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人遗忘的“韩式”文化
——寒食节

2016-03-16钟雨杉成贤康

文化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韩式寒食节寒食

钟雨杉 成贤康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辨风正俗】

被人遗忘的“韩式”文化
——寒食节

钟雨杉 成贤康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节日理应受到国人的重视与保护。但是就目前国内文化局势而言,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由于西方文化冲击和国内保护与弘扬力度不够等原因,一部分传统节日被国人遗忘甚至被国外抄袭进行利用,使得传统节日价值与意义大打折扣。本文以中原大地孕育的寒食节为例,通过分析其来历、发展等方面揭露面临的困境,探究解决措施,旨在唤醒民众与政府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不断开拓创新,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规律,坚守传统核心,让民俗节日回归民间。

寒食节;传统民族文化;回归民间;保护利用

寒食节,定于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别名为“禁烟节”“冷节”“寒节”“百无节”等。在其形成初期有着简单的民俗风情,要求百姓在节日当天必须禁烟火,只能吃冷食,其内涵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加深丰富,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斗卵等风俗活动。寒食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还要早两百多年左右。它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曾一度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但随着时代变迁,节日发生着嬗变,人类社会条件的发育与进化使得丰富而厚重的寒食节逐渐被遗忘、消解。在遗忘的背后,隐藏着中华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甚至抛弃。本文就是想通过对寒食节的分析,试图唤醒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创新,使得民俗文化真正得以回归民间。

一、关于寒食节来历的两种主流说法

关于寒食节来历的第一种说法,认为其来源于周代的禁火与改火制度。根据《荆楚岁时记》中寒食节的记载,说“仲秋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 《天官冢宰·宫正/外饔》说“春秋以木铎修火禁”这一“禁火”举措应该与古代的星辰崇拜有关,由于到了春天,火属性的辰星力量变强,变得愈发明亮,古人恐怕其引起大火。因此,在季春之初要进行禁火,加强对火种的管理,预防火灾的发生。改火是先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最初源于燧人氏钻燧取火的神话故事,至迟于周代形成制度。《周礼·夏官·司爟》说“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周代一年四时皆在改其火,重点于季春与季秋二时。在后世《论语》中也有记载,云“钻燧取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遂”由此,大部分人认为季春改火的时间可能就是寒食节,而改火就称为寒食节的重要风俗。韩翃《寒食》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诗云“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均是咏寒食节改火习俗的。

关于寒食节来历的第二种说法,认为其目的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 新论》中就记载,说“隆冬不火食五日,为介之推,故已。”稍后的《后汉书·周举传》说“旧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再稍后的《魏武帝集》说“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之推。”《汝南先贤传》说“太原旧俗,以介之推烧死。”自隋唐至清代,寒食节为介之推而设的提法仍见于各类文记中。如《岁时广记》说“介之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不举火。”《古文释义新编》说“国人思介子死于火,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这些文献也同样力证了寒食节是为介之推而设,但是这一说法多为民间所接受,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二、寒食节的演变阶段

从寒食节起源至今至少两千多年的历史,其蕴含的民俗风情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被赋予时代的内涵,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以下从四个发展演变阶段作简要表叙。[1]第一阶段:寒食节的第一个五百年发展。据相关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的寒食节大约经过“隆冬不食火五日”“每冬一月寒食”等几个不同时期。在此期间,寒食节的特点是:其一,寒食节每年时间长短不确定,但大体选择在寒冷的隆冬季节。其二,禁火地区主要在晋省范围内,后来逐渐扩大至荆楚和南方各地,在这一时期,以民间引导活动为主。其三,寒食节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家家禁烟吃冷食。第二阶段:寒食节的第二个五百年发展。据有关文献记载“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一百五日又寒食,七十二峰非故山”在这五百年,寒食节的特点是:其一,寒食节有了一百五日固定时间。其二,官府从过去禁止改为提倡参与,正式将寒食扫墓编入法定礼文。其三,寒食节活动范围波及到全国各地。第三阶段:寒食节的第三个五百年发展。这一时期的寒食节活动内容与第二阶段大致相同,但有的民俗活动规模愈加盛大。在这五百年,寒食节的特点是:其一,寒食节增加了一些高雅内容,如皇家组织赋诗,官府组织赏花,民间增加放风筝等。其二,由于寒食节内容增多,假日增长,一些活动长期与二十四节的清明节同时进行。其三,寒食节主要项目从扫墓逐渐向娱乐转变,这一转变使得寒食节更加贴进生活,丰富了群众的生活。第四阶段:寒食节的第四个五百年发展。在这时期寒食节与清明节依旧处于同一节令,但寒食节有逐渐被“清明”替代的姿态。在这五百年,寒食节的特点是:其一,传统的寒食禁烟习俗除其发源地山西介休附近依旧保持寒食禁烟习俗外,在其他地区逐渐被淡忘。其二,寒食节原先的丰富的民俗活动不再广泛普及,活动规模也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大有被清明节取代的趋势。

三、寒食节发展面临的困境

寒食节作为我国的典型的民族节日,是非常重要的民族精神瑰宝,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面对全球化浪潮,人们的思想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寒食节已经很难再吸引人们的注意,发展面临着极大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政府对寒食节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缺乏创新

寒食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开发层次单一,仅仅局限在“吃冷食”层面,导致寒食节逐渐被遗忘近乎消失。此外,寒食节与传统农业社会紧密相连,仪式过于繁琐,缺乏现代娱乐元素,因此很难被年轻人接受。

(二)公众传承和发展文化的意识浅薄

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力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一些寒食节习俗和文化记忆逐渐被人们遗忘,此外,年轻人受经济和就业压力影响,传承文化意识淡薄

(三)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抄袭

随着文化的多元化,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挑战。面对西方霸权主义文化时,由于西方文化没有固定模式,形式丰富多彩,且易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因而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西方文化,荒废摒弃掉自己本身的民族文化。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对本土文化的不重视,寒食节这一传统的民俗节日也被韩国申请为文化遗产,使我国寒食节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危机。

四、寒食节的传承和发展原则及对策分析

传承和发展寒食节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不容得半点马虎,需要确立遵守的原则。

一是生命性原则。寒食节属于非物质文化,本身没有实体,要维持与增强其生命力,首先必须寻找它的生命之根,找到它的灵魂与脉搏,从源头上对准方向,精确保护。

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随着文化世界化,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扩大寒食节文化与其它文化的相互作用,实现寒食节文化的持久发展。

三是特色性原则。在寒食节的发展过程中,重点突出节日特色。创新路、出新招,将寒食节的独特之处完整地表现出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基于上述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使寒食节的传承和发展工作真正得以贯彻,使这一节日真正发扬光大。

(1)加强弘扬寒食节文化的常态性,弘扬寒食节文化能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但宣传活动在时间上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节日期间,所以没有深入到公众日常生活中去。因此需加大日常宣传活动的力度。

(2)完善宣传平台的建设,借助大众传媒的高效性与推广性,建立寒食节文化门户网,设置多语种功能,打开中外文化交流窗口 ,创新交流与宣传平台,同时,丰富宣传内容,使其不只集中于文化遗产技艺展示和遗产知识的宣传,更要深入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展现文化的价值。

(3)构建传承人制度,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也是传承的主体,培养后续继承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和精神的世代相传,同时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1]候清柏,张培荣.介之推与寒食节[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王 崇】

K892.1

A

1673-7725(2016)11-0100-03

2016-08-25

钟雨杉(1994-),女,四川成都人,主要从事英语与地理研究。

猜你喜欢

韩式寒食节寒食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约友游牛鼻岛
寒食节,踏春去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稚爱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4月3日寒食节
要唯美浪漫!韩式婚纱道具来帮忙
每月新菜韩式烤辣酱五花肉
“寒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