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探究

2016-03-16贺映红

文教资料 2016年3期
关键词:普世理论课培育

贺映红

(长沙医学院 思想政治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219)



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探究

贺映红

(长沙医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主课堂、主阵地和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需要解决两个重点问题: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为切实提高教学实效,老师要重视三个方面:优化整合教学内容,转换教师角色定位,着力练好“微”功夫。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起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是推动我国社会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种最根本、最持久的力量。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代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大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帮助他们将理论由知识体系向内心信念和生活经验转化,是思政课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标准,要从一般宣传和书本文件中走出来,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大学生的实践行动,面临诸多挑战。

1.启发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概括为12个概念,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内容与西方“普世价值”的部分内容在字面上是一样的①P63,因此某些大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重要理念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概念和内涵是一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的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2.微时代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带来新挑战

当前,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微媒体的快速涌现,迅猛发展,媒体传播已全面进入“微时代”②P67。微时代是以微博等作为传播媒介,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迷你性、流动性、瞬时性、扁平性。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微时代使得人人都成为传播主体。根据中文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CNNIC)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学生是最大网民群体③P68。面对微时代这种更多元、更互动、更便利、更快捷、更草根的交流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主动转变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的重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课堂、主阵地和主渠道,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需要解决两个重点问题。

1.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

如前所述,某些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普世价值观没有区别。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

列宁在《论民族自觉权》一文明确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就是说任何一种理论方法、价值观念都必然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必然有其特定的历史范围。“社会主义”四个字就是从社会历史范畴上和阶级范畴上将核心价值观划分出来,使之与西方普世价值观形成根本区别。西方“普世价值”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性、模糊性和扩张性,其性质是帝国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性、时代性和自主性,其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①P66。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由此可见,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方向清晰无误,社会主义根本性质是坚定明确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着重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范畴和内涵,清晰地分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向同西方普世价值的根本区别,从而真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未来人生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2.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12个概念,从字面上看来似乎与马克思主义没有直接联系,时间一长,容易使某些大学生产生错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并无直接关联。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中,必须明确其精神内核和理论精髓,即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即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不过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高度浓缩、高度概括后的马克思主义,其指导思想和理论精髓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采取怎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运用何种通俗易懂的教学手段,教师都必须清楚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并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明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根本区别,帮助大学生划清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界限,才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旗帜,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展现核心价值观的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破除所谓“普世价值观”的迷雾,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标和推动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拓展教育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全过程。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而开设的,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各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要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实效性,首先就要优化和整合各门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提炼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体系完整。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点为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重点则为自由、平等、公正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要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重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加深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认识和理解,坚定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信仰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要通过血与火的历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三个自信”,激励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勇挑重担,肩负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2.转换教师角色定位

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一般以灌输为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往往通过单纯讲授进行理论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学,就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教师要转换角色定位,从重教转为重导,注重与学生开展平等开放的交流对话,变传道授业为引导、指导、疏导、劝导和督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理论研讨,疏导学生的情绪,督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教师转变为导师,才能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内化于理想信念,外化于实际行动,从而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3.着力练好“微”功夫

当前正处于“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微形式正快速涌现,层出不穷,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身受“微时代”的深刻影响。在“微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必须适应新形势,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练好“微功夫”,抢占“微阵地”。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动了解和掌握“微时代”的最新动态,要及时将微媒体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转变为课堂教学内容,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基本准则来解读这些问题,从而使大学生能明辨是非,站稳立场,避免大学生被微媒体中的一些错误观点和有害思想误导。教师要主动运用微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如制作微课件供学生学习,开辟微课堂供学生讨论等。总而言之,在“微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在“微”字上着力,主动接力于微媒体,内练“微功夫”,外守“微阵地”,逐步形成“微影响”,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活动手段更丰富,覆盖更广泛,与现实联系更紧密,影响更深远,真正使其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外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切实增强自觉践行能力。

注释:

①李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四大区别[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3).

②潘玉腾,陈赵阳.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8).

③韩文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3).

参考文献:

[1]张常新,罗雅丽.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江苏科技信息,2014(20).

[2]董刚.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和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33).

[3]王双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教改课题“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全过程的模式创新研究”、2015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建构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编号15C2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普世理论课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普世价值论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普世价值”的应有取向探索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关于“普世价值”的审思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