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社团育人模式的路径探析

2016-03-16马思思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35

文教资料 2016年17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社团

马思思 林 龙(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5)

“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社团育人模式的路径探析

马思思林龙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35)

随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资助政策已深入“90后”大学生,然而,单纯的物质资助育人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本文通过探析面向“90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资助社团育人模式,提出资助育人发展新策略。

“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社团育人

一、“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特点分析

1.自我意识强,易引发自负、自卑等心理。

当今的“90后”一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关爱,是每个家庭的核心,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的要求往往都能得到家庭的支持,造成他们自我意识强的特点,经济困难学生也不例外。然而,在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经济困难学生心中,经济条件落后、兴趣特长较少,只能依靠努力学习才能获得他人肯定的心理落差大,从而引发自负、自卑等心理障碍。

2.自立自强但又自尊敏感,矛盾化心理严重。

“90后”经济困难学生大多能意识到个人的困境,努力寻找突破困境的办法,常借助国家助学政策资助、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缓解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压力。他们独立、肯吃苦、自理能力强。但在平时生活中他们并不愿向周围同学表露自己拮据的生活状况,不愿表达个人的真实感受,难以信任他人,只希望通过个人努力减轻父母重担,这又往往成为他们在学业、个人成长和勤工助学之间的矛盾[1-2]。

3.团队协作力差,自闭现象加重。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在“90后”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已接近100%,即使是经济困难学生也不免使用此类电子产品。然而,网络除带来了生活的便利性外,网络依赖也成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对“90后”的经济困难学生来说,虚拟世界中的生活可以让他们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的苦难经历,加上由于经济困难产生的自卑感和物质基础薄弱导致的精神上的文化差距感强烈,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越发不愿与同窗交流,不愿走进团队与他人共事,不愿在学习、生活中互助,“懒、宅”成为他们的代名词,更多地沉浸在手机和网络中,周而复始,变得自闭,不愿与他人交流。

4.感恩和诚信意识薄弱、抗挫折能力差。

中国式的教育方式使子女认为父辈他人的给予是一种天经地义,即使遭遇困难和问题也有父母和亲朋帮助解决,加之独生子女政策这一催化剂作用,使得当今“90后”大学生中的一些人相比以往时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更加淡薄,受到挫折后的承受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减弱,因此,在各大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国家资助而认为理所当然受助、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今年受助明年无法受助时高频投诉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社团育人模式对“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高校资助社团是以自立自强、服务他人、回报社会为宗旨建立起来的学生组织,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帮扶的群众团体,是当今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平台和“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的精神激励载体。高校资助社团除具有一般社团的拓展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等功能外,还具有可个性化关注和监测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总体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等积极作用。

1.社团育人模式有利于提升“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因经济的原因,在日常消费、衣着、生活必需品等方面比较拮据,导致物质贫困,还会因与家庭经济富裕的同学之间的比较而引起一系列心理方面不适应的情况,例如敏感、焦虑、自卑、自闭等。参加资助社团后,由于不少成员境况相似,遭遇相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间往往会相互吐露心声,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敏感、自卑等情况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社团育人模式有利于提高“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

“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接触互联网信息、等的机会较少,因而软件使用、资料查找、文献搜索等方面处于弱势[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学习和个人视野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差距较大,对陌生的校园环境排斥心理更强,更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较少参加校园活动,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方面有所欠缺。通过社团这个平台,让学生自行策划、组织电脑专题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化被动为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

3.社团育人模式有利于提高“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

“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适应大学校园比较慢,相对于其他人可能在学习方面比较薄弱。借助社团育人模式,给“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方面相互帮扶[4]。另外,利用社团成员多、思维多元化等特点,“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队参赛的机会大大增加。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创新实践比赛等,再对其项目给予一定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社团育人模式有利于增强“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和诚信意识。

中国式的教育方式、加之独生子女政策这一催化剂作用,部分“90后”大学生“等、靠、要”思想严重,相比以往时代的大学生感恩和诚信意识更加淡薄。从资助的角度看,经济困难学生是受助者,然而,存在少数大学生认为受到国家资助是理所当然、国家贷款违约率高、今年受助明年无法受助时的投诉等现象。以社团为载体,大力开展义教、义卖、募捐、走访孤儿院、养老院等活动,通过一定的思想引导,使学生形成感恩心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从“受助”到“助人”的角色转变。同时,利用网络、校报、讲座、征文、漫画展等形式,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三、“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社团与资助育人工作融合的路径探析——以建立二级院系“蒲公英”爱心社为例

“蒲公英”爱心社,旨在为高校二级院系内的“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锻炼、提升和自我完善的平台。爱心社是以学生为主导,按照二级院系分管资助育人工作管理教师指导和学校资助育人服务中心引导的双重管理模式,要求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需要评定受助资格等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入,以自愿为原则参加社团内的育人计划或其他活动项目,通过建立与受助资格挂钩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全面提升“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开展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日常资助和育人工作。

在二级院系资助育人工作管理教师指导下,由各年级各班推选出具有公信力的优秀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班级院级考核竞选、学校资助服务中心审核,最终产生爱心社骨干成员,服务于爱心社成员和院系内全部经济困难大学生。梯度性的管理团队,除了具备开展资助育人性质的社团活动职责外,还服务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日常资助工作,如统筹协调各班负责助学工作的班委,统计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三金、社会助学金等的情况、宣传国家和学校“奖、助、勤、减、补”相关助学政策等,有效实现“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2.制订以“蒲公英筑梦”为主题的多维度育人计划。

根据不同年级“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教育需求,制订不同维度的育人方案,从思想、修身、学习、工作、心理健康、科技创新、实习实践等多个维度,制订和实施一系列育人计划,如“每日晒一课学习笔记”学习计划、“每月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修身计划、“每季度分享一本好书”读书计划、“每半年做一次实习实践”工作计划等,要求爱心社成员自主选择并参与其中几项育人计划,培养分别在学习、管理、创新技术等不同领域有突出表现的高素质人才。

3.在诚信、感恩、励志、理财教育四类“蒲公英育人”活动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

开展形式新颖、主题明确的常规性诚信宣传、感恩教育、励志修身、生活理财类活动,如“励志人物交流会”、“爱心书屋·爱心超市”、“理财小能手”、“传递亲情,书信传情”母亲节特别活动等。在四类育人活动中不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常怀感恩之心、励志成长成才、端正人生观价值观。

4.组建“公益100”服务队,鼓励爱心社成员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和公益服务。

以公益100服务队为平台,积极与敬老院、社区、中小学校、救助站、医院诊所、少年宫等的沟通,让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让每位受助学生懂得感恩和回报他人、社会和国家。同时,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从“受助”到“助人”的角色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5.利用新媒体进行助学育人栏目宣传。

在此栏目下,将国家资助政策、贷款工作的相关内容及日常助学工作等进行推广,设立“我的成长成才之路”分享板块,由经济困难学生撰写个人成长故事。在新媒体宣传推动力下,引导学生解读政策、了解助学工作和品读他人先进事迹,从而激励受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结语

学生社团堪称当代大学生的“第二课堂”,“90后”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当今高校校园中的特殊群体,可借助社团平台,融入思想教育,根据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形成专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

[1]张芳芳.经济帮扶+思想教育+能力培养——高校90后贫困生资助新模式探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4,14(3).

[2]陈博,台炳龙.“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3]贾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11(7).

[4]刘俊杰,杨颖.推进贫困生社团组织建设——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西部,2012,2(3).

[5]蔡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育人新机制研究——以新长城华南师范大学自强社为例[J].青年探索,2011(2).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社团
缤纷社团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选择困难症
K-BOT拼插社团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