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100亿难解城镇自来水之困

2016-03-16乔宠如

经济 2016年7期
关键词:自来水厂饮用水管网

乔宠如

严重污染的水源、沿用百年的传统净水工艺,再加老旧、劣质的供水管网和缺乏有效监管的二次供水,这就是2012年的中国所面临的城镇生活饮用水(俗称自来水)难题。

这一年,中国城市饮用水主管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次公开了全国自来水水质普查数据:来自4457家县级以上城镇自来水厂的数据显示,2009年,城镇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仅为58.2%。

在披露上述信息的同时,专责水质监测的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还表示,2011年,城镇自来水厂的出厂水质达标率已经上升至83%。

在此背景下,为了保障城镇供水水质,住建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编制了《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其中明确:“十二五”期间,也即2016年以前,约4100亿元资金将投向中国城镇供水领域。

若此规划顺利实施,这将是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最大的一次供水投资潮,资金数量之大令业内专家瞠目。

然而,时限已过,规划实施的效果如何?自来水水质又是否有所改善?老百姓能喝上放心水了吗?

巨额投入效果如何?

起今年春节期间前往日本的那次旅行,在北京市东城区生活了20多年的刘女士用“土老帽进城”来形容。她说的不是“买买买”,而是在日本感受到的人性化设计的卫生间、自动化管理的停车场、随处可见的垃圾箱和可以直接饮用的自来水。

刘女士告诉《经济》记者,虽然早就耳闻日本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但她犹豫再三还是没有尝试。“我打开水龙头看了半天,好像和北京的自来水也没差什么。一想到是自来水,心里那道坎就过不去,根本不敢喝。”

实际上,按照最新修订颁布并于2012年7月强制实施的《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2006),中国的饮用水水质水平已与欧盟、日本等地持平。这意味着,理论上,末梢水(俗称入户水)完全可以不需二次过滤、净化或煮沸等处理而直接饮用。

但是,到今天为止,中国内地也仅有张家口市怀来县宣称其已经实现直饮水入户,日供水量3万吨,惠及人口约20万。这两个数字,放在日供水总量3.87亿立方米、用水人口6.30亿(截至2010年底)的中国城镇供水系统中,实在是九牛一毛。

而在中国内地的大中型城市中,多位饮用水专家均对《经济》记者表示,距离末梢水直饮目标最近的无疑是北京,特别是四环以内的主城区。但是,北京市政府及水务部门也从未对居民做出直饮承诺,仍然建议居民将自来水煮沸后饮用。

水质谜团

从上述事实来看,中国城镇自来水水质与标准仍有相当的距离,至少并未实现100%达标。那么,当前水质的达标程度如何?与2009年和2011年相比,又出现了哪些变化?

令人遗憾的是,2012年以后,住建部再也没有公布自来水水质监测的官方数据。

同样对城镇供水水质进行例行监测的还有卫生部门。但最近一次公开中国城镇生活饮用水水质也是在2012年,称达标率为83%。

除了相关政府部门外,各自来水厂同样掌握着进厂、出厂水质的第一手数据。《经济》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部分水务公司在其官方网站或地方水务部门的官网上发布水质信息,内容包括出厂水9项合格率、管网水7项合格率、出厂水常规42项合格率、出厂水非常规64项合格率及综合合格率。

总体来看,主动发布水质信息的自来水厂,上述几项的合格率一般都在95%以上,符合相关规定。而对于大量没有主动公布水质信息的自来水厂,它们的水质情况如何,公众仍然不得而知。

与此同时,不少公民个人和非政府组织也开始关注并自发参与到水质检测行动中来。

2013年5月,环保组织“南京天下公”向全国77个城市的卫生部门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其公开对所辖区域自来水的监测信息。在57个做出有效回复的城市中,仅有17个城市提供了监测数据,10个城市明确回复不能公开。

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水安全公益基金对全国29个大中城市的居民饮用水水质进行了取样检测。全部89个水样均来自城市居民日常使用的末梢水。该项目共检测10项感官指标和化学指标、7项毒理指标、2项微生物指标和1项有机指标,标准值参照现行国标执行。

结果显示,在29个受调查城市中,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深圳等15个城市的20项指标全部合格,约占抽检城市总数的52%;济南、长春、郑州、广州等14个城市存在一项或多项指标不合格的情况,约占抽检城市总数的48%,其中长春存在总余氯、浊度、氟化物和砷等4项指标不合格。

水质不达标,危害几何?

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常务所长赵飞虹指出,水中砷含量一旦超过0.004mg/L,长期饮用就会引发心脑血管病,如果砷的含量过高还会诱发皮肤癌。而在长春的抽检水样中,这一数值达到了0.02mg/L,是国家标准限值的2倍。

在氟化物方面,饮用水权威、住建部城镇供水组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占生介绍,如果长期饮用含量超标的水,将对骨骼造成影响,严重的可能导致骨头畸形。“目前,超过3000万中国人正在长期饮用氟超标的水。”

与此同时,余氯和浊度也是饮用水水质容易出现问题的两项指标。

据了解,氯是目前广泛用于饮用水后期杀菌处理的一种化学物质。余氯是指氯投入水中后,除去与细菌、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等作用消耗一部分外,剩余的氯量。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管网末梢水中的总余氯含量要≥0.05mg/L。

王占生在解读这一项指标要求时说:“氯是在出厂水中加入的,主要目的是去除自来水管道中的细菌。只有水中残留的氯含量在0.05 mg/L以上,才能理论上保证管网水被有效杀菌。”换言之,如果末梢水中余氯不达标,就无法保证水质安全。

而浊度,作为一种重要的感官指标,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最直观地评判水质,也会影响杀菌效果。“浊度越低,杀菌效果越好。在浊度高的水体中,细菌不容易被杀死。”王占生说,现有的自来水处理工艺,完全能够有效控制水体浊度。

此外,王占生还告诉《经济》记者,自来水中有机化合物总量(CODMn)超标易导致慢性疾病,但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早在2009年,住建部水质中心对全国4000余家县级以上城市自来水厂的普查已经发现,以地表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厂不合格,其主要影响因素恰恰是有机化合物总量超标。而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不少也出现了氟、砷、铁、锰等超标。

美国环保总署曾发布报告称,现有检测技术发现水中有2221种有机化合物,在饮用水中发现有756种,其中有20种致癌物,23种可疑致癌物,18种促癌物和56种致突变物。

王占生指出,这些有机化合物中,相当一部分是环境激素,进入人体后会干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损害人体神经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力,长期作用可导致人类生殖系统癌变率增加和不育夫妇增加。

更为可怕的是,国外大量研究发现,水中有害物质只有三分之一是通过饮用进入人体,另外三分之二则通过皮肤吸收和呼吸进入人体。即便我们在洗浴、洗涤、刷牙、洗脸时,不合格的自来水依然会威胁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4100亿元主要投向供水管网改造

在自来水问题愈加严峻的背景下,住建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编制了《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其中明确:“十二五”期间,也即2016年以前,约4100亿元资金将投向中国城镇供水领域。

具体包括:水厂改造投资465亿元;管网改造投资835亿元;新建水厂投资940亿元;新建管网投资1843亿元;水质检测监管能力建设投资15亿元;供水应急能力建设投资2亿元。

在4100亿元中,仅管网相关投资就达到了2678亿元,占总投资规模的近70%。这样安排符合实际需求吗?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指出,饮用水水质不达标,主要问题往往出在细菌、余氯和浊度3项。它们恰恰与水厂无关,而是由管网和二次供水造成的。

“2012年,住建部公布了2011年全国水质普查数据。当年自来水厂的出厂水达标率为83%,但末梢水达标率只有79.6%。”他说,即便供水企业生产的出厂水达到标准要求,也并不意味着进入千家万户的自来水能够完全达标。

从水源地到水龙头,漫长的供水之路并不太平。

水厂处理后,水流入城镇供水管网,被送达用户水龙头。在中国,由于6层以上的小高层和高层建筑较多,为了让6层以上用户的水压正常,同时避免公共管网承受过大压力,各城镇自来水公司通常会选择管网末端加压模式,将自来水压至高层建筑屋顶水箱或半地下的蓄水池,再由蓄水池或水箱进入用户家中。

据媒体公开报道,在中国省会一级城市中,每个城市都有数千个水箱或蓄水池。而由于缺乏监管,水箱内被发现死老鼠等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水质如何,令人不敢想象。

老旧、劣质的供水管网带来的水污染同样不容乐观。

2002-2003年期间,住建部调查数百城市的供水管网时发现,铺设于上世纪70年代至2000年之间的供水管网质量普遍低劣。其中,已不符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13%,镀锌管等占6%。

而在2000年后城镇新铺管网虽然有很大改进,但已铺管网改造却不多,质量低劣的管网大多数现在仍在老城区地段服役。

刘文君曾多年研究自来水管道的二次污染问题。他介绍,老旧水管容易腐蚀、结垢,产生微生物细菌种子,与水中营养物发生反应,形成二次污染,多数时候肉眼无法发现。住建部水质中心总工程师宋兰合也曾在论文中引述,184个大中城市2000年至2003年管网水质发生过4232次二次污染事件。

缺钱,是影响管网改造的重要原因。

北京,连续近十余年对供水管网投入巨资进行改造,但截至2015年7月,仅完成管网消隐改造800公里,仍有2700公里管线待改造。

杭州,曾经宣称将于2008年率先实现全城直饮,但截至2012年,主城区仍有180公里老旧管网未完成改造,直饮计划也就此销声匿迹。不仅如此,据当地多家媒体报道,2004年已实现直饮的地方,不少居民后来也不再敢直饮。

投资巨大、难度巨大的供水管网改造,已经是影响中国自来水水质的重要一环。王占生曾指出,规划认为共计需改造9.23万公里管道,如果投放得当,数年之内确实可以基本解决主要老旧管道问题。

《经济》记者了解到,2013年年中,环保部、住建部、水利部等部委,分别启动了一项饮用水安全“十二五”目标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以指导“十二五”后半个阶段的规划执行。

然而,这些中期评估结果,暂时无一对外界公布。无论是水源地保护抑或是供水水质,巨额国家投资的使用状况、投资成效、水质改善情况等,公众均无从知晓。在采访中,一位接近部委的业内专家表示,2012年以来,“总体上看,进步很大”。

4100亿之后,

自来水问题依然严峻

4100亿元投资虽然听起来数额巨大,但显然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城镇自来水的全部问题。

2014年7月30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刊发的一篇题为《中国饮用水可持续方案》的文章指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饮用水安全解决方案,并不适合中国;相较而言,水源清污和发展再生水要更为有效。

同济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教授陶涛和副教授信昆仑在文中指出,2050年前,中国仍将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扩张速度将超过供水系统的改进速度,将污染的水源水处理为高品质的饮用水,不仅耗能,还很昂贵,此外还需消耗大量化学品。“中国不应重走发达国家‘技术锁定的老路。这种为实现水龙头直饮的目标而采用加强处理工艺和管网改造的做法,会将许多经过处理的优质水浪费在冲厕和清洗上。”

水源清污刻不容缓

根治自来水之疾的关键,在于净化水源地,这是学界的一项共识。“水源地如果达标,即便自来水只用最基本的净水工艺处理,水质都会合格。”饮用水权威、住建部城镇供水组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占生说。

现实的问题是,在数十年来的工业化进程中,水源地污染已经十分严重。

环保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有32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统计取水情况。达标取水量为319.89亿吨,达标率96.2%。地表水水源地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磷、锰和铁,地下水水源地主要超标指标为铁、锰和氨氮。

但是,实际情况要比统计数据残酷得多。

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总工程师宋兰合曾对媒体表示,“个人判断,中国城市水源地真正合格的比例大约为50%”。

这是因为,环保部在统计水源合格率时,将Ⅲ类水质亦统计在内。然而,王占生、刘文君等饮用水专家均不约而同地指出,Ⅲ类水质中的COD(化学需氧量)含量已达4至6mg/L,常规水处理工艺最多只能处理数值在4mg/L以内的水。因此,Ⅲ类水质并不能算作合格水源。

而在2015年,筹谋多时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其中提到,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同样将Ⅲ类水质列为水源地水质参考标准,水源地污染的严重性于此可见一斑。

二次供水污染亟待解决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二次供水规范化管理和有效监督的缺失。

“去年我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市区多个高层小区物业公司并没有对二次供水的储水池进行清理,二次供水设备间更是已很久没有人‘光顾过,而居民大都对二次供水处于‘不知情的状态,二次供水设备管理方也未受到严格监管,水质安全基本靠‘自觉。”北京市政协委员、国清控股集团执行总裁朱广君说。

朱广君表示,目前高层自来水二次供应多是采用无负压供给设备或传统水箱存水再辅助加压等方式,前者较后者更为卫生、环保、节能,运维成本也更加低廉,但北京市很多小区自来水供应系统还是采用传统水箱存水再辅助加压的“二次供给”方式,存在较为严重的水质二次污染隐患。

实际上,自从在中国诞生起,二次供水就饱受诟病,由于设施不达标以及管理失范,微生物二次污染时有发生。

在《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虽然提出“对供水安全风险隐患突出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改造,改造规模约0.08亿立方米/日,涉及城镇居民1390万户”,但并未提出改造办法。

专家指出,二次供水主要问题不在于设施的合格与否,而在长期维护和监管难,后者尚未找到破解之方。

宋兰合曾分析指出:用来二次供水的水箱、蓄水池最早由各地产开发商所建,标准和式样五花八门,产权一般属于全体居民,但居民通常无力管理;小区物业是看护者,但缺乏专业能力;二次供水设施理论上归卫生部门管理,而自来水厂一般由城市建设部门管理,因此自来水厂也不愿“多管闲事”,而卫生部门通常又无力监管。最终,各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成为监管薄弱之处,无人负责。

为此,朱广君呼吁,相关部门应从源头抓起,严把二次供水图纸审查关和竣工验收关,并加强日常性卫生监督和水质检查工作,以消除二次供水安全隐患。

链接

1768亿元解决3亿农村人口

饮水安全问题

相较于城镇居民对水质的追求,农村人口所面对的饮水安全问题更为现实——首先是有水喝,再是有足量、洁净、可负担的水喝。

2010年底,我国仍有4亿多农村人口的生活饮用水采取直接从水源取水、未经任何设施或仅有简易设施的分散供水方式,占全国农村供水人口的42%。

为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中央政府出台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拟在2015年底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师生的安全饮水问题,并将集中供水率提高至80%。

2015年10月,水利部部长陈雷对媒体表示,“十二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达1768亿元。虽无法与4100亿元城镇供水投资相比,但数额之大已为农村饮水安全投资规模之最。

陈雷指出,2015年,我国建设了23万多处集中式供水工程和50多万处分散式供水工程。“5年来,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由58%提高到82%,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76%,累计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供水保障率和水质合格率均有大幅提高。”

猜你喜欢

自来水厂饮用水管网
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2-MIB和GSM
南方某自来水厂滤池反冲洗水回用分析
关于自来水厂超滤膜技术的应用分析
织起一张共管网
我国将整合公布包装饮用水新标准
包装饮用水乱象:都是“标准”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