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集约型”耕地利用评价研究*
——以钦州市和合浦县为例

2016-03-17罗华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11期
关键词:集约耕地利用

罗华艳

(钦州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西钦州 535000)

“生态集约型”耕地利用评价研究*
——以钦州市和合浦县为例

罗华艳

(钦州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西钦州 535000)

文章将对耕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聚焦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和创建下,以改以往单纯地强调耕地使用的集约而忽视生态的做法。提出“生态集约型”耕地利用模式的思想,并阐述耕地生态集约利用的内涵,充分融合了“生态约束,集约根本”耕地利用的宗旨。在此基础上,以钦州市和合浦县为研究对象,构建耕地生态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对研究对象5个县(区)耕地生态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分为4个等级。研究表明:研究区域耕地生态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钦北区处于生态集约良好水平,钦南区、灵山县处于生态集约中等水平,合浦县生态集约水平一般,浦北县生态集约最差。总体来说,研究区域耕地生态集约利用整体处于中等水平,而且耕地生态效益不显著。

耕地 生态集约型 协调发展 钦州市 合浦县

0 引言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建设用地不断地占用大量耕地,人地关系将更加紧张,粮食安全问题将更加严峻,耕地集约利用已成为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途径。但当前的耕地集约利用一方面大多忽视土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而仅仅是对投入与产出最大化的片面追求,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等的过量、不合理使用以及机耕等也已经对耕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了耕地污染、耕地退化、耕地生态功能弱化甚至丧失等耕地生态安全问题[1-3]。因此,如何更好地对耕地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而保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这同时也对耕地利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基于此,文章首次提出“生态集约型”耕地利用模式的概念,尝试建立了耕地生态集约化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探讨如何在今后的耕地保护中实现生态集约的思想理念。

1 “生态集约型”耕地利用模式内涵的界定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初是在对农用地的研究过程中最早由自于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他认为农地集约利用是一种农业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要求单位面积土地上,集中地进行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投入、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目的在于能够使单位面积的土地获得更高的受益[4]。近年来,耕地集约利用研究主要集中于耕地集约利用内涵、耕地集约利用评价、障碍因素分析及耕地保护研究等方面[5-10]。随着耕地集约化的深入,耕地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使得耕地集约利用不只局限于经济层面上的高产出,社会和生态层面也需要兼顾。耕地集约利用的本质就是要实现最大化的综合效益。

结合众多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解[11-13],并借鉴在城市规划中生态集约思想的理念[14-15],该文指出,耕地“生态集约型”利用其实质就是一方面通过改善经营途径和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耕地的生产潜力和产出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促进耕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的有机结合,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良好的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考虑并进行了指标体系的构建。不少学者从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出发结合耕地利用基本情况,从耕地利用结构、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效率、耕地产出效率等方面选取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6],另有学者从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考虑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指标体系的构建[17],也有的学者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评价体系[18]。根据研究区域耕地利用的特点,该文以耕地生态集约型利用为目标层,构建了4个指标层, 20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研究区域耕地生态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指标解释耕地生态集约型利用评价投入强度劳动力投入指数农业劳动力人数/耕地总面积动力投入指数动力总投入/耕地总面积农电投入指数农电总投入/耕地总面积化肥投入指数化肥总投入/耕地总面积农药投入指数农业总投入/耕地总面积农膜投入指数农膜总投入/耕地总面积利用程度灌溉指数有效灌溉面积/耕地总面积机械化率机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复种指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耕地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产出效益粮食单产粮食总产量/耕地总面积地均产值农业总产值/耕地总面积劳均产值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力人数人均GDPGDP/人口总数生态效益森林覆盖指数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盐碱化治理率/(%)盐碱地治理量/盐碱地总面积污水治理率/(%)污水治理量/污水总量水土流失指数/(%)水土流失面积/土地总面积

2.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该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旨在统一各指标量纲、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异,从而使所选取的各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该研究所选取的指标包括正向和负向两种,标准化公式如下:

(1)

式中,Pij为标准化后某指标的值;Xij为处理前某指标的值;Xi,max为处理前同系列指标的最大值;Xi,min为处理前同系列指标的最小值。

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19]。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一种主观确权方法。聘请该领域的专家,采用1~9标度法,从上到下逐层分析,确定出因素间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的比值,并写成矩阵形式,这样由上而下逐层计算出最低层因素相对于最高层的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权值。熵权法是根据各评价指标所含信息有序度的差异性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20],是一种典型的客观赋权法。

对于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结果是否可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重确定方法的合适与否。为了弥补以上方法的不足,该文把主客观赋权法有机结合起来,分别选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取其平均值来作为最终的指标权重值。

2.4 评价分值的计算

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分值总体评价计算公式为:

(2)

式中,Y为耕地生态集约度;n为评价指标的数量;Wi为指标层各个指标的权重;Pi为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

3 研究区概况与评价单元的组成

研究区域地处中国西南沿海、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处于107°27′~109°56′E、20°53′~22°42′N,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植被繁茂,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钦州市区域总面积1.084 3万km2,截止2014年末,研究区域总人口为507.66万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9%,经济基本上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

该文以钦州市和合浦县为研究对象,包括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和合浦县,每个县(区)作为一个评价单元。土地利用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调查统计资料,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2015年《广西农村统计年鉴》及钦州市和合浦县国民经济统计年鉴。

4 结果与分析

4.1 计算结果

根据以上方法计算2014年研究区域耕地生态集约度分值并进行汇总排名,见表2,并绘制折线图1。

表2 2014年研究区域耕地生态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分值及排名

行政区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钦南区0.2520.1910.0930.0920.622钦北区0.3210.1720.1420.0730.701灵山县0.1830.1240.1910.1010.593浦北县0.1350.0850.0650.0450.315合浦县0.1540.1430.0740.0540.414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并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将耕地生态集约利用将划分为4个等级,即生态集约良好(I)、生态集约中等(Ⅱ)、生态集约一般(Ⅲ)、生态集约较差(Ⅳ),具体划分标准见表3。

表3 耕地生态集约利用级别划分

划分标准耕地生态集约利用水平等级Y>0.65良好Ⅰ0.50

4.2 研究区域耕地生态集约利用结果分析

以表3为依据,生成研究区域耕地生态集约利用水平综合分级图,见图2。可以看出,研究区域5个县(区)耕地生态集约利用分别处于的第I、Ⅱ和Ⅲ、Ⅳ4个等级,个数分别为1, 2, 1, 1。钦北区处于耕地生态集约利用的的第I等级——耕地生态集约良好,发展最好; 钦南区、灵山县处于耕地生态集约利用的第Ⅱ等级——耕地生态集约中等; 合浦县处于耕地生态集约利用的第Ⅲ等级——耕地生态集约一般; 浦北县处于耕地生态集约利用的第Ⅳ等级——耕地生态集约一般。总体来说,研究区域不同评价单元间耕地生态集约利用水平差异较大,得分最高的钦北区比得分最低的合浦县高0.39,高出3个等级,比排名第四的合浦县高0.29。该文具体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生态效益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

(1)投入强度。由图1可以看出,投入强度分值的变化趋势与综合分值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并且投入强度在4个准则层中是最高的,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化肥、农药、农电等的投入量越来越大,钦北区投入强度排名第一,钦南区排名第二,总体排名与耕地生态集约利用分值基本一致。

(2)利用程度。从利用程度分值来看,排名第1的钦南区比排名第5的浦北县高出0.11,总体来看各县(区)间的差异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钦州市为沿海地区,不太适用于大型机械耕作,并且各区域之间的气候类型相同,复种指数基本一致,因此各县(区)间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波动。

图1 2014年研究区域耕地生态集约度分值

图2 2014年研究区域各县(区)耕地生态集约利用等级空间分布

(3)产出效益。从产出效益分值来看,各地域耕地投入强度与产出效益之间不协调。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钦北区,投入强度0.32,但产出效益却仅为0.14,即高投入低产出; 其次为灵山县,投入强度排名第3,但产出效益却排在了第1位,即低投入高产出。之所以投入与产出不匹配,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地的耕作条件的差异所致。

(4)生态效益。生态效益分值较低,分值最高的为灵山县0.10,分值最低的为浦北县0.04,说明研究区域耕地整体生态效益较低,人们在耕地利用中对耕地的生态环境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因为随着近些年人地矛盾逐渐凸显,对耕地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逐步实现耕地规模化经营管理。

5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该文提出了“生态集约型”耕地利用模式的思想,并阐述了耕地生态集约利用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耕地生态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对钦州市耕地生态集约利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各县(区)耕地生态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钦北区处于生态集约良好水平,钦南区、灵山县处于生态集约中等水平,合浦县生态集约水平一般,浦北县生态集约最差。总体来说,研究区域耕地生态集约利用整体处于中等水平,耕地生态效益不显著。

5.2 对策

(1)提高科技水平,促进耕地集约化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当前,研究区域耕地生态集约利用水平进入一个瓶颈阶段,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应加快耕地生产模式转变,探索出一条多样化和高效性的生态集约化道路,实现耕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的同时,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强耕地生态保护,加大对耕地保护的投入力度,依靠科技创新,降低能耗,有效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的提高; 同时,各个县(区)应针对不同利用等级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提高人们的耕地保护意识,将耕地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进而有效促进耕地集约利用与耕地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2)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促进耕地的生态集约化发展

根据研究区域耕地利用基本现状,转变先前单一的掠夺式农业经营方式,合理耕作,合理调整种养结构,由传统的粗放式数量型农业生产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升级和转变。与此同时,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水平,积极研究“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作物及配套技术,增大投入积极研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绿色农药,研发新型环保的有机生物化肥等,研发可以光解、生物降解的塑料薄膜等新技术并将新技术得以推广使用。大力发展对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有利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以及完善的农业农村循环经济。此外,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也要注重挖掘耕地的集约利用方式,只有将两者相结合,促进耕地的生态集约化发展,才能实现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

[1] Joseph Alcamo,Marcal B Endqan,Frank Kaspar,et al.The glass model:a strategy for quantify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security.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2001, 4(I): 1~12

[2] 杨京平. 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275~290

[3] 董秀茹, 石水莲,王秋兵.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研讨.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6,(3): 33~34

[4] 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

[5] 苗艳霞, 方丽梅.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与对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06: 79~86

[6] 石红彦. 生态脆弱区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02: 230~233

[7] 倪超, 杨胜天.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12: 32~37

[8] 骆东奇, 李乐,郭英,等.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01: 98~103

[9] 郑华伟, 王凯,张文秀.四川省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及区域差异特征.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9, 04: 22~26

[10]吕晓, 刘新平,李振波,等.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新疆为例.广东土地科学, 2007, 03: 15~19

[11]费罗成, 程久苗,王秉建,等.耕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土壤, 2009, 05: 696~702

[12]李莹, 吴善发.耕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及其展望.北京农业, 2013, 27: 232~233

[13]詹海斌. 现代农业科技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现代农业科技, 2012, 01: 375~376

[14]宋英姿. 探讨基于生态集约思想的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美与时代(上), 2012, 08: 51~53

[15]张艳明, 董靓.生态集成设计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经济地理, 2012, 04: 62~66

[16]杜国明, 刘彦随.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分区研究.资源科学, 2013, 03: 554~560

[17]邓超. 武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0

[18]张秋玲. 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以漂河市为例.社会发展, 2008, 5~6

[19]王强. 产业结构效益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7

[20]张秋玲. 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以漂河市为例.社会发展, 2008, 5~6

EVALUATION ON THE CULTIVATED LAND OF ECOLOGICAL INTENSIVE TYPE IN HEPU COUNTY OF QINZHOU CITY*

Luo Huayan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 Guangxi 535000,China)

This paper studied on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t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ecological intensive type" of cultivated land use, and expound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tensive use of cultivated land. On the basis, taking 4 county in Hepu county of Qinzhou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constructed the index system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evaluated the intensive degre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classifie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cultivated land intensive use in each county (city) had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Qinbei area had good level of ecological intensive, and Qinnan area and Lingshan county were in a moderate level of ecological intensive, Hepu county wasnot good, and Pubei county was the worst. Overall, the ecological intensive farmland util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was in a moderate level, and the ecological benefit of the cultivated land was not significant.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intensi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Qinzhou city; Hepu county

2015-09-12

罗华艳(1983—),女,广西钦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和海域利用。Email:61144864@163.com

*资助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及驱动力机制研究”(2015GXNSFAA139246)

F301.24

A

1005-9121[2016]11-0015-06

猜你喜欢

集约耕地利用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耕地时节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芝加哥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对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启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