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与资源整合

2016-03-16蜜,邓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田 蜜,邓 铸

(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



【教育与心理研究】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与资源整合

田蜜,邓铸

(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

由于人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许多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开展得较为被动,形式上的追求还占有相当份量,特别是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划设”的疆域过于狭隘。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去专业化的观点,强调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发掘与系统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持续的成长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去专业化;教育生态

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需要划定疆域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将教育者的视角从病理心理移开,看到了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和教育生态系统中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自然,引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还要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划定一个界限分明的专业疆域吗?

1.1面向全体学生的积极教育观

毫无疑问,近十几年中,我国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起工作体系,成效显著。但是,人们通常认为,健康工作是指向有障碍对象的,由此逐渐形成了学校心理工作的特定疆域,也将心理教育资源限定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系统,以解决“心理问题”为目标,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人格发展的促进工作。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或可引导学校教育以一种更宽泛的视野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教育系统内的有效资源融合、互渗互补,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促进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功效。倡导塑造和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品质的良好教育方式,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强调在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中,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真诚倾听,接纳开放,发掘学生自身潜在优势,注重其良好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及时给予赞赏;开设适合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体验式团体辅导活动、专家讲座等,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之,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再单单地局限于“有问题”的学生,[1]要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积极教育观。

1.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全域

大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心理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好像与其他课程任课教师无关,导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受到严重的资源限制。其实,心理活动发生于学校所有教育教学过程中,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与学生的智能成长和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学科教育本身是有内在统一性的,由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也为了便于分工和管理,才被分解为许多较小部分。但是,从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看,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是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完成的,它发生在每一天的课堂内外。需要打破学科界限,促使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自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积极心理学引导教育者纠正学科分割与疏离的弊端,做到整体系统思维,鼓励教师在课堂中自觉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工作,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科教学中的心育功能,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以体育为例,在体育课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其适应力,而且可以保持身心健康,使其充满自信;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又可以发展智力、释放压力,驱散学生的孤独感,培养其豁达开朗,宁静致远的性格。对于腼腆胆怯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有点风险的项目,如山羊跳、单杠,经过反复练习,在对这类活动越来越熟练的同时,胆子也会越来越大,便会自觉“老练”了;对于孤独怪癖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选择篮球、拔河、球类双打等需要沟通、合作的项目,在合作中促进其适应与人交往、沟通;遇事紧张的学生,可选择公开、竞争激烈的项目,如大球,这类项目复杂多变,需冷静、沉着应对。

在中小学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都包含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会,任课教师要在系统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途径与策略的前提下,在不经意中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如此以来,中小学的心理教育工作资源就会取之不竭。

1.3将教师的心理健康视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但实际上,教师的健康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研究表明,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不良、职业倦怠、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同时,心理教育资源普遍较为匮乏,中小学校里的专业心理教师人数少,加之学校重视不够,这些专职教师进修与技能培训机会也相对较少。[2]中小学生正处在特殊的教育成长阶段,他们需要被关注、肯定和赞美,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承担者,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态度会直接影响其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方式,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体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包括其教学课堂,这当然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宜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学校心理工作,推动教师端正职业态度,提高心理保健意识,修正不合理信念,学会压力应对,关注自身及他人积极的、正性品质,拥有正向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提升希望、福乐、自尊、自信、充实的体验,构建积极的人格特质。教师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成长中的学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充满求知欲望、创造激情,在快乐学习中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2 培植健康的教育生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大力推进,但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过于形式化,有不少心理档案室、咨询室等形同虚设,相当多的人将其看作是“心理诊所”。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知识化,老套晦涩,要求学生记忆,甚至考试,成为学生新的负担。三是教育方式简化为医学模式,把有困扰的学生看成患病人群,采用临床量表诊断。四是教育理念陈旧、对象片面化,概念理解偏狭;教育体系不健全,师资培训不到位。五是忽视学校、家庭、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交互作用,致使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未能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强化,效果削弱。孩子认知、人格、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多种教育资源的综合作用结果,虽然中小学校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但由于教育生态的不健全,导致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并未得到明显提高,一些不幸事件陆续发生。2012年3月,福建两名很要好的小学女生相约自杀;2013年下半年合肥两天内发生3起中小学生跳楼自杀事件;2014年1月,海口市13岁的初中生小瑾从一栋公寓15楼纵身跳下,这些事件令人痛心,面对悲剧,需要反思。

积极心理学将研究重点从传统的消极病态取向转向了现代心理学关于人类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乐观取向,注重研究个体自身的积极因素,提倡以人类固有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解读心理现象,从而激发人自身的潜在素质,并使自己和他人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扩宽了心理健康教育视野,倡导积极学校教育(positive schooling),达到以关怀、信任和尊重多样性为基础的教育。[3]促使中小学在汲取传统主流心理学理论精华的同时也纳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理念,引导教育者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健康、尊重、关爱、沟通、赏识),以教师为主,整合校内外资源,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此建议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改进和提升:首先,学校领导及教师务必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避免教育形式化。加大评估检查力度,有效使用干预策略,力求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其次,在课程设计方面,避免教学内容知识化。教师应该用通俗、生活化的语言,使传授的知识易懂、有趣。众所周知,教师更易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当教师将课程目标和计划安排得使自己满意、心情愉悦时,学生则更易在课堂上充满热情和活力。再次,营造一个充满关怀、信任和支持性氛围的班级环境以及舒适和谐宽松向上的课堂文化,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信、茁壮成长。教师的关怀和积极情感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安全基地,懂得适时表扬学生,给予他们正面反馈,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以使他们自在探索、快乐学习。同时,也要善于营造一种舒适的环境氛围,帮助孩子建立成熟的心理理论,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后,重视精神、人际和环境的交互性,建设充满积极心理学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利用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陶冶学生的气质和品格、激发创新热情、塑造良好心态,从而使整个校园焕发出无限生机,并满载快乐向上奋发进取的人文精神。[4]

3 教育资源的发掘与系统整合

虽然研究者一直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交互作用,但实际工作还多是囿于校园内因素的考虑。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行为生态系统理论,他将行为系统划分为四个层次,由里及外依次是:微观系统,是个体直接接触的环境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如家庭、托儿所;中介系统,指促进儿童发展的各种微观环境之间的联系,如学校和家庭对于儿童教育的一致性程度;外层系统,指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包括邻里社区、亲朋好友;宏观系统,位于环境的最外层,不直接满足儿童的需要,对较内层的各个环境系统提供支持,指风俗、文化资源等。生态系统观为情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全面和独特的解释,是将自然环境和具体的学校、家庭、社会背景结合起来探讨个体心理健康发展问题的一种新取向[5]。社会建构论认为个体某些领域的知识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下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协商来实现的,是社会的建构。[6]由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一个大的组织系统,这其中渗透着支持性的校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睦的人际交往、健康的社区教育。并提出了学习共同体和情境学习等观点,重新诠释了师生关系,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7]积极心理学呼吁研究群体层次,即积极的组织系统,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学校、社会系统,以培养个体的积极素质,认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得以形成和体现的。[8]这些前沿理论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拓宽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围,值得进一步借鉴、研究和发展。

学校对个体心理健康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在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整体性,保持家庭、社会环境的积极和健康,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大环境。家庭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是其积极人格发展的起点,但是,如果不精心维护和培育其中的积极教育成分,它也就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遗传素质、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结构、长辈引导等都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并有不可替代性,是孩子最初的安全感、亲近感、信任感获得的基本源泉。父母提高其自身心理素质,如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适宜的兴趣爱好,自觉调整心理压力、健康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等,在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社会系统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众多心理学家都曾对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进行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社区环境氛围从一开始便对学生的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动机、态度、性格等产生影响。因此,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及人文资源,拓展途径,为中小学生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比如学校可以和社区合作,定期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促使日常生活中同孩子密切接触的社会群体能够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向的教育理念,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社会媒体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要重视从宣讲的人物或事件中发掘积极的教育信息,为中小学生模仿学习、替代强化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发掘与整合教育资源,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校园、家庭、社区、人际关系、文化氛围、道德规范、语言环境等载体的潜在优势,深入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使其达到预期目标。

4 激发自我力量,培养学生持续的成长能力

4.1发掘自身潜能和美德,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表现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潜能得到开发,对未来充满希望,生活有目标且经常能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简言之,即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的健康要素。积极心理学对全人类的美德进行系统研究,提取出六大类因子:智慧、勇敢、仁爱、公正、克己和超越自我。具体包括24种特质,如创造性、兴趣、开放、爱学习、智慧、勇气、勤奋刻苦、诚实、热情、爱、仁慈、社会智力、忠诚、公平、领导能力、宽恕、谦虚、谨慎、自制、对美的欣赏、感恩、希望或乐观、幽默、笃信。[3]中小学阶段是探索这些素质的最佳时期,这些丰富内容充分体现在每个人身上,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结合,新颖变化、鲜活生动、富有价值,只要善于关注和挖掘,就能将其转化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生动的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与创造力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为创造力的开发和潜能的挖掘提供了认知、人格等必备条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良好的客观环境,更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关注个体的主观发展变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将重心放在挖掘学生自身固有的创造力及潜力上,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知识的传授与其学习风格相匹配;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积极体验;开展以实践活动为主,强化潜能开发、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等为特点的校外教育;尊重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从传统的过分看重考试成绩的评价机制转化为关注学生的健康、道德、兴趣、爱好等;建设民主宽容、自由开放、充满活力、公平诚信、包容多样的和谐环境;教育者以开放的、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开发自身具有的优势和美德,从而建立自尊自信并积极生活;通过培养和扩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从而对心理或行为问题做出新的解读,摆脱困扰,成为一个对生活及未来充满期盼的独立主体。由此可见,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完善学生人格、塑造其品质的同时,也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9]

4.2巧用标签,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图式

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喜欢给别人贴标签,比如校园里广为流传的“学霸”“学渣”,年轻群体中高频使用的“屌丝”“高富帅”,紧跟时代潮流的“大妈”“土豪”“女汉子”等,这些词语都被用于处于特定情境中的某一群体。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常常以贴标签的方式表达出来,神奇的是,学生常常用行动证明教师贴的标签真准确,这也验证了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Rosenthal&Jacobson)的 “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的实验效应。[7]勤奋好学、听话懂事、遵守纪律、尊敬老师、乖巧、忠厚老实等是教师经常使用的好学生标签;调皮、愚蠢、笨蛋、不懂事、猪头、死脑筋、大懒虫、差生、问题生、偏科生、老油条、不是读书的料等则是广泛使用的坏学生标签。结果教师便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情绪、语言、眼神和行为等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评价和期望,从而使自己各方面异乎寻常地与教师所下的定义吻合。事实上,教师在给学生贴标签时,也为自己贴上了标签。在《师德启思录》这部影片中有个片段:某教师在教室宣读成绩时连说3遍:“某某同学,43分……”。这名学生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当场大声指责老师,而后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教室。

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是在同人际亲密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相互作用能使一个人向他人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化及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评价尤其是教师评价,对学生积极自我图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教育者必须重视标签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避免随便给学生贴消极标签,尤其是不要下错误评价,以免激活其消极的自我图式,促使个体产生一连串的自卑心态。学生可以敏锐地觉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真假与否,在内心深处渴望获得认同与赞许,因此教师应真诚地关注学生积极面的增长和消极面的减少,发自内心地鼓励、关爱学生,使其建立对自己的正向评价,塑造出身心健康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总之,由于现代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几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足。鉴于此,基于积极的发展取向,基础教育过程中,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全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植健康的教育生态,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培养其持续的成长能力,塑造创新型人才和创新能力。

[1] Susan P. Antaramian,E. Scott Huebner,Kimberly J. Hills,et al. A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Toward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Youth Functioning [J].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2010,80(4):462-471.

[2] 高亚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15-16.

[3] [美]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M].王彦,席居哲,王艳梅,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 经卫国,姚本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原则及途径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0):5-7.

[5] 杜宁娟,范安平.从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理论的外层系统看儿童发展[J].健康研究,2013,33(1):70-75.

[6] [美]罗伯特·西格勒,玛莎·阿利巴利.儿童思维发展[M].刘电芝,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115-150.

[7]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 何丽,刘惠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3,(6):47-50.

【责任编辑马小侠】

Expanding and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IAN Mi,DENG Zhu

(School of Psych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With th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creasing,most schools have set up the relevant courses. However,under the influence of archaic teaching methods,many instructors do not take the courses seriously an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uff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dea of the non-specializ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placing an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education ecology,and to explain the execution and the system integr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sources. In addition,it advocates tha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is rooted in the daily educatio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children’s real lif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non-specialization; educational ecology

G444

A

1009-5128(2016)12-0051-05

2015-06-22

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积木游戏与幼儿思维发展的实证研究(1812000002A366)

田蜜(1987—),女,吉林榆树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邓铸(1964—),男,河南商城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实验认知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