可以看出4个观测年份中,河南省各个县市的城市化率为高值簇的百分比基本都是44.44%,说明河南省有将近一半的县市城市化率与周围县市空间差异较小; 第二象限的百分比依次是44.44%、38.89%、50%、50%,说明河南省城市化率低于均值的县市被发达县市包围的比例也逐渐接近50%,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四象限的比例极小,说明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比较均衡,农村城镇化建设脱节的县市很少。

在2004~2014年间,河南省各县市的农村城镇化水平Moran’s I系数在2004年为0.441 1,除2007年聚集趋势有所减弱外,一直处于缓慢上升期, 2013年达到0.453 2。说明河南省农村城镇化的空间集聚特性在不断扩大。

通过Moran散点图也可以看出,数据点大多集中在第一、二象限,说明河南省城市化水平高的县市在不断扩展,低值区域不断减少。同时,各象限比例变化并不明显,说明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力度需要加强,发展方式需要创新,实现“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变革,加快城市化率低的县市的发展进程,为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通过4个年份Moran 散点图的对比得出:象限上的点在规则式聚拢,说明县市间的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在不断缩小,说明河南省建立中原城市群的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第二象限县市却一直未减少,低城市率在高城市率县市的包围下效果并不明显,说明虽然河南省各县市的发展有比较合理的结构化布局,希望以高城市率城镇带动低城市率城镇发展,显然辐射效果不太明显,没有形成产业上的分工与合作,带动效果甚微。加之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速度缓慢,粮食价格低,人民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明显提高,因此年轻人口逐渐向周围的经济型城市转移,极大限制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政策的支持,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减少人力投资,提高落后县市的城镇化水平,才能使河南省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5 结论与讨论

2004~2014年河南省的农村城镇化发展一直处于上升期,具体又可以分为2个阶段, 2004~2009年的极速增长期及2010年后的缓慢发展期,以非农业人口来计算的城市化水平呈现豫中和豫西、豫北、豫南和豫东逐次下降的空间格局,但豫东和豫南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且各区域县市间的空间差异在不断缩小。利用 ESDA 方法,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分析验证,结果表明: 11年间,河南省各县市农村城镇化Moran’s I 指数由2004年的0.441 1上升至2013年的0.453 2,虽然增长速度比较平缓,但表明农村城镇化发展格局的空间集聚特性是在不断扩展的; 空间分布上,低值县市包围低值县市的比例很小,大部分为高值县市互包和高值县市包围低值县市的格局,农村城镇化格局分布特征明显。从Moran散点图可以看出,各县市没有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但多年来城市化进程也没有太大变化。这从总体上揭示出河南省农村城镇化水平在空间分布较为合理,但发展迅速的县市辐射能力较弱,需要加大辐射范围。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仍然是围绕以郑州为首的中原城市群。高值簇县市接近50%,低值簇县市较少,说明城市布局比较合理,低城市率县市基本处于高城市率县市包围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要加快整个河南省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就必须要在政策上加大中原城市群的辐射效果,将工业向周边县市延伸,同时注重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并控制豫南豫北地区的人口数量。因此,河南省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才能逐步推向城市化,就此提出以下发展对策。第一,河南省农村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水平,而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农村城镇化水平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产业基础,才能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第二,提高中原城市群的引领效果,在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等县市开展新技术产业,以创新带动经济发展,发展成果向周边区域延伸,促进共同发展。第三,产业结构创新,豫南地区为农业主产区,发展较为缓慢,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并推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生产,完善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第四,豫南地区多为资源型产业,需要发展第三产业来加快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

在该研究获得在获得较为可靠的研究结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该研究仅来河南省的18个县市城市化率进行了研究,没有结合其经济指数、人口指数等其他数据进行综合考虑,提出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该研究仅采用了11年的数据,扩大调查的研究范围,可能会得出更为全面的结果。(3)该研究由于条件限制,没有结合ArcGIS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不能具体到每一个县市。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结合以上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期得到更为准确的研究结果。

[1] 李恒义. 海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关系研究.人民黄河, 2013, 35(2): 50~52

[2] 王成新, 姚士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质与量关系辩证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5): 46~49

[3] 陈明星, 叶超.健康城市化:新的发展理念及其政策含义.人文地理, 2011, 26(2): 56~61

[4] 厉以宁. 牧区城镇化的新思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9(1): 5~10

[5] 王文龙. 新农村建设、伪城市化与农村“房奴”现象的危害.现代经济探讨, 2013, 32(5): 45

[6] 杨重光. 新型城市化是必由之路.中国城市经济, 2009, 12(11): 38~43

[7] 彭红碧, 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理论探索, 2010, 27(4): 75~78

[8] 杨尚军.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问题思考.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7(1): 37~40

[9] Cliff A D,Ord J K.Spatial Processes:Models and Applica-tions.London:Pion, 1981

[10]Gould P R.Is statistics inference the geographical name for awild goose.Economic Geography, 1970, 46: 439~448

[11]邱炳文, 王钦敏,陈崇成,等.福建省土地利用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2): 311~318

[12]彭颖, 陆玉麒.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人文地理, 2010, 25(5): 97~102

[13]周晓艳, 安月平,姚丽,等.基于ESDA的湖北省城镇化格局及其演变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0(1): 7~13

[14]唐兵, 安瓦尔,买买提明.基于ESDA的新疆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人文地理, 2012, 27(5): 83~88

[15]胡晨程, 余洋.基于 ESDA 的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分析.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18): 4647~4652

[16]胡艳兴, 潘竟虎,李瑶.基于ESDA-GWR的甘肃省人口城镇化空间动态分析.人口与发展, 2015, 21(1): 41~67

[17]何孝沛, 梁阁,丁志伟,等.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演变.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 257~264

[18]彭翀, 王静.河南省经济空间带动性发展格局及其城镇化空间策略研究.经济地理, 2014, 34(9): 68~73

[19]赵建新. 论区域经济差距的衡量指标与测试方法.经济地理, 1998, 18(3): 20~24

[20]Getis A,Ord J K.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2,(24): 189~206

[21]Anselin L.The Moran scatterplot as an ESDA tool to assess local in-stability in spatial association.//Fisher M,Schohen H J,Unwin D(eds.).Spatial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on GIS.London:Taylor&Francis, 1996,111~125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ESDA*

Wang Qiaoling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oge,Zhengzhou,Henan 450062,China)

Urbanization is a product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has become one of most important symbols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region'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ata of population from Henan Statistical Yearbook in 18 counties and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from 2004 to 2014,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 of rural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by calculating the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dicators and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dicators, using the methods of traditional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rural areas was enhanced, the urbanization rate in central and west regions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south and east regions; (2)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rural urbanization in each region was obvious, but the overall trend was decreasing ; (3) The Moran'I increased from 0.4411 to 0.4532 in 2004-2014,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rural urbanization pattern wa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ization pattern of rural areas was gradually promoted. (4) According to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urban layout of Henan province was basically reasonable, but there was a certain imbal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urbanization.

ESDA; urbanization; spatial pattern; Henan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1118

2015-11-10

王巧玲(1981—),女,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Email: 51891364@qq.com

*资助项目:2014年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2014123)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F299.27; F224

A

1005-9121[2016]11-0119-08

猜你喜欢

县市象限城市化
勘 误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小而美的“项目制”:县市报发展的有效突破口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统筹推进县市“多规合一”规划的建议
县市报如何创新两会报道——以浙江集团旗下县市报的探索为例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新传播格局下地方媒体的创新与发展——县市报观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