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汉服婚礼之美

2016-03-16王文超何晓玲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汉服中国传统文化

□文/王文超 梁 强 王 维 何晓玲(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辽宁·大连)



论中国汉服婚礼之美

□文/王文超梁强王维何晓玲
(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提要]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西方思想文化的引入,现代中国人对待婚礼的思想观念及审美取向逐渐发生转化,现代婚礼模式有较大的变化,在内容上表现出由繁到简,在形式上呈现出中西合璧、异彩纷呈的趋势。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正面临着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这就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思考中国传统婚俗文化的内涵所在。汉代婚礼,并非汉朝时代,而是指汉民族古代婚礼。它是以三千多年前的周制婚礼为基础,周制婚礼是华夏婚礼的原型,以后的汉族婚礼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

关键词:汉服;周制婚礼;商业美学价值;婚姻伦理观;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为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国家级项目:“推广订制汉朝婚礼的项目策划”(项目编号:G201512026002)阶段性成果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8日

一、中式传统婚礼的演变

(一)周制六礼婚礼。古代婚礼从议婚到完婚必经六种重要的礼节,它们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六礼便是这六种礼节的简称。可以说,我国传统汉式婚礼的模板来自周朝,虽然历朝历代有所增减,但是大致体系是按照这个标准的。根据传统说法,六礼是周朝的遗制。在汉初的时候,民间的婚嫁都普遍沿用旧时各自的习俗,最初没有统一定制的标准可言。叔孙通根据周朝的遗制,在国内大力推行这种婚俗制度,以致后世沿用至今。可以说,叔孙通是六礼传播的奠基者。从此以后,以“六礼”为主体的婚礼模式在统治阶级中逐渐得到推行。

(二)中国古代婚嫁流程

1、纳采,是指由媒人代表男方去女方家里提亲,询问意向,如果女方家里同意这门亲事,那么男方随后要继续托媒人致送女方礼品。在《仪礼·士昏礼》的开篇就写道:“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达,通也。将欲与彼合昏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从这里不仅可以明白纳采的意思,还可以看出媒人在婚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没有媒人,“六礼”就无法再继续下去。

2、问名,即女方纳采后,媒人将喜讯报给男方。男方再备薄礼,请媒人去女方家里进行“问名”。问名的内容一般包含父母的姓氏、女子的名字、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以及生辰八字、家里三代的情况等等,以便男方可以有初步的了解。同样,问名也是需要携带礼物的,古礼中也是用雁为礼。宋元以后,问名的内容改为男方托媒人向女方“庚帖”,男女双方经由媒人相互交换庚帖,庚帖的内容跟上述问名的内容大致相同,也称“八字帖”。庚帖也是有讲究的,忌用白纸,最好是用红纸写字,而上面的字数也忌单数。

3、纳吉,指在男方请算命先生占卜得到了吉兆后,便派媒人前往女方家里告吉,种种吉兆都表示这门婚事是“天作之合”,两方就将此婚事定下来了;反之,如果测出结果想冲,那么婚事就此打住。

4、纳徵,又称“纳币”、“纳财”或者“放定”。意思是,当女方同意男方的婚事后,男方通过向女方送聘礼的方式,使这段婚姻关系正式确立。在《士昏礼》中说道:纳徵需要“束帛”、“俪皮”为纳吉礼。

5、请期,是男方在送聘礼后,又托媒人去女方家里告知迎娶的日子,征求女方同意。这个日子是男方家里请算命先生算过的好日子。“请期”中的“请”是一种谦词,带有不敢自专的意味在里面。请期的依据是“择吉”。

6、迎亲,这是“六礼”最后一个程序,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新郎在选好的吉日里亲自带着迎亲队伍,吹吹打打,喜气洋洋,轿夫摇着花轿,红红火火的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将新娘娶回自己家中,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最终完成婚礼。

(三)中式婚礼仪式的传承与创新。后世的中式婚礼仪式以古代的“六礼”为蓝本进行由繁为简,从大体上看离不开这些程序,提亲、订婚、娶亲、行礼、回门。婚礼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改变,在形式上也发生了蜕变,但是“喜文化”是一直存在的,即便到了当下,婚礼仍然在继承和变革之间游走,回归和颠覆之间选择。周礼主要追寻的美就是要将祥瑞之气贯穿始终,中式婚礼在近百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变化,从衣着、形式、内容上都做了很大的调整。中式婚礼在历史的发展中除了自身的改革换面,也受到了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近代社会变革,西风东渐,中西文化发生碰撞,使得中式婚礼变得自由奔放。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不再局限旧时的婚礼仪式,在操办婚礼时也开始逐渐变的简约,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婚礼形式更是五花八门,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进发,有古典美、现代美、中式美、西式美……缤纷多彩,奇招妙想。时代的不同影响着婚礼形式的不同,地域不同也决定着形式的不同,不论是哪种文化最终都是绘成一幅华夏婚俗文化的篇章流传下去。

二、中国古代婚礼的审美维度

在婚礼文化上,可以看到很多象征着爱情甜蜜、幸福美满的图案,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上分析,每一种图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都蕴含着中国人心中简单而又美好的愿望之情,有些取其象征意义,有些取其谐音的方式,由这些画面表达出一种喜庆祥和的意蕴。这些婚礼文化的产物经历了数千年的流变,加之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这些产物在形态上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在审美感受和符号象征中依旧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民俗文化在里面,同时也在人们的生活上突显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是意象的基本结构,在每个图形里面,都包含着情与景的融合,这些图案通过文化的传承,逐步形成了一种符号之美。意象是一种追求意义的表意符号模式,传统的意象是对事物内在意义和意味的一种探寻。那么,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谈婚礼中图形的意象美。

(一)月下老人传说。月下老人可谓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中国民间专门管婚姻的红喜神,也称为“月老”,即媒神,月老阁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建立,像是在杭州西隐禅寺的西南边就有一个月老庙。古时,有部分年轻男女愿意在月老庙举行婚礼,他们想让月老为他们证婚,意为婚姻天注定,象征着幸福美满,天长地久。关于月老的传说也是层出不穷,例如,唐代李复言的《续幽怪录》里写道,唐代有个叫韦固的人,年少未娶,某天夜宿在一个旅店里,遇到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靠着一个布袋,坐在月光下,正在翻着一本书像是在查找什么,韦固问老人在看什么,老人说这是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那袋子里是什么呢?老人回答道,袋子里面是红绳,用来系在男女双方的脚上,这样即便相隔千里也会终有相聚共结连理,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千里姻缘一线牵”。千百年来,年轻未婚男女供奉月老,为的就是求一段天赐良缘,在月老庙旁往往写着这样的一副对联表达着月老的“心愿”:“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关于月下老人的美学意义在于他的内容美。人们对月老的喜爱,是希望他能赐给自己一段良好的姻缘。

(二)和合二仙的由来。和合二仙,原指的是家人团聚,平安幸福的欢喜神万回哥哥,但后来演变成婚姻美满,夫妻和睦的寒山、拾得二神。相传在唐朝,有位姓张的年轻人,看其母日夜思念自己远赴战场的兄长,心有不舍决定不复万里探望兄长,以解母亲相思之苦。他往返万里带回兄长的家书,并且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因此被封为“万回”,被人们成为“万回哥哥”。万回被视为团圆之神,称之为“和合”。到了宋朝,万回被视为可保家庭和睦、平安吉祥神。大约到了明末清初,和合二神由一变二,在雍正时期,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从此二人扬名天下,民间根据和合的含义,认为保佑家人的万回哥哥变成了促成婚姻和合的寒山、拾得两位大士,他们象征着婚姻美满、和谐幸福,成为了婚姻的爱神。不论是月下老人还是和合二仙,这些人物的塑造都是通过人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这是一种能生成意象的纯粹感性能力,同时还是蕴含时空又超越时空的。

(三)喜结连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喜鹊一直是备受喜爱的吉祥之鸟,是中国文化的表现之一。在古代民间,流传着关于喜鹊的传说,七夕牛郎织女相会在鹊桥,喜鹊承载着牛郎和织女的爱情,象征着男女姻缘的吉祥寓意,喜鹊见证了男女相会的爱情时刻,代表着对爱情的美好祝福、好事成双。除此之外,还有着喜庆、好运的寓意在其中。因此,在婚礼中喜鹊的美好寓意常常表现在各个方面,像是在剪纸上、器皿上、手帕刺绣上等。

中国传统的婚礼伦理观随着时代的转变也发生不同的变化,从社会价值上看,婚礼伦理观有助于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传统的婚礼观念,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等这些观念使得女子的地位比较低下,在古代婚姻观对女人的束缚比男人多得多。这些观念在当今大众的思想观里已经有本质的改变,女人也一样可以撑起一片天,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女人之所以会独立起来除了观念上的转变,也受了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办一场婚礼就像节日一样,在场的人尤其是对婚礼中的主角而言,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喜庆的氛围,这是超脱了日常生活的束缚,超脱了功利性和实用主义,人与人之间不分彼此、没有高低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来到这里就是感受新人带来的喜悦之情,这是一种不拘形式、自由自在的表现,显示出人的本真,这是一种复归,使人在心灵上得到回归本体的感受。这种表现在活生生的感性物质的接触中得到深刻的体验。在婚礼中,人是可以通过真实的感受体验到自己与世界是一体的,这也就是婚礼文化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表现。

三、汉服婚礼的现代美学意义

婚礼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在缔结婚姻家庭的时候需要举办一个祈求神灵、祖先保佑的仪式,因此要向天宣告,其次婚礼是要得到别人祝福的,因此要向天下人昭告,与大家同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喜事就是要大肆庆祝,热闹无比,这才是美的表现。婚礼仪式的表现不同于其他的日常生活的表现,而是和众人共同体验和谐,并且沉醉在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人与人的相融,也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就像尼采认为狂欢这样的生活状态是酒神精神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内心中充满了狂喜的感觉,自然就达到了浑然忘我的境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敌对负面的情绪会逐渐瓦解,在世界大同的喜庆环境里,人与人之间团结、和谐、融洽的融为一体。

除了婚礼仪式本身就有美的存在以外,婚礼上的各个象征着喜的物品同样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美的感悟。一个善于接受的欣赏者,一件物品可以使他激发出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且产生联想,以及能够激发出人强烈的情感的表现。这三者之间构成的完整情景作为美的经验特征,这样就可以使这样的情景作为美感的特征。中国传统婚礼从视觉上看,是红红火火、热闹无比,表现出喜庆、吉祥、与众人同乐的情景;在听觉上,锣鼓齐鸣、鞭炮齐发、震耳欲聋;内容上,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寓意,都是充满着父母对子女的祝福、亲朋好友对新人的祝福,情感上就是一种美的表现。在这样的喜庆的日子里,美无处不在,心在心灵上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就拿鞭炮来说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听到鞭炮声就知道是谁家有喜事了,这种声音是充满感情的声音,可以使人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

(一)文化审美心理。对于当下婚礼的形式普遍都是中式婚礼西式化,对于这样的现状,有很多人开始进行审美反思,他们希望自己的婚礼可以回归传统婚礼的形式。中国人在自己人生大事上应该传承自己的婚俗文化,我们的婚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的文化内涵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可以在真正意义上解读中国传统婚俗文化那可以发现我们的婚礼是神圣的庄严的,我们也是有婚俗文化信仰的,在拜天地、拜高堂、夫妻交拜的时候,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形式,这其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三拜”是天地人和的表现,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应该感谢天地,顺应自然。

(二)商业美学价值。当今社会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由于生活压力变大,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筹办自己的婚礼,那么这时就出现了一个服务型行业,就是婚庆服务业。请人策划一场婚礼本来就是当下人们对生活的需要,但是从现在的消费观念来看,婚礼策划不只是要策划出一场婚礼,它需要新的功能就是要将经济与审美相联系,审美价值成了影响经济的关键元素。

四、汉服在我国的推广与传播

汉服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汉服的复兴是华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国际上来看,作为各国文化象征而存在的民族服饰,已不单单是一件能够蔽体保暖的外套,更加承担了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汉服的复兴有利于人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华夏文化的风采,当然更有利于华夏文化的复兴。

(一)汉民族代表服饰汉服。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各民族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中华民族服饰是由各民族的服饰共同构成的大体系。在56个民族之中,汉族的人数占绝大多数,据据调查,汉族在大陆占92%,在台湾占98%,在香港占95%,在澳门占97%。即使是在世界上,汉族也是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在56个民族中,汉族不能没有自己的代表性服饰。民族服饰与一般的服饰不同,它不仅仅是一件御寒裹体的衣服,不仅仅是追求美丽的装饰,中国56个民族中,藏族、蒙族、维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独汉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近年来,在中国大国意识的觉醒下,有不少人提倡搞汉服运动,进而推广汉民族传统文化。

(二)近年来全国各地推广汉服。2006年11月12日,洪亮(网名“共工滔天”)和其妻子(网名“摽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士婚礼,成为当代大陆第一对依古礼结婚的夫妇。婚礼从黄昏开始,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礼服,完成“共牢而食”、“合卺而酳”等环节。在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此后几年,唐制婚礼、明制婚礼以及源自《朱子家礼》的婚礼等形式,都在各地出现。200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中国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提案。2011年开始,“女友网”在西安古城墙推行集体婚礼,邀请百对夫妇参加。近年来汉服推广者也以艺术表演的形式将汉服和其他传统文化结合向大众推广,比如2011年汉服春晚和一些反映汉服复兴理念的电视剧等。在201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改琴再次倡议确定汉族标准服饰,希望国家有一个积极的引导符号。2014年5月9日,阿里巴巴集团为102对新人在杭州举行了传统的汉服婚礼,马云到场酹酒证婚。经过专门培训,新人们在对席、同牢、合卺、解缨结发、执手、三拜等诸多环节表现得有模有样。在众多礼仪复兴的活动中,婚礼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它让汉服真正回到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夫妻双方在拜堂、合卺、结发,也确实是父母、亲朋、好友在观礼,而不是含有虚拟成分的“扮演”或“表演”。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式婚礼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变革可以发展到今天,所留存下来的都是精华部分。像是婚礼仪式中的择吉,这是术数之美与和谐之美的表现、在迎亲的环节里可以体现出表演形式的多样性、这包含了人生的感悟可以使人忘却烦恼全身心的投入在这场喜事里。在婚礼庆典上运用的图案都有其象征意义,有祝愿新人百年好合的,也有祝愿他们喜结连理、伉俪情深的,还有希望他们可以早生贵子、后继有人的,这都是对新人的美好祝愿,这些审美意识的展现也蕴含了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范畴在其中,还有就是中国传统喜文化,有文字的结构以及其内涵表达出的喜感,以及文化内涵,这里面包含了艺术创作的审美经验及审美体验。通过对这些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对当今中式婚礼所带来的现代美学意蕴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婚俗文化的解析以及当今婚礼形式的西式化,可以看出当代婚俗文化审美意蕴的缺失,这是我们这代人文化的流失。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好好策划自己的婚礼,但是由于不同时代所造就出来人的特点也不同,这个时代注定是一个创意的时代,他们希望在策划自己婚礼的时候可以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由于现在婚礼形式的多样化,以至于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肯花时间去思考自己的婚礼到底想表达什么?在婚礼举办的形式方面的盲目跟风,追求时尚,但却没有仔细思考过婚姻的真谛是什么,这才是问题所在。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些中国传统婚礼文化中的审美意蕴进行探讨,通过这种古朴而又真实的意境,对当今社会下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启示的作用。婚礼不只是一场“秀”,它其中包含了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在里面,共建家庭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更多的是对爱的表现、是责任的担当以及对爱的延续,我们要通过婚礼看到人间处处有情,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的体现,爱是两人在心灵上的共通。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鹏.中国婚姻史稿[M].中华书局,2005.1.1.

[2]钟文.中国婚俗文化[M].外文出版社,2010.9.1.

[3]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上海书店出版,1984.5.1.

[4]郭兴文.中国传统婚姻风俗[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9.2.

[5]完颜绍元.婚嫁趣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3.1.

[6]荆云波.文化记忆与仪式叙事——《仪礼》的文化阐释[M].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8.1.

[7]白国琴.从旧婚丧嫁娶到新礼仪风俗[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9.1.

[8]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1.

[9]王玉波.中国婚礼的产生与演变[J].历史研究,1990.4.

[10]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汉服中国传统文化
汉服新“江湖”
上台说汉服
当青春遇见汉服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文物里的汉服 另一种流风回雪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