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实验戏剧到商业戏剧的转变

2016-03-16潘伟豪

戏剧之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话剧

【摘 要】中国戏剧是年轻的,实验戏剧更是年轻,实验戏剧是推动戏剧发展的一大动力。实验戏剧的前沿性决定了它随着时代会有新的定义,从实验戏剧在中国的30年发展来看,实验戏剧在中国会转变成为商业戏剧。

【关键词】实验戏剧;商业戏剧;话剧

中图分类号:J8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04-03

作为舶来品的“西方戏剧”在近代才在中国发展起来,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同样是博大精深的,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不能短时间能参透这门艺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戏剧的发展速度也尤为缓慢。实验戏剧的年龄更加年轻,在改革开放开始诞生,到现在才短短的30年不到,实验戏剧凭借其特殊的性质,在戏剧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实验戏剧也称为先锋戏剧、前卫戏剧,本文的实验戏剧是包含了先锋戏剧以及前卫戏剧的含义。实验戏剧凭着它的实验性质,对西方戏剧中国化发展进行探索和实验,对中国戏剧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种推力的作用下,中国戏剧的发展让已经实验完成的实验戏剧成为了中国戏剧的主流戏剧,而主流戏剧在国内也与商业戏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验戏剧最终会转变成为商业戏剧,这是中国戏剧的发展的选择。

一、实验戏剧与戏剧发展

(一)80年代实验戏剧的探索性

当代中国的实验戏剧起源于80年代初期。随着戏剧危机的出现和戏剧家们危机意识的加强,中国戏剧界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关于“戏剧观”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艺术大讨论[1]。

马中骏的《屋外有热流》,林兆华的《野人》、《车站》,沙叶新的《陈毅市长》,上海师范大学政干班学员陶骏、陈亮等在毕业汇演时集体编导的《魔方》,这些实验戏剧在80年代涌现,这些具有实验性质的戏剧在改革开放初期给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并且为实验戏剧的发展开了个好头。

以实验戏剧标榜的孟京辉说:“我一直有一个不成熟的理论:80年代的中国戏剧是探索戏剧,90年代的中国戏剧是实验戏剧。”[2]

80年代的实验戏剧在当年刚刚产生的时候来说依然是实验戏剧,但是在过多了10年的90年代的孟京辉导演却认为它们不是实验戏剧了。笔者认为这是实验戏剧的前卫性决定的,处于发展前沿的、正在创作的实验戏剧工作者来说,90年代的实验戏剧在它的定义来说才算是实验戏剧,而80年代的实验戏剧已经成为了历史。

在这个前提下,成为了历史的80年代的实验戏剧是具有探索性的。

在改革开放的国策下,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开始传进来,戏剧在电视的传播媒介的冲击下,党的喉舌的功能呗削弱,戏剧创作变得更加自由,已经畸形发展的中国戏剧在这个时期迎来了改头换面的发展。西方的理论知识的进入也让戏剧能从新审视自己。各种各样的美学、方法、形式的东西通过文字、影像传到中国来的时期,那个时候的作者和读者几乎是不管见着什么东西都开始吸收,“拿来主义”之后加上自己的东西,就产生出一种中国化的很有自己特点的戏剧。[3]

80年代的实验戏剧在对戏剧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对传统戏剧的革新,力求把戏剧的表现能力全方位的发掘出来。

首先,古典戏剧的“三一律”,以及传统戏剧的线性结构以及被打破了,自由的戏剧结构在这个时候不断的被搬上舞台,在不断的试验和探索,对戏剧结构的探索让戏剧有了更自由的舞台展现空间。

其次,各种舞台的表现手法的试验,不再拘束于只是把现实生活搬上舞台,《屋外有暖流》用各种西方传入的表现手法将思想和精神外化,对于表现手法的探索,发掘舞台的表现力,象征主义、荒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等的表现手法开始活跃与戏剧舞台。

最后,对戏剧内容的试验。《魔方》将多个戏剧片段结合在了一起,这种探索和试验,能把传统的和前卫的戏剧内容都展现在舞台上。

80年代的实验戏剧对于戏剧的探索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动力和基础,这种对于戏剧积极的探索有学者认为这是拐了个弯搞“形式主义”,笔者认为这个时期的戏剧是有这个趋势的嫌疑,但是这种改变带来的戏剧的发展是不能被忽视的,形式与内容不都是形式先行,再到内容的么。

(二)90年代实验戏剧

80年代的戏剧革新给戏剧带来一个赞新的面貌,80年代是中国戏剧获得了新生的婴儿期,那么90年代的实验戏剧就是中国戏剧开始成长的青春期。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80年代对于出于边缘地带的戏剧进行的突围行动带来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戏剧的地位很难改变,90年代的戏剧从业者同样面临着社会变迁,如何跟上脚步的巨大挑战。

9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上面承接着80年代,下面连接着21世纪,这个时期的实验戏剧,对于新世纪的戏剧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实也是如此,90年代的戏剧依然在今天的市场上演。

1.实验戏剧的形式突破

90年代的实验戏剧在形式上的实验到达了一个瓶颈,80年代对于戏剧的探索已经把形式上的有效的实验给后人摸索了出来,《魔方》式的戏剧拼贴衍生出的拼贴模式。孟京辉的《思凡》把西方名著的片段和《思凡双下山》组合在一起,《放下你的鞭子—沃伊采克》,就是把我国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与德国剧作家毕希纳的《沃伊采克》一剧拼接起来作为一场戏来演出。像《我爱XXX》因为80年代的实验戏剧使得观众弱化了对于这类的舞台形式的实验。

2.实验戏剧的突破传统

形式上的实验的弱化,让一大部分戏剧工作者把眼光投入到了经典和传统当中,90年代大量的对于西方经典的改编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用。上文的《思凡》和《放下你的鞭子—沃伊采克》都是改编剧,林兆华的《三姐妹·等待戈多》、上海戏剧学院创作演出的《谁杀了国王》等都是改编了西方的优秀戏剧作品。对于传统的重新解读,是90年代对于传统的一个突破,从现代人的眼光出发去解剖传统戏剧,这里面与时俱进的做法,吸引观众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国内的戏剧思想开始走向成熟,对于经典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3.实验戏剧从小众走向大众

由孟京辉90年代的发展来看,90年代初期,他致力于发泄自己的情感,创作的实验戏剧极具个人色彩,这个期间的戏剧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观众的青睐,不过让大众记住了这个有个性的戏剧导演。90年代后期,他的作品开始走下大众,致力于把先锋建立在与更多的观众接触上。《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1998)和《恋爱的犀牛》(1999)不但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收入,激活了中国的戏剧舞台和市场,使实验戏剧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还掀起了一股观看实验戏剧的火热浪潮,甚至把观看实验戏剧变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时尚[4]。90年代末期实验戏剧在艺术与商业两者的平衡下,选择了商业,在市场经济下,商业是存活下来的戏剧选择。这个时代的实验戏剧,如果用一句概括的话来说,它们所遵循的法则可能是这样的:不必去问“戏剧该是什么样”而应去关心“戏剧能是什么样”。[5]

二、实验戏剧转变成为商业戏剧

(一)实验戏剧是有时效性的

实验戏剧在中国是比较特殊的,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它的特殊性。90年代的孟京辉说80年代实验戏剧已经不是实验戏剧,而21实际的学者也开始认为孟京辉的实验戏剧也不是实验戏剧了,实验戏剧具备的实验、先锋、前卫性质决定了实验戏剧是具有时效性的。这种时效决定了已经过去的,成为历史的实验戏剧的改变,在中国国情下,已经失去了时效的实验戏剧并然会发生一个质的转变。

实验戏剧在时代的前沿下起到的作用是革新,革谁的新,革传统的新,但是有一天,这种革新也会变成传统,尤为年轻的戏剧,80年代在革旧中国的新,90年代,在革80年代的新,21世纪则革90年代的戏剧。这种时效是一股推动发展的动力。

(二)实验戏剧的成熟标志

实验戏剧成功的为戏剧实验出一种新形态的标志是观众的的饱和。按照媒介的生命周期,当一个新媒介出于统治地位,受众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候,就是媒介的成熟期,实验戏剧也是如此。在传播学的角度上说,最终的决定和反馈在于受众这个环节上,戏剧是传播的媒介,最终目的还是要将戏剧内容传播到受众。当实验戏剧的观众达到饱和,既说明这种新形态的实验戏剧俨然已经达到了饱和。

扩大受众是每个戏剧导演都会想达到的目标,孤芳自赏的实验戏剧最终也不会被历史所记住,所以实验戏剧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获得大批的观众,而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批的观众意味着更多的票房收入,以票房来衡量戏剧家的成功是无可奈何的。

当一种类型的实验戏剧或者说一部实验戏剧的观众达到饱和,变成成熟,在这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没有了时效性了,因为有新的实验戏剧涌入市场,旧的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三)剧作家和观众的戏剧知识的增长

年轻的中国戏剧,年轻的中国戏剧观众,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越来越到的西方戏剧知识的涌入,随着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戏剧学生的毕业,剧作家和观众的戏剧知识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增长。再加上戏剧的商业化发展,进入剧院的人已经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对戏剧有了一定的认识的,有备而来的。这种增长还在继续。

这种增长就推近了对于实验戏剧的重新认识。

(四)市场经济决定了实验戏剧的实验方向是商业

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了戏剧的发展,要在市场经济下生存下来,艺术和商业是不会达到平衡的,势必是商业先行。实验戏剧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寻找观众,增加戏剧的影响力,达到传播内容和思想。

实验戏剧在80年代初的诞生就已经决定了它的实验方向是为了试验出商业并且有艺术性的戏剧。这种极具商业目的是潜移默化的存在的。

(五)实验戏剧会转变为商业戏剧

实验的方向是商业的,当实验戏剧变得成熟,培养了一批的观众,而观众的戏剧知识在不断增加,实验戏剧在中国的国情下会转变成为商业戏剧。

笔者对在2016年1月大麦网上北京进行售票的戏剧进行了简单的统计,根据大麦网热度排名前十位的戏剧里面,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加上林兆华的《老舍五则》一共占据了三个名额,与开心麻花的舞台剧持平。

《恋爱的犀牛》、《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这些实验戏剧在今天俨然已经转变成为了商业戏剧,经济效益依然不减。实验戏剧作为戏剧发展的先行者,在完成历史使命之后,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90年代的实验戏剧已经转变成为了商业戏剧,而20世纪的实验戏剧则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戏剧实验。

三、商业转变的必然性

上文对80、90年代的实验戏剧进行了初步分析,以及浅析了实验戏剧会转变成为商业戏剧,由80、90年代的戏剧发展来看,这种趋势是必然的。

戏剧进入到中国的时间很短,国内的戏剧发展和西方的戏剧发展轨迹是很不一样的。80年代对于西方戏剧知识的接受,是戏剧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带来了一个新的戏剧思潮。

吸收戏剧知识戏剧理论然后运用到实践当中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电影也如戏剧一般年轻,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诞生相差的年份比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诞生相差的年份要短得多,而中国电影要赶上世界电影都需要多个100年左右,而实验戏剧才短短的30年历史,由此看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还是相距很远的,任重而道远。

实验戏剧对于戏剧的探索告一段落,而为了给戏剧注入更大的动力,戏剧产业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近年职业戏剧人的增多,不再仅仅依靠国话工资养活的戏剧人也越来越多,戏剧产业催生了更多的实验戏剧,两者相互作用下,实验戏剧必然又会成为商业戏剧。

对于90年代的先锋戏剧,孟京辉为代表的的中国当代“先锋”实质只是一种“先锋的技巧”,而不是“先锋的品格”。最终仅仅是充当了一个传播者的角色,通过对一些我们曾经不那么熟悉的技巧形式的转换、拼贴,让大家开了开眼,将我们导向了一个我们通常以为的“先锋艺术”概念。它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封闭多年的国内观众开始接触和了解现代戏剧。而当它培养的观众群成熟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先锋”实质上的贫乏和肤浅[6]。真正的走在世界戏剧最前沿的先锋戏剧或者说实验戏剧在中国还没有产生,条件也还没有成熟。这也决定了实验戏剧必然会成为商业戏剧。

参考文献:

[1]叶志良.80年代中国实验戏剧的奠基[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3,(1):17-22.

[2][3]孟京辉,赵宁宇,严子仙.年轻的戏剧年轻的二十一世纪——当代戏剧谈话录[J].电影艺术,2001,(1):74-102.

[4]牛鸿英.孟京辉与中国当代先锋戏剧[J].当代戏剧,2004,(3):44-42.

[5]康洪兴.我国九十年代的实验戏剧与戏剧实验[J].戏剧文学,

1999,(8):26-33.

[6]王音洁.“先锋的品格”,还是“先锋的技巧”?——评孟京辉与高行健的“先锋戏剧”实践[J].浙江学刊,2004,(1):52-57.

作者简介:

潘伟豪(1991-),男,广东韶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话剧
话剧《坦先生》
话剧《二月》海报
我是话剧小演员
都市年轻人的“话剧梦”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现代话剧演员文化的生成与演进概述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二)(1935-1937)
一台引人深省的话剧——观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